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时代正确看待人的异化

2010-08-15侯菊英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异化科学技术马克思

武 甜,侯菊英

(河南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1)

科技时代正确看待人的异化

武 甜,侯菊英

(河南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1)

深入剖析科技的发展造成人的异化的观点,揭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源是落后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问题的清楚界定,对消除异化现象,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科学技术;人的异化;生产关系

“异化”一词的提出是人类面对自身生存矛盾哲学思考的结晶,这种矛盾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它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学术界存在这样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在给人带来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精神匮乏,个性丧失,爱与创造力衰退等诸多问题。这实质上是扭曲了科技对人的影响,这种消极思想的存在与继续蔓延,不但不利于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而且阻碍人类自身的自由解放。

一、科技时代和异化

1.异化含义

“异化”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有疏远,转让,脱离等意思,是含义丰富的概念。从这一词语产生到现在,历代的哲学家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阐述了对异化的不同观点。

较早使用“异化”概念的是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家们,如霍布斯和卢梭。在他们的著作中,“异化”概念在“转让”“出让”的意义上被使用,异化就是指权力的转让。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作为一个哲学基本概念其基本含义是由费希特提出来的。在费希特哲学中“自我”与“非我”的关系,就是异化和异化扬弃的关系。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把异化视为“绝对理念”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定发展阶段,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具体形态是“绝对理念”异化的存在形态。在他看来,国家与法是“绝对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异化表现,属于“绝对理念”的客观精神环节。国家和法的异化是在“自我意识”范围内的异化。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所说的普遍存在于一切领域中的精神异化不过是上帝创世说的哲学变种,是精巧的神学。与黑格尔相反,费尔巴哈把一切都归结为自然界,他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了世界,而是人的本质异化为上帝。要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就要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这就是他的人本主义异化观[1]。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思辨异化观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站在劳动、生产实践这个历史和现实的基点上,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通常理解的异化是指人们通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即,由主体产生的客体总是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本身。

2.科技时代的含义及其对人的影响

用“科技时代”这一范畴来表征我们所处的时代,应当说是恰如其分的。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不仅科学的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的发明,而且技术和理论科学的日益紧密的结合,使相当一部分技术本身的理论性大大增强,并分化出相对独立的技术科学。换言之,科学和技术趋于“一体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科学技术”这一新的整体范畴。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对生产方式的影响。科技使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机械自动化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等。再次,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精确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了数字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

二、对科技与人的异化关系的错误观点评析

根据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我们应当承认科技与人的异化是有联系的,但是,我们也要透过现象发掘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在学术界有学者认为,科技是人的异化的终极原因。例如一些学者将科技对人的异化表现概括为以下几点,“人被抽象化”“人被符号化”“人被非个性化”“人被工具化”[2]。然而,笔者认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从现实角度分析人被异化的根源

(1)人没有被抽象化

有学者认为,科学的思维过程是将现实中的“同类事实”集中起来,抽象出其“共性”,以达到对这类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当“共性”和“规律性”被科学从现实事物中“抽象”出来以后,它就离开了“整体”,变成了整体的“某个方面”,所以成为“死”的而不是“活”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就无视活生生的,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人的存在。而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认知加工,行为训练,科学管理等,是把人作为一个抽象的存在为前提的。

笔者认为现代科学以人为研究对象,总结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将“人”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事实上,这种“抽象化”仅是针对单个人而言,对于整个人类,它是一种高度概括,并没有否定单个人的个性发展。它揭示了人类的共性,促使人们对自身认识的加深,进而从自我约束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人没有被符号化

有学者认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手段的现代化使得现代社会成为一个符号化、数字化的社会,在这个一切都被压缩和精确计算的时代,人自身也未能幸免于难。个体连同他的个性、特点、文化等都简化为号码的存在,他被他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汽车号码、E-mail号码等所代替,而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及其主体文化特征被遗忘。

但是,一系列与人联系的符号、号码的存在,都是数字化的今天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且广泛的结果。其实人本身对交往也提出了更高效的要求。资本主义之前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很直接、简单,作为个体的感情、个性是突出了,可是效率很低,经济、文化发展往往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在当今社会,经济形式瞬息万变,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机会,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成败。海尔的总裁曾说,能让石头浮在水面而不下沉的唯一办法就是——速度。况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拥有视频、3D图像的手机和电脑等的出现,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不但可以更为高效,而且也可以变得直接。

(3)人没有被非个性化

有学者认为“个性化”是人的本真存在。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却造成了人的“非个性化”,导致了人的抽象和被忘却。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的作业、标准化的工种,对人的性格、感情、意志、冲动等的要求越来越没有差别。

但是,类似于这种流水线作业的劳动方式,目前主要存在于劳务加工部门,例如,服装厂、食品加工厂等,仅需要简单劳动就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的引进,那些简单的、重复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人来完成,到那时,工人的工作仅仅是监督机器的正常运转。工人从程序化的体力劳动中挣脱,同时获得更多的时间,使他们能够花费更多的精力,为提高生产率而作出创造性的技术贡献。当前,大部分企业和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越来越不讲学历和资历,而重视人的真才实学。国家也鼓励青年创业精神的发展,并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战略目标。

(4)人没有被工具化

有学者认为当前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人的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以压抑人的价值理想,牺牲人的批判精神,抛弃人的信仰追求为代价的。当人为追求高效率,为了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忘却了自己的精神提升与灵魂拯救时,他就被异化为一个只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工具。

笔者认为,人存在的基础是物质利益的满足。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能提他的社会属性。由于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大部分人都还在为生存而努力。然而这个努力奋斗的过程,也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在实现自身价值时,必然会在客观上对社会作出或多或少的贡献,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人不仅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而且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满足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能创造精神财富。

2.从理论角度分析人被异化的根源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体现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中。他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以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为尺度,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的表现,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与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二是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三是从人的类本质方面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从人际关系方面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并且指出异化劳动同私有制存在着内在联系,“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3]也就是说,一方面私有财产的产生根源于劳动的异化,另一方面私有财产又成为劳动进一步异化的手段。

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这种关系,使私有财产的所有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所掌握的权力,通过压榨工人的劳动和对分配方式的控制,不断聚集财产,进而加深劳动的异化获得更多的私有财产。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必然带来的结果是,财产被越来越少的人所掌握,所占用,反过来,这种生产关系迫使劳动的异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劳动异化加深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三、正确看待科技对人的影响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但总的方向是前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清晰地看到,对这一发展有影响的各个因素中,哪些是关键的起决定作用的,哪些是不起决定作用的;哪些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哪些是存在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科技作为生产力中关键的因素,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而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更是推动了社会不断的变革,不断的前进。因此,继续加大科技的投入,保证科技稳定、合理、正常的发展,这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要坚持的生存法则。

1.科技对人类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由物质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变革。只有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这种历史转变。作为生产力关键要素的科学技术,可以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短短一百年的历史中,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所有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持生产力的发展,坚持经济的发展,坚持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我国目前甚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4]。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对人类确实有影响,既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它为人类造福,又不能让技术凌驾于人之上。

2.“人的异化”的历史性

当马克思由一个青年黑格尔派转变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以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探讨就一直贯穿在他一生的理论工作中。他把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这样的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人还没有异化的阶段;二是人的异化和异化发展的阶段;三是扬弃即人的复归阶段。这一划分和概括是马克思早期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描述,带有抽象的性质,而其后马克思提出的其他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划分,都是对前者的具体化,没有脱离它的实质。

其实,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共产主义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而且这种扬弃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马克思坚信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个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实际上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人类历史已经开始走上了这一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不管这一过程多么曲折,这个总的发展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走向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一定的历史阶段上的内在要求,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此,“人的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唯有肯定它的存在,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

3.消除人的异化的根本途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对人的奴役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因为科学技术成了资本的工具,形成一种人对人的奴役。马克思明确指出“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就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5]。也就是说,资本利用具有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的科技对劳动者进行剥削,制造着现代性的危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不是科学技术。由于异化是由私有制和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异化。

[1] 张述周.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历史轨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01.

[2] 刘济良.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12-15.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

[4] 李秀林,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年8月—1863年7月)[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2.

Correct View on People’s Alienation in Technological Age

WU Tian,HOU Juying
(School of Politics&Law,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1,China)

The viewpoint that people’s alienation i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analyzed thoroughly. The cause of people’s alienation was revealed——capitalist relations of production,w hich are the backward relations of p roduction.The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issue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eliminating alienation and finding the right resolv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alienation of people;relationsof p roduction

A 81

A

1008-9225(2010)02-0104-04

2009-09-21

武 甜(1984-),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侯菊英(1964-),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张耀华】

猜你喜欢

异化科学技术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