APP下载

室外活动室内化问题初探

2010-08-15李秉宇

山西建筑 2010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区被访者心理学

李秉宇

1 问题缘起

世纪交替之际,正是我国大学城建设蔚然成风之时。如今新校区的建设方兴未艾,建设中暴露的问题广受关注。

2003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的沈阳建筑大学浑南校区正是其中一个富有特色的典例。其整个教学区由呈网格状布置的一栋巨型建筑构成,以亚洲第一长廊东西贯通,连接起生活、教学、试验三大片区。在体现先进理念,方便师生生活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富有特色的问题,“室外活动室内化”便是其中一例。

本文所指室外活动室内化有两层含义:1)本应在室外进行的活动,将活动场所转移到室内;2)放弃本打算进行的室外活动而选择进行室内活动。

2 基础理论

1)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其植根于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但重点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城市、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2)使用后评估(POE)。使用后评估(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是20世纪60年代从环境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建筑环境的研究,英文缩写POE,意即建筑投入使用后,评价建筑的绩效(Performance)。

3 研究内容及结论分析

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宏观。本文研究对象除沈阳建筑大学浑南校区外,另选取东北大学(一个历史悠久的校园)和沈阳理工大学浑南校区(同样位于浑南新区的新建校园)两所校园作为横向比较对象。

2)微观。针对沈阳建筑大学的具体情况,拟定重点调查分析区域:长廊、网格教学区走廊及甲乙丙丁楼的阶梯教室、厅、庭院、体育场、其他室外交通空间。

3.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5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4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

3.2.2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1)沈阳建筑大学(以下简称建大)学生在室外和室内活动的时间比例上与其他两校有比较明显的差异。2)学习活动完全室内化问题是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3)户外是比较适合体育活动的场所。在教学楼外的体育活动各学校都是很少的,但建大的9%仍明显高于理工大学的5%和东大的0。这也反映出教学楼连通不利于学生到室外活动的问题。4)建大仅有3%的同学选择课间到室外活动。这主要由该校的网格状教学区布局导致。虽避免在各楼间的奔波之苦,但单调的环境刺激不利于精神的振奋,且室内空气污染程度高,含氧量低是不争事实。其余两校的比例差不多是50%,较为正常。5)在休闲活动中,建大学生主要选择上网游戏之类的室内活动,而选择球类等室外活动的比例明显少于其他两校。以上可证明沈阳建筑大学确实存在室外活动室内化问题。笔者将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对人的影响以及改进方式建议进一步深入探讨。6)通过分析调查有效问卷,笔者发现大家对室外活动室内化问题均有一定了解,且一致认为建大存在此问题。a.问题成因则是见仁见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是建筑设计,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教学区的网格结构致使人们无法轻易到达户外,更不要说室外活动了。b.有25%的被访者选择校园管理。他们认为不能轻易到达室外的原因是一楼的出口常年封闭,不能由教学楼直接到达户外。c.认为是校园规划和景观设计造成该问题的各占10%。他们普遍认为分区联系不便,如运动场应与寝室楼相邻。室外环境不仅可达性差,质量也不尽如人意。7)超过半数以上被访者认为室外活动室内化现象对所有被访者有一定的影响,另有36%被访者认为有比较严重的影响。反映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8)通过笔者切身体验和问卷反馈信息,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影响:a.32%的被访者认为对其体育活动有不良影响。他们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下降,体重增加。b.32%的被访者认为主要的影响是无法接触自然。c.各有18%的被访者认为心理出现问题和学习受影响。

3.3 专家访谈案例

1)访谈对象。王飒:该校青年教师,中国建筑环境艺术委员会建筑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访谈结果综述。首先,王飒老师对笔者的选题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确是建大的形式造就的一个个性化的问题,是一个颇具特色,且很有实际意义的选题;其次,它与环境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王飒老师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做出分析。总体来说室外活动室内化问题弊大于利。利是在气候条件、天气状况不好时,人们可以免受其影响,将长廊和网格区作为主要的交通通道。但人们需要的环境刺激是多样的、丰富的,长期的室内活动导致单调,乏味的刺激,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此外王老师还介绍了绿色体验的概念。王飒老师鼓励笔者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来发现、总结问题答案。

3.4 分析总结

3.4.1 硬件设计(物质角度)

1)建筑:长廊和方格网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负面影响。2)室外环境设计:重平面,轻功能,重构图形式,轻使用舒适。

3.4.2 自然环境偏爱(心理角度)

1)人们偏爱的环境有以下特点:柔和、易变化、浑然一体和不确定,并且自然环境的刺激强度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如潮湿和干燥、炎热和寒冷,个体无法控制这些感觉刺激的输入。2)自然环境是指非人为的各种自然条件,它不是人类活动和干预的产物。3)人们在休闲的时候,喜欢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向往体验野外生活。人们对自然的憧憬是随着都市化的进程而不断增加的。4)人类对自然景色的反应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双重作用的结果。对自然环境的偏爱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时代主流的影响。5)人们喜爱接触大自然,到自然中寻找各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奇体验和意外的收获,称为“绿色体验(绿色经历)”。绿色体验是个体的一种本能需要,对自然景观的偏爱大大胜过对人造景观的偏爱。

3.4.3 管理(政策角度)

安全性:为方便管理,教学区一楼的出口常年紧锁,使人无法到达地面。这在加强安全性的同时无疑加剧了室内化的程度。

3.5 改进措施建议

3.5.1 环境再设计

1)对冷峻的室外环境进行柔化处理。在大几何化构图的背景中,设计自然小景观环境,提供学生学习、游憩、休闲场所。2)建议开辟自然保留地,以原始形态舒缓学生学习压力。3)建议在中央水系、稻田景观等大尺度景观周围设置休息设施。4)建议利用建筑架空空间,将学习活动引入室外(该校已采纳)。5)建议在校园户外多处设置触媒点。如商业娱乐设施,餐饮服务设施等。6)建议在教学区庭院增加乔木种植数量,以形成私密空间。

3.5.2 校园管理

几乎全部被访者均建议将一楼的门打开,让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跨跃成为可能,使人们走向地面,进入室外成为可能。

4 结语

现代校园规划中,新的模式不断涌现,这本是好事。但新鲜的事物往往有其尝试性、不确定性。规划师完成作品后,工作并未结束,其使用后的跟踪调查评估对于信息的反馈和今后工作的调整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引发大家对使用后评估的重视,积极地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将城市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1][美]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子瑜,张 播,鹿 勤,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第4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李和平,李 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段 进,比尔·希列尔.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5]罗玲玲,陆 伟.POE研究的国际趋势与引入中国的现实思考[J].建筑学报,2004(8):82-83.

[6]朱小雷,吴硕贤.使用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及对我国的意义[J].建筑学报,2002(5):42-44.

猜你喜欢

教学区被访者心理学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高校教学区景观探讨——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教学区为例
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学区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素质教育与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刍议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在中国大学的教学空间创造相遇的条件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