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有光与王世贞关系考述

2010-08-15李雅兰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王世贞归有光昆山

李雅兰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归有光与王世贞关系考述

李雅兰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从《明史·文苑传》入手,着眼于各类文献,以文学批评的方式对“自悔说”进行再探,并从归王二人的性情方面和学术关系方面对二人的关系加以考证。认为二人只是文学上的思想有所不同,而且逐渐趋同存异,世人对王世贞的贬抑印象是钱谦益的失误造成的。

归有光;王世贞;交谊考

文学史中,归有光、王世贞扛起明代文学的两大旗帜,自有其崇高的文学地位,而正是这样两位同样具有着文学成就的文坛大将,却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明史·文苑传》中不仅有两人的生平传记,而且叙述了两人的关系,特别是对“赞像”加入了记载,云:

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王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1]

一、自悔说对归、王关系的影响

钱钟书《谈艺录·补遗》于此事考证颇细。他认为,世贞原文为“久而始伤”,钱谦益改为“久而自伤”,此乃牧斋之“刀笔伎俩”“,以坚其州‘晚年定论’之说”。但是“,一字之差,词气迥异。‘始伤’者,方知震川之不易得,九原不作,赏音恨晚也。”[2]385-387而“自伤”则把王世贞对归有光的哀悼,改变为对自己文学主张的悔忏。

赞曰: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剪缀帖括,藻粉铺张。江左以还,极于陈梁。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3]卷一五○中华书局影印涵芬楼《明文海》钞本与以上两种版本相同。而四库本《明文海》与前三者不尽相同:

赞曰:(前八句与上同,不引)千载有公,文运斯昌。衰起八代,如韩在唐。宗工哲匠,宋之欧阳。余岂异趣 ,久而始伤。[4]卷一二三

虽不尽相同,但“久而始伤”的情感表达一样。可大致推断《明史》中的记载很大程度受了《列朝诗集小传》的影响。

钱谦益撰述的《震川先生小传》云:

值得注意的是,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丁集卷六以及卷十二两度征引此文。《震川先生集》附入的钱氏撰《列朝诗集·震川先生小传》中“,自伤”已改为“始伤”。

李攀龙比王世贞大十二岁,嘉靖二十四年(1545)因病告假返乡,才开始致力于古文辞。殷士儋撰《李公墓志铭》就曾记载“:乙巳以疾告归,归则益发愤励志臣百家言,附而读之。”而李梦阳死于嘉靖八年(1529),当时世贞仅四岁,可以说,不管在地理、宦场,还是著述方面,二李均与王世贞无关联。

于鳞既没,元美著作日益繁富,而其地望之高、游道之广,声力气义,足以翕然贤豪,吹嘘才俊。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若玉帛职贡之会,莫敢后至。操文章之柄,登坛设坫,近古未有。[5]436

所谓王世贞“操文章之柄”“继踵于二李”,恐只是文学主张与文坛声名的继承而已。

“熙甫穷老始得一第,又且前死,其名几为所淹没。”写到世贞与有光的地位悬殊,这是没错的。但钱氏文中的一句“迟暮自悔”,等于让世贞承认自己的文学主张全盘皆墨。钱钟书在《谈艺录·鉴赏论》中引述清人王弘的论说:王(弘)山史《砥斋集》卷二《书钱牧斋汤临川集序后》,即所谓其“欲州”,所“述事似饰而未确”,指出钱谦益“欲州”[2]385-387的企图。

二、从异趋到水乳的归王学术关系

广义上说,有光、世贞都为吴人。基于地势、物产和人文的优势,吴人多对自身处地的文化有一种天成的优越感。有光在《长兴县城隍神灵应记》中就有“余问‘:此神庙何不类苏州有画船悬。’道士对曰‘:故有之,金坏不悬也。’”[6]416

苏州文学以市民文学为主,与书画成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世贞对书画的修养我们尚且可以看到,我们能找到世贞对沈周花鸟的评价,有《画苑》十卷《、画苑补益》四卷《、王氏画苑》十卷《、书苑补益》八卷及《州山人题跋》七卷等专著,对沈周、祝允明、唐寅、文征明作了诗文外的评述,但在任何史料中我们都无法找到归有光对书画的研究。震川虽曾大加夸耀“故人材之出,常甲天下。”[6]287但对吴派文人画家却不理解。

不过,归、王都对吴中(苏州)纤弱作风存在抵触和否定。王世贞在《李氏山藏集序》中写过“:某吴人也,少尝从吴中人论诗,既而厌之。夫其巧倩妖睇、倚闾而望欢者,自视宁下南威夷光哉 ?”[7](1280册)121-122而归有光的《送陆嗣孙之任武康序》(卷十)也提及“:昔陆子潜先生在黄门,论奏多所建明,而文章一去吴中靡丽之习,要归于古雅。以余之鄙拙,亟为先生之所称许。”[6]237两者看来,归、王都表明自己是吴人,又反对苏州文风。只是有光主张本土文化,而世贞却更向往北方的文明,因此二人的文学观出现了长时期的较大分歧。

年少得意的世贞,二十二岁中进士,也曾听闻震川先生的文名。与世贞同年的朱检讨曾投递有光文章二十余篇,但多是应酬文字。又数年,又有乡人陆明谟投信,责备世贞不能推崇有光之作。每次考试完毕,主事官员也常常懊恼未能选出有光的卷子。而有光“为人文序,诋排俗学”,系指嘉靖三十八年(1559)有光七试不第归来,为永嘉项文焕撰《项思尧文集序》中,有指涉王世贞之嫌,但没有直书其名。直书王世贞名姓者,确为钱谦益也。

追忆有光一生,世贞也不禁联想到自己,并躬身自省。其《书归熙甫文集后》有这样的表白:“熙甫集中有一篇盛推宋人,而目我辈为蜉蝣之撼不容口,当是陆生所见报书,故无言不酬。吾又何憾哉!吾又何憾哉!”[8]晚年他力戒门户之争、意气之争,所谓的“悔”如果是在于他自己的“异趋”,那么即是未在“六经”方面着力而“伤”,同时也为自己少年气盛,为意气之争而“自悔”。故其侄孙王瑞国称其“文,则归太仆小有异词,晚年已成水乳”[9]。这样看来,“久而始伤”仍属文学上的原因,推重韩、欧,即不再轻视宋文,兼师众家的世贞也与有光融为水乳。

三、由性情谈到的归、王关系

归、王两人的生活交集似乎不多,一般文学史或史学著作中,也不会特别去彰显两人的关系。然而《明史·文苑传》之中,描述归有光指摘王世贞,确有助于攻讦其文坛地位。当时王世贞为诗坛文坛领袖,正如日中天。归有光却是一寂寞荒江的老举子,二人地位相差极为悬殊。至于“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却是受困于科举场屋的考试制度,并不是被“七子派”排挤所致,也与其自身的性情有关。

既有文名,有光交友圈子应该不小。然而在《震川先生集》中,虽有应酬之作,但仅是与乡里读书师友,昆山、嘉定地方官员以及同年进士赴任的赠序。诗作近百首,多为抒情、写景之作,专为酬作者不多,诗中出现进士同年或官僚名姓仅数人而已。在同时期他人文集中,载录与归有光酬作者,也仅以布衣俞允文为多。俞允文曾撰《答归有光书》,回复归有光寄来《书张贞女事》一文。也写过七言古诗《征马嘶》,送归有光赴考。然翻检同时人文集,除了世贞、世懋兄弟文集中保留有送有光之诗作,并没有其他人有跟有光的酬唱文字。其中世贞诗云:

泪尽陵阳璞始开,一时声价动燕台。何人不羡成风手,此日真看制锦才。若下云迎仙去,中山拥讼庭来。莫言射策金门晚,十载平津已上台。

墨绶专城可自舒,应胜待诏在公车。春山正好时推案,化日何妨且著书。到县斋宫留孺子,诘朝车骑请相如。客星能动郎官宿,白雪阳阿兴有余。[7](1279册)478

这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以六十高龄中试,授湖州长兴县令,次年春天赴任时,王世贞为他写的送行诗。若说诗作有多优秀倒谈不上,但这种感情却也非一般人可比拟。你上任,我送行,用的还是王世贞最拿手、最得意的体裁——诗歌,大抵二人关系也不如前人所述吧。

嘉靖四十五年(1566)奉徐子与之托,俞允文与王世贞、世懋同送归有光赴长兴任上而撰序。也接受归有光的托嘱,书写《卓茂传》,悬挂长兴县衙厅壁。从世贞、世懋与俞允文三人的送行阵仗以及徐中行的谆谆嘱托来看,有光此赴长兴任上也不会太落寞,这种感情是不同于平时的。稍后有光也曾写信给俞允文,云“:前奉别造次,不能达其辞。至京口,曾具文字委悉,遣人送凤洲行省矣。”[6]881从文字中也可以略知有光对送行人等的感德,情意暖暖于胸间,一般读者都能体会到这种温暖,何况细腻敏感的有光呢!

四、现实中的归、王关系

归有光籍贯是昆山,王世贞籍贯为太仓。昆山、太仓的街中心直线距离不过十来公里,都是江苏东端的小城市。所以,很多学者把二人看做同乡。《明史》苏州条记载,昆山在元代为州,洪武二年为苏州府的隶属县。《计孝廉东撰顺德府建归震川先生祠堂碑记》中述及:

且当是时,同里王元美、浙东王伯安,或以文章、或以理学,号召天下,俊雄魁杰之士靡然风从[10]。作为同乡对待可说是当然之事。若追溯归王先祖,其乡里关系将更显然:

至元,梦声为昆山学正,因家焉。故昆山改太仓。梦声之孙琳生辂。武宗时,王倬以学士显名,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即辂子也。倬生。[11]即是王世贞的父亲。有光也曾在《赠司仪杨君序》中写到了当时割县的情况,为昆山失去肥沃土地而悲叹。“吴之属邑,昆山最大。异时割县之东以建州,则滨海膏沃之壤,敦朴之民,多归太仓,而县以贫敝。”[6]261由此可见,弘治十年,析昆山之地以益太仓州,王家就在那块地域内。

世贞家世煊赫,二十二岁考中进士,自己也承认年少得意而气胜。进出宦场与文坛之间,游刃有余。因此撰写《艺苑卮言》,臧否人物,连好友李攀龙都看不下去。李攀龙《与许殿卿之三》中就记有“:适姑苏梁生以元美书至,出《卮言》以示大较,俊语辩博,未敢大尽,英雄欺人。所评当代诸家,语如鼓吹,堪以捧腹矣。”[12]桥本循在《王州的文章观及其文章》中如此说道:

他又在给李于鳞的尺牍之中贬低王遵岩、唐荆川、归震川及其徒,特别是对震川之辈,谓“此等便足衣饮志满矣”。他的态度显得极其傲慢。看一下《明史·文苑传》就可明白州当时的生活之华美。再有,依穆文熙的《州续稿序》也可知晓。穆文熙是州罢官之后住于州邻家之人。“四方之士延慕光尘者踵相属,余波及余,距户谢之。而公独泛应不辞。清斋对客,每至夜分”云云是谓彼等古文辞风靡当代之一面。[13]

与之相对,归有光有《项思尧文集序》一篇云:“盖近世之所谓文者,难矣言。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6]21,一语道破而排斥古文辞派之李王。《震川先生小传》述“:州闻之曰‘: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熙甫曰‘:惟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6]977

即便两者在文学上如此公然对立之中,有光还写下了《思质王公诔》和《西王母图序》。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王受难,次年春天归葬,归有光作《思质王公诔》,末云:

先公鼎贵,公仍其后。两世同官,复凌其右。继以二嗣,才猷日茂,鬼神忌之,谁能无诟?……公之许国,致命则遂。有子缵承,不陨其世。必复其始,其有以慰。[6]682-684

在《赠熊兵宪进秩序》中有光提到“:太仓,旧昆山沿海之地。前代备御日本,惟庆元、澉浦、上海置戍,无言太仓者。”[6]250其实太仓、建州也与抗倭有莫大联系。归有光和王都曾积极投身抗倭战斗中。对世贞与世懋两兄弟,有光也表现了乡里长者的风范。

如此而观之,对世贞和有光的关系,并没有如钱谦益说述的咄咄相对,即便是文学上的思想有所不同,也逐渐趋同存异,绝非相蓄由来已久的个人矛盾。这些有关有光与当时文坛的迹象,实实在在证明了当时有光处在的文坛边缘位置,也不能不说与他个人的性情有关。世贞自身虽然带有文坛霸气,也试图引导文学风气,但对于贤才后进,反而多加器赏,并没有蓄意打压。由于钱氏等的失误而建构起世人对世贞的贬抑印象,实在有必要加以澄清。

[1] 张延玉.新校本明史并附编六种[M].台北:鼎文书局,1998:7383.

[2]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黄宗羲.明文海[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54册358.

[5]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杨家骆,主编.台北:世界书局,1985.

[6]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周本淳,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 王世贞.读书后[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6:17-18.

[10] 张传元,余梅年.明归震川先生有光年谱[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0年:九六.

[12] 李攀龙.沧溟集[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78册549.

[13] 桥本循.中国文学思想管见[M].京都:朋友书店,1982.

Textual Research and Descrip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Gui Youguang and Wang Shizhen

L I Yal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New s,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The“parlanceof compunction”was discussed by literary criticism.Textual research was done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i Youguang and Wang Shizhen from the aspectsof the disposition and academic relationship of them,starting from History of theM ing Dynasty·L iteratureand all kinds of document.The conclusion was drew:the difference of the ideas between them was only limited in the area of literature,moreover,they gradually sought common ground w 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and peop le’s depreciation on Wang Shizhen was result from themistakemade by Qian Qianyi.

Gui Youguang;Wang Shizhen;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K 204

A

1008-9225(2010)02-0091-04

2009-09-18

李雅兰(1985-),女,湖南桃江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晓鸥】

猜你喜欢

王世贞归有光昆山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昆山三虑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学交游
昆山迈晟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挑拔平硬,方劲古拙—从王世贞管窥明代隶书的审美观念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寒花葬志
江南“鱼米之乡”——昆山
恨屋不及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