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大众读物的出版

2010-08-15周晓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图书

周晓华

(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大众读物的出版

周晓华

(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不断发展壮大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更推动着文化多层面的变革。文化是精神,不是物质。但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化得以为社会所接受,并迅速流行的重要原因就是轻松感。图书等出版物虽然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但是面对现代人的众多压力,那些能够给受众群体带来快速解除疲劳的文化产品则更受青睐。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冲击等问题,是需要出版工作者面对和深刻思考的。

大众文化;大众读物;理性思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中国的图书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壮大。图书种类日益增多,图书选题不断开掘,装帧设计日臻精美,图书用料的质材迅速提升,图书出版市场已趋向成熟,正在呈现出一种繁花似锦的局面。图书的意义已经从传统的概念向商品的概念有了质的飞跃。近些年经济全球化带来美国式时尚的同时,也裹挟着各种西方的思想文化——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大众文化等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大众文化对目前图书出版的影响日渐凸现。图书出版市场是由读者思想文化方面的需求和实际上满足这种需求的程度建构的,这个市场必然反映一定社会阶段和带有那个阶段的社会特质的文化思潮。作为出版工作者有必要认识图书出版市场渗透出的文化思潮,认清市场动态与趋向。而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作一些理性的批判性的思考。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原指大众的文化或劳工阶级的文化。同时也包括民俗文化、青年文化、亚文化,甚至流行的小说和电影。目前最通常意义的“大众文化”是指大众传媒或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含义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大众文化的生产,包括文化工业的角色、体制及文化政策、媒介的产权及控制权等;二是大众文化消费,包括消费的角色、大众产品 (文本)的接受与使用(消费)等。也有人在大众文化的意义上,言简意赅地定义“文化”:“文化是意义经过生产、流通、交换的社会过程之后的集合。”[1]50-75,103-124这是众说纷纭的“文化”定义之中对其所作的最简明的概括。由此可见,在旧的定义尚未理清,新的定义又源源不断出现的今天,大众文化是指与高雅、权威文化相背离的民众的“民主”的文化。正是这种“民主”性文化的活跃,使学院派的、高雅的、权威的文化遭受了冷遇,而那些通俗的、实用的、过度和浅白的“快餐”式文化成为大众产品[1]68-89,大众文化为何易于为中国社会所接受呢?

大众文化理论滋生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2]98-116。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社会进入了快节奏的轨道,工作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带给人们的是“快速达到目的”、“快速解除疲劳”、“快速见效”等等选择和理念,这种快节奏使社会主流的中青年群体,不再去过多地思索、选择,人们一旦发现一种有效与实用的东西,就会形成一种消费浪潮 (时尚),没有认真的个性化选择,而大众文化适时适宜地提供了实现这种理念的畅通大道。

实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可以说古已有之,而今为烈。在当今社会实用、实效、实惠更是大众的直接满足欲求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大众已经不再注重理论意义的生产与消费,而更加注重现实的直接、实用意义的生产与消费,他们不需要文化、思想提供来龙去脉的深远博大的释义,而只需要知道其功效与实际作用就作出选择,就是说大众更主要、更多地关注现实,而非用主要的精力关注未来。

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召唤”一个新的概念——相对自足性。这种意识的觉醒或唤起,对传统、权威观念形成挑战、抗争、排斥,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并达到自主。这种相对自足性,使大众文化的“民主”色彩更加浓重,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新的结构压迫的形成,涉及其和文化、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3]30-80。

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在经济巨大变革的基础上,更推动着文化多层面的变革,文化各层面的变革又与政治、经济的变革相互缠绕和渗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但中国就是“特色”中国,种种迹象表明,虽然远不富裕和发达,但中国社会已经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商品消费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形式。由此可见,大众文化现象反映在图书、期刊等文化市场是有其现实根源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众文化在西方十分流行,而且形成了对其他文化的冲击之势。今年,大众文化在我国日益抬头,引起了我国学术文化界的注意。和大众文化在与生俱来的毁誉参半中逐渐成熟的过程一样:“某些文本被大众选择而变为大众文化;另一些文本却被大众抛弃。”诋毁者把大众文化的过度性斥之为“鄙俗”、“通俗”、“浅白”、“浅薄”,捍卫者认为其分析是正确的,但评价是错误的。过度性指的是意义挣脱控制,挣脱意识形态规范的控制。过度是语义的泛滥,过度的符号所表现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然后却超出并且挣脱它,留下过度的意义来逃脱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

文化商品,确切地说,我们论述的图书、期刊商品,也是随着资本渗入文化产业而使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文化商品,除其是负载文化外,与其他商品没有任何不同的意义,都具有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剩余价值。大众文化的生产必将落于这些概念的窠臼之中,需求决定着大量生产及大量消费的市场。在其商品当中,在意识形态层面;在生产者自身,图书亦是如此。一段时间《富爸爸穷爸爸》走俏,另一边就生产出了《富爸爸经营》、《富爸爸理财》、《富爸爸管理》之类的产品;你出版《千万别管孩子》,另一“制造商”就生产出《千万管住孩子》、《管严才出好孩子》和《不管的孩子》之类的商品;你出版《谁动了我的奶酪》,紧接着就造就出了《别动我的奶酪》、《我动了别人的奶酪》之类的商品,想方设法刺激消费,以使商品获得“新的魅力”,从而达到获得剩余价值的目的。

大众文化的毁誉不为理论所决定,大众文化得以为社会接受而浸透社会的重要原因就是轻松感。轻松感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就其认识相殊甚远,一种人弹冠相庆,另一种人则痛加谴责。如对“美学式”的快感,弹冠者视为高雅、崇高,斥责者视为低俗的享受;对“话语式”的快感,弹冠者视为有创造意义,斥责者视为是接受陈腐;对“心理式”的轻松感,弹冠者视为是精神性的,斥责者则认为是纯生理的;对“规训”定义上的轻松感,弹冠者视为规避权力,斥责者视为遁世逃避、颓废。诸如此类,比比皆是。无论如何,大众文化都在以其特有的方式迅猛发展。大众文化的规避与生产,存在于具体的实践、语境与产生的时刻。因此,大众的快感轻松感规避了抽象与理论所呼吁的那种结构化倾向,大众文化的快感是“出自/脱离”的过程[2]1-13,48-105。加拿大禾林出版公司推出的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梦想”的禾林浪漫小说就是这种轻松感生产的实证。禾林浪漫小说每本的篇幅很短,而它的书却常常销售一空,利润年年增加。这种不断给大众以通俗的、重复的、单纯的轻松愉快感是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它正印证了快感——阅读快感、接受快感即文化消费快感。禾林浪漫小说正是适应大众文化的单纯快感的成功。而这种为大众所接受的程度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在日本拥挤的地铁里,穿着讲究的公司职员埋头阅读的不是高雅的小说或正统的业务书,而是那印刷精美的各类杂志、卡通书,当下了地铁,手里的读物也被随手扔进垃圾箱里。

图书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大众文化的潮涌尤为显著与激烈。一方面文化的载体——图书负载主要、重要的传播“责任”与“义务”。尽管大众文化以现代媒体为其主要负载进行传播,但纸介质图书也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至少目前说还是承载着相当重要的责任,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生产可在中国图书市场上大行其道,各种文化商品,包括图书、刊物,让人目不暇接。那些显示实用、实效、实惠特色的美容、美体(减肥)、美身(健身)、烹调和明星的书籍更受读者的喜爱,这是对读者需求的现实、直接性的满足。正如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所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这里我们不讨论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而是揭示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上述例子中可以渗透出我们时代的文化特征,而这种图书文化的消费特征已凸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是目前最有生命力的文化,而大众文化中的戏剧性、游戏性娱乐文化尤其势头强劲。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已经渗透于中国图书出版业和期刊市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看待、对待大众文化的影响,在出版界也是毁誉并存。但现代化的今天,大众文化的“民主”给现代社会大众获得轻松愉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消费的轻松感也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大众文化中的社会垃圾应该在生产消费中为大众抛弃。出版工作者不仅仅是高雅、权威文化的传播制造者,也是为大众服务的工作者,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应该具有理性的思考。

[1]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Publication of Popular L iterature

ZHOU Xiao-hua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Dalian 116044,China)

The constantly developingmarket economy has boosted great social changes in China and leads to themulti-level cultural changes.Culture ismore spiritual thanmaterial.However,what socialproduction pursues is the abundance and varietyofmaterials, and is to provide numerous and complex structures of consumption.The reason why pop culture iswidelywelcomed lies in the sense of relaxation.As one of the main culture carriers,publication which can relax their audiences who are under various pressures from exhaustion becomes verypopular.The inter infiltration and influence between east andwest culture,and the consequentproblems such as culture shock,demand the publishingworkers'confrontation and contemplation.

popular culture;popular literature;reasonable thinking

G235

A

1001-7836(2010)05-0012-03

(责任编辑:孙大力)

2010-01-12

周晓华(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编审,从事文化出版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众图书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图书推荐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