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寺庙园林建筑的文化意向

2010-08-15章晓航

山西建筑 2010年13期
关键词:佛寺园林建筑寺庙

方 红 章晓航

中国建筑根植于一种独立而自信的文化,具有其鲜明的个性,寺庙园林建筑根植于世俗的传统建筑,在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寺庙园林建筑的文化意向不仅是结构和形式的融合,更是一种思想的体现。要对寺庙园林建筑作一番探讨,首先要对中国的佛寺文化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纵观中国古建筑史,可见促使中国古建筑发展的推动力是:帝王权威;宗教信仰。前者造就了皇都宫苑,后者创建了众多的佛寺、佛塔、石窟寺、道教宫观。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物中,70%是宗教建筑,而宗教建筑以寺庙园林建筑居多,所以寺庙园林建筑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是举足轻重的。在佛教传入我国的初期,当时中国的城市、宫殿、官署和宅第都已有可观的规模。最早接待西域高僧的寓所是鸿卢寺,“寺”这一官署的名称由此被保留下来,后来转为佛教庙宇的专称,因此佛寺的形成受到宫室府邸的影响很大。隋唐以来,王公贵族多有旧宅赠给寺庙的风习,使神秘而严肃的佛寺宗教文化融入了人间的生活气息,所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仍以传统的四合院为基本单位。

寺庙园林的构筑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的名僧慧远,其在庐山“创造精舍,洞尽山美;却负香炉之峰,滂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株,森树烟凝,石径苔生,风在赡履,比神清而气肃焉”。这是寺庙园林造园艺术的雏形,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园林类型——寺庙园林。僧侣为寻求幽静清寂的修身环境,他们怀着虔诚的宗教情感,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进入人迹罕至的山野,为了长期住下来进行宗教活动,就需修建佛寺和相应的设施。当时的僧侣一般都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许多僧侣也像文人名士一样广游名山大川。他们更多地以自然景观的赏心悦目作为积极的因素来考虑,在荒芜人烟的山野筑建寺庙,寺庙建筑也就必然以风景建筑的面貌出现,基于佛教这种思想渊源,所以说寺庙园林建筑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1 寺庙园林建筑单体形式的世俗性

本文所指的寺庙园林建筑主要以南宋佛教禅宗确立的“伽蓝七堂”制度所规定的建筑,并由此沿袭为中国传统的一正两厢的多进院落的格局为例展开阐述。佛寺布局基本以对称为主,即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依着轴线以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佛寺一般由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三配殿组成。山门一般开三门洞,象征“三解脱”,里面塑有两尊手执金刚杵的护法神。山门后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正中央为大肚弥勒佛,后面是韦驮天王,两侧是四大金刚,天王殿之后便是寺院的正殿。大雄宝殿一般为重檐歇山顶,殿内供奉佛教的缔造者或最高领导者1尊~3尊主像,两侧一般是十八罗汉,主佛背后是“观音”,大雄宝殿后面的法堂是传教说法之处,东西配殿各寺不一,一般东为伽蓝殿,西为祖师殿,有的寺院还有观音殿、文殊殿、三大士殿、地藏殿或药师殿,所以中国的佛教禅宗寺院有“千寺一面”之说。早期寺院曾有过以塔为中心的现象,一般大寺都建有高层的藏经楼或毗卢殿,天王殿两侧建有的钟鼓舍、斋厨等几项建筑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南宋以来至明清时期典型的佛寺殿宇配置,由于教派不同和兴建时资金等情况,规模大小不尽相同,但受地理环境和建造者的资金影响,有些寺院建筑的随意性还是较大。

2 寺庙园林建筑空间布局的意趣性

寺庙选址建造印有中国宅居理想的堪舆习俗,有强烈的相地意向和人为赋予意识,在空间环境上追求自然韵味,使营造的建筑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创造出人间仙境,佛光普照的意境美,“凡山林胜境,力所未到亦望焉生羡”,注重山脉水系,体现纳阳御寒的气候实利功能,所以寺庙园林建筑的传统营造模式是: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建筑背后有山“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为“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河流蜿蜒流过,水前又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对景呼应,居地山水环抱,良田千顷,山林葱郁,河水清明,一派人间仙境景象。寺庙园林建筑多运用“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的手法,以较少的建筑布置在一些制高点、转折点、特景点,控制大的景观场面,达到“千山抱一寺,一寺镇千山”的艺术效果。自然而然建筑也广泛地运用了“借景”的手法,使自然山水与建筑的美沟通汇合为一体,所以说建筑的美是整体的美,而并非是建筑物的独立表现,寺庙园林建筑擅长于把握“人工”与自然“天趣”的融合,善于顺应地形立基架屋,因山就势重叠构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杭州韬光寺);“二十里行松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宁波天童寺);“天台临四明,华顶高白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天台山国清寺)。寺庙园林建筑空间布局处理善于吸收“世俗”园林和宅院建筑中开敞、渗透、连续和流动等手法,善于加强与自然景色的对话。

3 寺庙园林建筑组群形式的连续性

寺庙总体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前导部分和园林游览部分。宗教活动部分由供奉偶像、举行宗教礼仪的殿堂、塔、阁组成。通常多占据寺庙的显要部位,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以对称规整、封闭静态的空间,表现宗教的神圣气氛。布局上大多与寺庙的园林部分隔离,有时也采用空廊、漏花墙,让园林景色渗透进来。在地段紧迫、地形陡变处,往往突破庭院式格局,随山势散点布置,融入自然环境。这样,宗教建筑自身也成了景观建筑,与园林游览部分融成一体。生活供应部分,除方丈、僧房、斋堂、厨房等外,还设有供香客、游人住宿的客房。大型寺院的生活用房有的达到千间以上。这些方丈、客房,大多隐于僻静的部位,带有尺度宜人的小院,院内开凿小池,放置山石、盆景,构成与寺外园林异趣的庭园小天地。前导香道既是寺庙的主要交通路线,也是寺庙园林游览的序幕景观。

佛寺富有宗教信仰的社会属性,宗教活动场所的选择本身与环境密切联系,有一种思想的沟通,所以在群组空间上所形成的环境气氛有特定的空间序列、节奏和人们不同的心理时空感觉。如临安西天目禅源寺的韦驮殿,从进山门到韦驮殿的空间距离,正是视觉可以看到殿全貌的距离,愈近愈要仰视,直到进入殿内还需要仰视才能看见韦驮菩萨塑像的全貌,主要利用仰视,利用人的视觉有组织活动(从进山门到殿)的时间差,创造出建筑现象的视觉梯度,最终将“投影点”——视觉中心,引向无限远,造就建筑环境的整体性。

4 寺庙园林建筑装饰手法的丰富性

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是采用了木结构,整座房屋由木梁枋和立柱组成框架,配以木框木窗,可以说除了砖瓦、墙体及屋面以外,地面以上部分都由木料构成,这样就使得建筑装饰很大一部分落在木结构身上,如杭州净慈讲寺、虎跑寺的正殿、配殿上有成排的隔扇。它们的特点是在隔心裙板上全布满了木雕,其中隔心板又是重点,木雕的内容几乎都是民间流行的一些表现吉祥富贵的画幅,以福、禄、寿、喜等吉祥如意的内容为主。

寺庙古建除以木材为主要构架外,也用了不少的石料。木柱下面的柱础,房屋下面的台基,台基四周的栏杆,台基到地面的石阶,墙上券门的发券,佛像座,碑碣,石狮,佛塔,经幢等,石雕装饰可谓包罗万象。除石雕以外还有砖雕,这在中国古塔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如我省唯一的一座唐末吴越砖塔临安净土寺功臣塔,平面为四边形,全塔除了塔刹以外全部用砖雕筑法。在矮矮的基座上,有一段很高的塔身部分,塔身为五层密檐和塔刹,就塔上的砖雕来说,集中在塔身的上半部分,以全塔和塔身装饰布局来看,稀疏有重点。从砖雕手法看,简练而不繁琐,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早期雕刻装饰的特点和晚唐建筑风格。

5 寺庙园林建筑色彩的功利性

寺庙园林建筑十分讲究用色,隋唐古建以前一直保持着朴素明朗的红白两色传统,宋代以后变化较大,木结构部分以红为主,整个色调趋于浓重强烈。明清盛行旋子彩画,寺庙园林建筑色彩效果更加绚丽。如天台山国清寺和普陀山普照寺等,整座寺院由山门开始到各座殿堂,连同院墙全部为黄色的外墙,灰黑色瓦顶,建筑之外有绿树相间,整个环境由黄绿两者组成,色调统一,带有很强的宗教气氛。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寺院的室内布置,殿内的佛像、菩萨以及罗汉、协侍群像,不论是木雕的还是泥塑的,都是彩色或者金色的,佛像前的供桌、香案、左右的幢鼓摆设、梁枋上悬挂的幡帐、吊灯等也全都是鲜艳多彩的,加上红蜡烛、红檀香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室内环境,象征着佛界的繁荣富华。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寺庙都有清幽单纯的色彩环境,有时寺庙也把大殿内的五彩缤纷延续用到室外来。这与人们信仰佛教,心里带有功利思想分不开,大多寺庙都处在风景秀丽区,当了解了百姓对寺庙这种功利要求后,色彩的处理效果与其说表现佛教王国的繁华,还不如说是反映和迎合市民世俗的心理,严肃的宗教气氛其实充满的是世俗的心理追求。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白文明.中国古建筑艺术(第二册)[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

[3]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4] 罗哲文.中国古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明 炀.佛法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佛寺园林建筑寺庙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现代园林中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解析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园林建筑装饰的具体运用及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