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财务困境的治理策略

2010-08-15江海健甄红菊李凝

当代经济 2010年11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相关者困境

○江海健 甄红菊 李凝

(1、山东中医药大学计财处 山东 济南 250355 2、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5 3、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13)

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曾经引导企业突破了利润增长的制度困境。从理论视角,由居于不同利益层次的多方利益主体构成的高校也可以被视为类似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仅为股东服务,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给利益相关者下的定义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人。这个定义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利益相关者概念,不仅将影响企业目标的个人和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是利益相关者,正式将社区、政府、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

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应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各利益主体的共同治理。具体来说,就是在董事会、监事会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等。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绩效契约理论的共同治理是未来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产生于企业利润增长的困境期,该理论通过对企业所有权所做的新的制度安排,改变了企业传统“股东至上”的治理结构,在管理制度的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由此,企业治理思路的改变促使企业逐渐走出发展困境。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在高校困境治理中的价值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虽然侧重于研究针对企业如何突破发展困境所要作出的制度安排,但其理论价值绝不仅限于此。事实证明,针对不同于企业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现实中日益突出的财务困境,该理论同样指导此类型社会组织提高了筹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增强了该组织的财务支持以及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从国内外经验看,处于财务困境中的高校,更能从此理论得到困境治理的创新思路。

1、国外高校治理财务困境的策略

国外高校治理财务困境的策略得益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应用。早在中国之前,美、英、加、日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先后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费不足的财务困境。这些国家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指导高校战略性的财务运作,在对高校“利益相关者”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各相关群体的公共利益契合点,最终成功形成了高校多元化筹资渠道。

例如,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有41个州的高等院校都出现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美国联邦政府或州政府为高校作担保,支持高校发行中长期和短期教育债券。上世纪90年代,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发行的债券出现排队购买的现象,大大缓解了财政危机。值得一提的还有日本。日本的高校不仅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取得财务支持,更重要的是,在高校和社会各界形成了特殊的利益联动机制,通过成立校友基金会、学生家长教育支援会、教育事业关爱基金会等,争取了社会资源对高等教育的支持。这种结果的出现,得益于政府、高校、社会各界(高校投资者)所形成的有效治理结构。

2、国内高校财务困境的形成

国内高校财务困境的形成归因于高校相关利益各方还未形成动态、有效的治理结构。目前国内高校的财务困境主要表现为支付不能和债务拖欠。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规模扩张的阶段,高校经费明显不能满足规模扩张对资金的需求。1995年3月,在全国人大通过的《高等教育法》(62条)也用法律条文确认:“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之后,金融贷款成为高校经费筹措的主要途径。对于财务困境的成因,国内专家认为,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和高校教学评估标准的连续上调成为一种隐性的引导力量,使高校走上负债运作之路。

一方面,政府对高校经费投入不能满足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学费标准上升空间的局限性以及高校外部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导致高校开始呈现还款难和支付难的财务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在政策理念上,政府提出的构建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的目标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政府主体地位的淡化,使高校在联合利益各方形成有效治理结构方面的探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财务困境的治理策略

基于对国外高校治理财务困境的经验以及国内高校财务困境成因的探讨与分析,本文提出高校财务困境的治理策略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各界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高校财务困境的解决思路献言献策。

1、界定高校治理结构中的相关利益各方

(1)政府。作为高校资产的所有者、教育的举办者和受益人,理应担负起治理主体的角色。《高等教育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可见,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未来人才素养的提高,提升民族的软实力和竞争力。高校的财务困境得不到解决,最终会影响、制约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因而,政府应承担起主要的治理责任。

(2)高校自身。作为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和管理者,高校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治理主体的角色。《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八条规定,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高校自身财务困境的形成是综合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高校自身,其在办学规划上的决策失误以及管理制度滞后、风险意识欠缺、办学模式僵化等构成财务困境的直接成因。高校自身应当在自我反思中有积极作为,而不是消极的等着政府救援。

(3)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优惠的贷款利率和优质的金融服务,为高校以较低的筹资成本取得急需的建设资金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我们发现,金融机构由于高校还债能力降低造成“垒大户”的现象。高校的特殊性质成为受金融机构欢迎的债务人,而大学的巨额债务可能最终成为国有银行不良债务从而形成新的金融风险。

(4)社会各界。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其培养人才的质量如何,决定了未来这些“高级专门人才”能否胜任需要他们的专门岗位,能否实现他们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而陷入财务困境的高校客观上无法承诺培养质量,这会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行业水准。因而,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关注高校财务困境的解决,给予必要的社会支持。

2、构建四方动态、有效的治理结构

(1)由政府担保,促成金融机构和高校的“二次合作”,着眼解决高校的筹资困境。高校毕竟是高校,它承担着政府的教育职能和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职责,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高校的领导必须承担起高校自身的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职责,从而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面对日益严重的财务困境,高校领导积极筹资却由于债台高筑无法消债,最终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而上世纪70年代美国高校治理财务困境的做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陷于困境中的美国高校在政府、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各类机构或者保险公司的担保下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或者获得了低息贷款,或者获得了发行教育债券的资格,使高校在短期内筹集到了来自金融机构和社会的各类支持资金,为高校走出财务困境提供了保障。

因而,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财政救助体系。政府的作为可以体现在,以政府的信用做担保,政府“修桥铺路”,为高校争取来自金融机构的支持,同时,政府在高校建立健全资金投入的决策管理和经济责任制度,落实投资追踪问效制度。政府督促高校以良好的信用实现金融机构和高校的资金互动,保障高校的前瞻性发展。

(2)挖掘高校自身潜能,着眼提高高校自身的创收能力,增强社会公信力。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政府财政投入。政府投入是学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国家财力相对不足,以及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对财政投入需求的增大,国家无法满足对高等教育投入的需求,必须有重点地进行支持。高等学校要想获得国家更多支持,就必须通过调整战略、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建立特色学科等思维和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正如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大家所形成的共识,即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必须选准突破口,集中人力财力,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

挖掘潜能,积极开展社会服务。高校自身应当积极盘活教育资源,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创建灵活、多样、直接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服务手段和形式。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和各级政府合作,承揽面向社会各个层面的学历或职业培训;高校也可以和企业合作,为其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高校校际之间也可以通过彼此的交流合作,互相提供其所需要的特色服务等。这无疑会大大增加高校自身收入。

(3)借助市场化手段,构建政府主导的社会各界化解财务危机的联动机制。高校可以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成立教育基金募集会,由该组织负责对教育资金进行有效筹集、管理和监督。政府应当为高校资金的募集提供政策支持。政府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大中型赢利企业和民间社会组织向高校提供专业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或者捐赠;而高校自身也应当有所作为,通过充分开发校友资源和教育后援会,争取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高校的未来发展。

(注:本文系2009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财务困境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9DJGZ05。)

[1]张万朋:美国高校如何防范债务风险[J].陕西教育,2008(11).

[2]鲍威:扩招后中国高等院校贷款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7(6).

猜你喜欢

利益相关者相关者困境
困境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的研究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数据分析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