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2010-08-15李代晓吕英超张晓峰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肝胃痞满气滞

李代晓,吕英超,张晓峰

(承德医学院中药学系,河北承德 067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一半。本病的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但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感觉过敏有关。近年来,中医对该病从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显现出对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本文就中医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

近年来,中医界对FD的研究逐年增多,病名多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病位定在脾胃,究其病因病机,古今医家均有论述。李杲创立脾胃内伤理论,认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疫过度、精神刺激均可内伤脾胃,脾胃损伤,升降失常,气机不畅,而生满闷之病。如在《脾胃论》中说:“浊气在阳,乱于胸中,则生满闭塞。”沈金鏊亦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运化,心下痞塞满。”说明脾虚气滞是痞满的主要病理基础。李氏在论述痞满一病时,认为其病因特点有外感内伤之分,但多重于内伤,并概括为四点:误下伤中,正虚邪陷,升降失调;饮食不节,损伤中阳,影响脾胃纳、化、升、降;情志失和,气机乖乱,升降不利;脾胃虚弱,内外之邪乘虚而入,胃纳呆钝,脾运失健,气机升降失调[1]。刘氏认为,痞满多因痰气交阻、饮食阻滞、湿热中阻、情志失和、脾胃虚弱、正虚邪陷等多种原因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常而成[2]。张氏将FD病因归于饮食、情志,认为FD病程均4周以上,日久脾气必虚,故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司为本病基本病机[3]。李氏等亦将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作为FD的病因,二者均可损伤脾胃,纳运失职,而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滞、痰湿等邪实为标,其中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贯穿疾病的始终[4]。综合各家所见,饮食不慎、情志失和均被视为FD常见病因,病中亦可出现痰、湿、瘀、食积等病理产物,但无论上述何种病因,病理过程如何,最终均致脾胃虚弱,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滞中焦,升降失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因此,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为FD基本病机及病理关键。正如《脾胃论》所云:“脾胃之寒热虚实,宜燥宜润,应当详辨。至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

2 分型论治

在FD的辨证分型方面,诸多文献在认识上有异同。赵凤莲[5]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张淑英[6]提出,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饮食停滞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阴虚胃热用益胃汤,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湿热中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李淑贞[7]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在治疗上,予疏肝和胃汤随证加减。刘氏[8]分“肝胃不和、脾虚肝郁、肝胃郁热、胃阴不足”4型,自拟“疏肝和胃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进行论治。古氏[9]则分为“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脾胃虚弱”3型,分别采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和胃降逆”,“健脾清肝、养胃降逆”三法论治。林氏[10]等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4型,研究发现肝胃不和型发病年龄较小,女性较多;胃阴不足型年龄较大,脾胃湿热型男性较多。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和益胃汤加减治疗。钱氏[11]将本病分为“肝胃郁热、寒热中阻、胃虚痰阻、肝胃虚寒4个证型,并应用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等方辨证施治,取得良效。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是FD的三大主要证型。

3 验方治疗

在治疗FD的临床实践中,除对传统名方的应用与研究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入手,创制了许多有效的经验方剂。王氏等[12]自拟“疏肝悦脾汤”(柴胡、枳实、绿萼梅、川朴花、元胡、白术、茯苓、姜半夏、黄芩、藿香、神曲、陈皮)治疗肝郁脾虚型FD患者,治疗组有效率94.26%,对照组有效率91.66%(P<0.05)。白氏等[13]研究“和胃汤”(党参、白术、炒莱菔子、川朴、姜半夏等)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型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影响,验证其补泻兼施、辛散消痞的作用,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2%、81.32%(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严氏等[14]研究“通降胃灵I号片”对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以“金不换”为主药,活血化瘀、通降胃气,用于FD病程久长,致脾胃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而出现血瘀的表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69.8%(P<0.05)。董氏等[15]以行气止痛、降气消胀、清热祛湿、健脾活血立法,拟方“康尔胃2号”(厚朴、枳实、法夏、蒲公英、党参、黑老虎等),治疗以脾虚不运为本,气滞、湿热、血瘀为标的FD患者,结果:治疗组治愈率29.8%,总有效率84.3%,优于对照组(8.8%,78.0%,P<0.05),且对气滞型疗效优于脾虚型。何氏等[16]拟方“理气复胃口服液”,以木香、枳实、陈皮、莱菔子等为主药,行气导滞、除湿运脾,主治FD之肝胃不和、气滞食积之证,临床实验结果表明,该方与莫沙比利具有相当的疗效,鉴于后者可能有副作用,该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4 展望

综上所述,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FD以肝气郁结、脾虚失运、胃失和降为主要病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是其主要证型。治疗上以疏肝、和胃、健脾为核心, 辅以清热、祛湿、活血通络等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拓展了传统名方的应用范围,同时创立了许多经验良方。但目前中医药对于治疗FD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中医治疗FD的文献及理论整理工作尚不系统全面。中医药相关的理论及文献多散在于古代医家的专著中,近现代的研究报道多散见于各种杂志,未经汇集,缺乏全面系统整体性的评价,这就给实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中医药治疗FD在临床设计、测量、评价多不符合临床流行病学,尤其是随机双盲对照临床实验的要求,致使研究得出的结论得不到承认。这些问题均有待于后续研究解决。

[1]李军祥,吴凯.古代中医药治疗痞满的历史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2):63-64.

[2]刘沈林.对痞满辨证论治的几点认识[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5):24-25.

[3]张小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治体会[J].中医杂志,1999,40(增刊):227-228.

[4]李乾构,周斌,任蜀兵,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2):115.

[5]赵风莲.中医治疗FD8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1):55.

[6]张淑英.F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1,21(1):11.

[7]李淑贞.浅论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J].河北中医,2001,23(3):196.

[8]刘静.辨证分型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J].实用中医内科,2004,18(4):812-813.

[9]古学文,李文唏.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0例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22-24.

[10]林连,史宗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J].福建中医药,1996,27(4):324.

[11]钱祥夕.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体会[J].实用中医药,2002,18(12):34-35.

[12]王立春,程军,陈孔斌,等.疏肝悦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1):45-46.

[13]白长川,马超,李吉彦.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6):373-374.

[14]严光俊,桂壮,李存沂.通降胃灵I号片治疗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5):270-272.

[15]董明国,何世东,叶小汉,等.康尔胃2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3):146-147.

[16]何英,曹文富,荣晓凤.理气复胃口服液治疗气滞食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3):137-139.

猜你喜欢

肝胃痞满气滞
疏肝和胃方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温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木蝴蝶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观察抑肝和胃饮治疗妊娠恶阻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