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的因素及主题开发策略

2010-08-15熊小燕华党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目标资源评价

熊小燕,华党生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制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的因素及主题开发策略

熊小燕,华党生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的兴趣和校内外课程资源,以主题为载体组织起来的具有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特性的国家课程。影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的五个主要因素:主题类型、主题目标、学生、教师、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探索主题开发的三个策略:明确主题开发的基本环节、提升教师的主题开发能力、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主题开发;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重视学生的亲历、体验、能力、创造的经验课程,它是一门国家课程,同时又具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特点。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重要载体,它具有“精”、“活”、“小”、“短”的特点。它与语数外课程的章、单元具有相似性,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很关键,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完全依托主题所设计开发的内容。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主要探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策略。

一、制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的因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实施和评价是由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设计的,影响的因素众多,主要的因素有:课程目标;学生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与身心发展特点;教师的观念、习惯、知识结构、设计能力;学校的教育条件[1]92。笔者主要从主题类型、主题目标、学生、教师、课程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影响教师主题开发的因素。

(一)主题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主题进行分类。根据主题的结构可以分成系列主题(总主题)和单一主题(子主题);根据主题所涉及的主要对象,可以分成:人与自然主题、人与的社会主题、人与自我主题;根据主题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分成: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根据学生的活动类型可以分成,自然体验类(栽培、饲养、观察实验、野营……)、社会活动体验类(服务、交流、交通安全、劳动……)、文化活动体验类(鉴赏、制作、民族教育、创作……)、自我关注类(身体、心理、情绪体验、学习)等主题,这类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较易于操作,能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2]。各类主题由于类型不同,开发的要求和实现的目标也有所差异。

(二)主题目标

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的依然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数学、语文、英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上也有所差异,学科课程更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达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重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亲历、感受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由于主题的类型不同,主题目标也有所差异。例如“研究性学习”领域的主题偏重“过程与方法”目标,偏重技能与方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领域的主题偏重经历与感受,偏重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偏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的主题偏重动手操作技能,美化生活、便利生活的“技能”目标。

(三)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是活动主题开发的服务对象。学生在主题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全程参与、主动参与、自由个性地发展。由于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与年龄有关,所以主题开发的类型和程度也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主题,如果是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地域的学生实施,开发出的具体内容也不完全相同。

课程发展的终极利益是“学生持续发展”。课程开发在本质上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生存问题,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消除学生学习倦怠,提升学生持续学习能力[3]。在主题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要求从学生的兴趣、经验、意向、能力、需要出发,以学生为本,不要搞老师包办代替,强制命令。

(四)教师

教师是主题开发的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观念、习惯、知识结构,以及对总主题的规划与设计能力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的直接因素。课程理论家富兰、庞弗雷特等人认为课程实施大致有三种价值取向:得过且过取向、忠实取向和适应或改编取向[4]。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部分学校中,有些教师把活动资源包奉为“圣经”,固守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而没有采用“适应或改编”取向。这是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观念上的一个瓶颈。

除了教师的课程开发的观念影响到课程的实施外,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制约着教师进行主题开发的能力。传统的学科教师教学中所需要的知识主要是专业知识 (主要是某一学科的单一学科的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知识。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教师整合不同学科(如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技术等学科知识)、不同领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根据学生需要和主题本身涉及的学科综合开发。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老化、知识面窄、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等问题制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

(五)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直接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与实施,课程资源是主题开展的基础、生成和发展的载体,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活动场所、发展空间和成功机会。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是课程的要素,而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所、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1]245。

从来源上分类,课程资源可以分成两类: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有学校内部的物质资源和校内文化资源。学校内部的物质资源,例如,建筑设施、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等。对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很多的。学校通过开发课程管理软件,不仅使课程的管理实现“无纸化”,而且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设计的主题服务。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管理,学生可以及时向老师汇报自己的设计想法和工作,老师和学校也可以全面及时了解每个学生主题设计的进展情况,师生之间借助现代化技术互换信息、自由交流,同时其他学校、社会人士、家长都可以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校内文化资源如: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航模、京剧、美术等学校特色活动等,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的重要资源。校外资源有科技馆、科学宫、农村、工厂、科研院校、自然资源、现代高新科技成果等。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的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是课程实施和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课程开发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策略。

(一)明确主题开发的主要环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确立主题、明确主题目标、制定主题开发方案、实施主题、评价主题等。

1.确立主题

确立主题主要包括确立活动总主题和确立总主题下的具体研究问题两个任务。例如,“三亚兰花为什么这样美?”这个总主题下的具体内容有:(1)观摩三亚兰花种植培育基地;(2)进行三亚兰花销售的市场调研;(3)组织班会课:“三亚兰花为什么这么美”;(4)组织举办一次小型兰花展;(5)用兰花装扮校园;(6)撰写调查报告:关于兰花栽培技术以及兰花销售市场的调查报告[5]。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从何而来?主题可以是来源小学的语文、数学、科学、思品、美术等学科的内容,是这些学科内容的课外拓展,或是这些学科之间的横向贯通与整合。主题可以是来源于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细心观察与思考;主题可以是学生在讲座、参观访问、春游、秋游等过程中生成的;主题也可以是对学生的困惑与问题的研究,例如关于“上网利与弊”的话题开展一系列活动,辩论会——“我怎样上网”,讨论会——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威胁(社会调查),调查报告——《如何避免上网带来的弊端》等主题活动。主题也可以是师生聊天“聊”出来的。例如,奥运会武术图标的设计可以是师生聊天生成。另外,主题可以是地方当局规定的。此外,主题还可以是由教师所提供,学生选定的。

适合小学生进行开发和实施的主题应该在“小”字上做文章:(1)尽量选择最感兴趣的小课题;(2)选择自己有能力探究的小课题;(3)选择有意义的小课题;(4)选择与众不同的小课题。

主题被师生选定后,如何判断主题是否具有可行性?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经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加以分析其可行性。

2.明确主题目标

主题的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聚合功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维”总目标,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发的依据。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不可或缺、贯穿于过程始终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它服务于前两个目标的需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目标可以分成主题目标和主题下具体活动目标两类。两类目标在表述上有区别又有联系。对于“新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来说,主题目标的表述上可以采用“三维列点式”的方式,对于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要注意采用ABCD模式,关注技能形成的条件的表述,并且注意内在目标的外显化。对于主题下具体活动目标就不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应该根据具体活动的内容、时间、学生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性设计具体活动的实施目标。

3.制定主题开发方案

制定方案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的重要步骤。从方案的内容上看包括:学生需求诊断、提炼主题、主题目标、聘请指导教师、请指导教师提供建议、活动形式选择、活动准备、活动实践、地点及安排、活动流程设计、活动时间安排、预计活动成果、活动方案可行性评价等内容。从方案的来源看,有:教师设计的、学生设计的、师生共同设计的。一般来说,在教师指导下共同设计的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的方案更可取。活动方案的设计应该简明扼要,可以采用表格式的表达方式,也可以采用文本的形式进行呈现。

4.实施主题

主题的实施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一个环节。国家规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时数是 3节/周。有些主题时间集中使用,有些主题的时间分散使用,教师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需要对时间灵活分配。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参观服务、问卷调查、观察活动、应用性学习(设计、制作)等在一个主题的互动过程中可能会运用一种或多种活动方式。(1)参观服务;(2)问卷调查;(3)观察活动;(4)应用性学习(设计、制作)[6]。

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以下问题:注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的实质;注重活动的结果,忽视活动的过程;单纯用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与分配。

5.评价主题

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行评价能够有效改进主题的开发与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例如,真实性评价方法往往可以采用口头报告与讨论、文字材料、观察记录、学习日记、实验、音像资料、实物作品、奖励奖项获得进行评价。例如,表现性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表演、展示作品、汇报演出、论文、课题汇报、制作物品(如明信片、航模、电子贺卡)等进行评价。

此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还有一种“协商研讨式评价”。协商研讨式评价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激励性评价,它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性为主。协商式评价的实施适用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成果及活动方案设计等评价[6]。所谓协商式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二)提升教师主题开发的能力

由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方性和校本性特点,相当一部分主题没有教科书现成内容可教,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现实”地面临着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问题。要开发高质量的主题单元,应该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小学教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单元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丰富教师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训练教师课程开发的实践技能、教师“做中学”:“在主题开发中”提升主题开发的能力。

丰富教师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新课程改革出现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其中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有所变化。传统教育更多要求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新课程更重视教师是一个课程编制者的角色。教师有必要了解与掌握泰勒等人的课程编制原理。了解课程的类型、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课程基本理论。从已有的课程实践来看,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包括六大步骤:组织建立、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这些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开发具有重要的启发。

训练教师课程开发的实践技能。如教师需要诊断学生需要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教师要具有提炼主题与设计主题内容和活动的技能、需要具有确立课程目标与组织课程内容的技能、设计课程实施模式的技能和进行有效课程评价的技能。此外,教师还应该具有沟通与协作的技能、挖掘利用课程资源的技能等。

教师“做中学”:“在主题开发中”提升主题开发的能力。教师仿效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学科与社会发展动态、自己专业特长、教师团队的资源与力量,努力尝试开发与实施各种主题单元,在实实在在的“做”的过程中,进行课程的行动研究,锻炼与提升自己构建主题单元的能力。在主题实施过程中,认真观察与记录实施的状况与信息,及时纠偏。在主题实施之后,进行反思与评价,进行教师小组研讨,以及反馈学生的感受和意见信息,修正与改进所开发的主题单元。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提升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不断进步与完善,真正成长为课程的开发者。

(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泰勒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要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不仅需要而且是必不可少,否则课程的实施会成为不可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校、社区、地方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比任何学科都显得紧密与重要。

教师在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一定的程序:成立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小组、进行背景分析、拟订课程资源开发计划、组织师生申报课程资源并评估资格、开发的课程资源、对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价等程序。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资源之前的课题小组的论证环节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有利于从根本上保证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和有效。

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三种方法进行开发。第一种是对现有资源的直接开发。例如,在笔者所在城市新开辟了一个大型“绿博园”,里面植物品种繁多,也带动本地区的旅游、文化的发展,就可以围绕“绿博园”这个资源直接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系列主题活动。第二种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这种资源开发是最为普遍和省时的一种开发方式。第三种是新资源的培育,是学校在依据已有条件的前提下,对现有资源的加工、开拓、完善的方法。例如,某小学利用学校的小植物园,设立“蔬菜大棚”,引进国外蔬菜种子进行培育,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研究蔬菜生长的特征和规律。

教师在主题开发过程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四个原则:就地取材原则;学以致用原则;形成体系原则;优化配置原则[1]251。

[1]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宋艳.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专刊:90.

[3]吕达,刘捷.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更新——第七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5,(6):4-9.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1-132.

[5]董红华.浅谈综合实践课的主题设计 [J].新课程研究, 2008,(11):77-78.

[6]洪发林.刍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J].课程改革研究,2006,(3):4-6.

The Factors Affecting of Topic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Pr imary School Integrated Practical Activity

X IONG Xiao-yan,HUA Dang-sheng

(Taizhou College ofNanjingNormalUniversity,Taizhou 225300,China)

The primary school integrated practical activity is a new curriculum based on student's interest 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rriculum resources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opic.It is a national curriculu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rriculum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In this paper,five factors have been discussed:topic type;topic object;student;teacher;curriculum resource. Three strategies have been explored:clearing the basic linksof topic development;enhancing teacher's capabilityof top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 develop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primary school integrated practical activity;topic;topic development;strategy

G622.3

A

1001-7836(2010)05-0067-04

(责任编辑:侯秀梅)

2009-12-31

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项目“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题子课题“独立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F IB070335B103)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熊小燕(1967-),女,江西靖安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研究;华党生(1955-),男,安徽定远人,院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目标资源评价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