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中式建筑现象的批判性阅读

2010-08-15刘利锐

山西建筑 2010年13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式时尚

刘利锐

对“中式”“新中式”风格的探讨自20世纪初期以来由来已久,但由于每次发起原因的不同、发起者的不同、设计理念的不同,最终的表现形式及被理解的含义也不相同。本文所批判的“中式”“新中式”现象主要是指当前流行的带有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象征传统建筑的符号或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局部元素的建筑类型。

对于这类建筑的普遍定义是“在满足现代建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结构与材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加以传承”,不同设计的形式表述却各不相同。例如: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设计中移植和借用了徽州文化,其主要语汇是灰瓦、白墙;北京的观唐则采用了青瓦灰墙、错落的亭台楼阁、规制齐整的庭院门楼来表述其对庄重、古朴、典雅的气质的追求;上海的九间堂用古代表征“最、极”的“九”字来表述其深宅大院、极尽奢华的品质。

尽管表现形式各异,但作为对“新中式”风格的探讨,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很多的共性,其体现是在建筑中对抽象的“中国式”符号的运用及对传统建筑形式的概括表达,不论其设计手法精妙还是低劣,设计者都不约而同地在建筑的表面作了“中国式”文章,他们所追求的“中国式”,无论怎样诉说与表达,始终停留在建筑的表象层面。

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对“中国式”的探讨可以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由一批外国建筑师在北京兴起的对中国固有形式的设计探索,在这次探索中,创造出了一批满足新功能、新结构的具有浓厚中国风韵的建筑。到1925年的南京中山陵设计竞赛,有了“祭堂图案须采用中国古式而含有特殊与纪念之性质者,或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风格”的要求。以往“新中式”或传统形式的复兴要么作为危亡时期民族复兴的物质寄托,要么承担着复杂沉重的历史任务,而由官方或建筑师发起。

而目前的这次“新中式”的兴起却完全发自民间而无官方的干预,确切地说,发起者的初衷似乎不带有民族情绪,也不是为了弘扬传统。尽管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国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足以唤起能表征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的兴起。然而,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次“新中式”再次兴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产商为了缓解小部分人对现代建筑和风行很久的“欧陆风格”等诸如此类建筑形式的视觉疲劳而发起的一股所谓的“时尚风”。这从目前所开发的项目定位及设计手法中可以找到明确的例证,无论是观唐还是易郡,无论是九间堂还是第五园,它们所面向的都是社会上的高收入阶层;尽管在它们的设计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但抛却这些表象,其模式还是没能摆脱西方的影响,如美国的独立住宅,西欧的联排住宅等。在其略带实验性的尝试中尽管表现出一定的对新模式的大胆设想,如九间堂的深宅大院,但也表现出了生硬、不完善,尤其在设计理念上缺乏有机性和内在关联性的不足。

从其概念表述“满足现代建筑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结构与材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加以传承”上看,“新中式”足以带给人们对传统建筑在新的时代获得生机以无尽的期许,民族自信也似乎可以在这股风潮中重新获得。然而,冠以“新中式”口号的建筑类型的发展状况似乎并不容乐观。一方面,对于“新中式”的建筑实践多集中在居住建筑中的低密度住宅中,尤其是集中在别墅、联排中,而早在 1995年,中央政府在关于停建楼堂馆所的规定中就已经出台了限制别墅用地的政策,随后在2003年,国土资源部又下发了《关于清理各类园区用地 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紧急通知》(45号文),其中有明确的关于“禁止别墅供地”的条文,尽管会有地产商的钻营与地方政府的疏漏,使得这种不合理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但随着国土资源危机的加剧,中央政府必定会加大控管力度,这种逆大势而行的行为定然不会持续太久。另外,在中国目前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对别墅等高档住宅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毕竟是少之又少的,随着市场的饱和,别墅类项目的市场将进一步缩减,没有了巨额利润,地产商也将会自觉终止别墅等小体量建筑类型的开发。一旦小体量建筑的建设数目得以控制,可以照搬“新中式”风格元素的建筑类型将大为减少。

对“新中式”建筑的过高定位使得“中国式”成为一种时尚,时尚在中国往往是有钱人表征自己的有效手段,而对于时尚样式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对形式美的考虑;人们对于“新中式”样式的前所未有的关注,与其说是对于民族精神的探求和对传统形式的理性回归,毋宁说是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表征,由此形式承担了对业主文化品位和社会地位在定位的重大角色。一种形式、风格成为时尚流行元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风格形式与民族精神联系、交织在一起。众所周知,没有任何一种时尚是可以长盛不衰的,昨天的“欧陆风”让那些急于表征时尚的人为之欢呼,随后引领了一股全国范围内的欧陆热潮,由此引发了现在的视觉疲劳危机。今天当“新中式”成为时尚,成为有钱人争相追逐的身份标示,或许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式”也会成为一种在全国风行的时尚而席卷中国范围内的每一个角落,一旦这个只有表面文章的“中国式”流行开来,被比例不当地嫁接到多层、高层等大体量建筑中,它怎会具有现在在小体量建筑上所表现出的美感。倘若在嫁接的产品中出现了在类似欧陆风格建筑中出现的比例、尺度失调等问题,人们对于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猫的“中国式”建筑形式怎能接受。即使被大众勉为其难地接受,那么有谁知道这个时尚能够持续多久而不会让人觉得过时。一旦人们对所谓表征自身民族特征的“中国式”的形式产生了厌恶感,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对形式的不满将引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怀疑,怀疑之后是民族自信的瓦解。

中国建筑的发展自进入现代时期以来,已经经历了数种风格形式的变迁,尽管每次不同风格更替的动因不同,但没有哪种形式的流行得以久长,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的建筑形式、类型还处在不停的探索阶段。目前的“新中式”建筑也同样只是处在研究探讨阶段的中国建筑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不得不引起重视的是,为什么普通大众的住房面临着严重危机时,没有广泛社会语境与意义的“中式”别墅建筑美学却占据了中国建筑市场话语的中心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国家,其建筑文化积淀远远不是一系列的符号可以概括的,真正的“中国式”探讨也不应该局限于形式的牵制。中国传统建筑由于一直处在相对独立的系统中逐步发展,因此具有区别于其他系统体系下建筑形制与类型的独特性,中国历朝历代的能工巧匠们运用他们的智慧所创造、完善的建筑体系所能带给我们的不应只是形式的内容,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中,形式往往是在设计的最后阶段才研究的问题。中国当下的建筑师正面临着严峻的住房紧张、城市结构、层次混乱,怎样转变观念、面向真正的社会现实等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停留在仅被少数人欣赏的趣味的羁绊中,这是每个建筑师都应该鼓起勇气思考的。

[1]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3]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董豫赣.稀释中式[J].时代建筑,2006(3):27-28.

[6] 刘晓都.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J].时代建筑,2006(3):32.

[7] 朱 涛.是“中国式居住”,还是“中国式投机+犬儒”[J].时代建筑,2006(3):18-19.

[8] 朱建平.试图用白话文写就传统——深圳万科第五园设计[J].时代建筑,2006(3):7-8.

[9] 周 榕.焦虑语境中的从容叙事——“运河上的院子”的中国性解读[J].时代建筑,2006(3):57.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式时尚
中国式民主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环保很时尚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中国式失败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