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0-08-15雷蕾

关键词:经济学导向教学法

雷蕾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雷蕾

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总结了影响问题导向式教学效果的因素,阐述了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教师应该做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课程教学;教学方法;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教学内容庞杂、头绪众多,这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经济前沿的研究热点,开拓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课堂应用

教学中传授基础知识,是为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理论基础,但这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过程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人入胜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开启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较快地接受书本知识。

(一)理清教学思路

问题导向式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整个课堂的内容由环环相扣的问题组成,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学生听起来也能豁然开朗。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因而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有重点、难点,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展开课堂教学,同时认真把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的节奏。教师按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学生就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兴趣也自然增强。

(二)切入点:提出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精髓,而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总的来说,问题设计要注意难度的层次性、内容的探索性和多样性,要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若问题过于呆板、机械,学生只是回答“是”或“不是”,教学就收不到良好效果。提问时教师可以对问题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包装”,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例如,在讲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经济核算时,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是通过什么量体现出来的?”如果学生对这方面很熟悉,可以很快回答出来。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你们知道GDP是什么含义吗?这个数值里面包括哪些?它是不是把所有的经济关系所产生的量都包括在里面呢?”通过这些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调动起来。

不同的学生,其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去甚远。教师提问要有层次性,既要有简单易答的问题,也要有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此及彼。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的提问应有一定的探索性。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在推导需求曲线的形状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回答。通过学习需求曲线,了解到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就少。学习消费者行为理论后,学生可以知道消费者购买商品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下的理性经济人的一种行为选择。满足这样的前提,消费者达到消费者均衡。在均衡条件下,通过已知结论,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间的比值是不变的,当商品的价格增加时,其边际效用也必须增加。边际效用还有一个规律,当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时,其边际效用逐渐递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商品的价格越高,其消费的数量越少。

学生在一节课上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半小时左右。教师应该在一节课最需要提问的地方精心设计二三个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教师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新课,教师上课前必须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材,弄清楚本节课教授的知识重点,学生的学习难点等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进行回答,掌握一些新知识,同时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新的问题来吸引或提醒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理解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目的。对于复习课,教师备课时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仅要在每个知识点上设计问题,还要从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角度设计问题。一般来讲,经济学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因此,多从知识交汇点设计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对经济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对于习题课,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解答每一道习题,而且要悟透其中的经济学思想方法。从这些经济学方法着手,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归类,由此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归类思考,尝试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当然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决。

(三)重点:分析问题

首先,分析问题要切中要害。例如马尔萨斯曾预言:“由农产品的边际收益递减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大规模饥饿不可避免”。在分析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收益递减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都起作用。它的表述是: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投入的增加并不能使得到的收益增加,反而呈递减的规律。如在一块土地上增加化肥的投入,一开始粮食递增。到最后随着化肥投入的不断增加,所增加的粮食呈递减趋势。如果收益不递减就会放弃其它土地,在一块地上仅靠增加化肥的投入满足所有人的吃粮。这显然是荒谬的。马尔萨斯没有考虑技术的潜在作用。正是技术使得食品的供给快于食品的需求,技术产生了食物剩余,使粮食价格下降。

其次,分析问题要遵循认识规律,由浅入深。针对上述例子,分析问题的关键后,可以继续提问。设想收益不是递减而是递增,将会是什么局面。这时,学生可能觉得非常有意思。再作进一步的提示,如吸毒比较接近收益递增,吸的越多越上瘾。吸毒的人觉得吸毒与其它消费品相比,带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所以吸毒的人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品却不可不吸。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在吸毒,所有的人都会从事与毒品相关的活动,而其它生产活动没有人开展。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收益递减的世界里。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大大激发出来。

(四)目标: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得出结论或经过推导得出计算公式。这时课堂教学不能嘎然而止,还应联系实际,介绍结论或计算公式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结论或公式的理解。比如在知道生产者的生产函数,要素投入价格的情况下,生产者应如何选择两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这个问题隐含着生产者的行为选择里包含生产者满足自己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来选择要素的投入数量。利用生产者的均衡条件可以找出两种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利用生产者的成本一定或投入一定这个条件求出具体的要素投入数量。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素质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受教师知识范围、工作经验、教学艺术、工作态度等因素影响,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对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要非常熟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相当了解,还要有较强的知识加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否则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和配合,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也很难顺利应用。

(二)学生参与度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能否取得成效是由学生是否参与以及参与程度决定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中被动、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老师应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作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问题创设

创设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层次性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问题太容易,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太难,学生又无法解答,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甚至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问题难易要适度,学生才会对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成功产生成就感,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促进能力的提高。

(四)知识积累

教师要注意平时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提高个人能力和水平。如经常看一些经济类的杂志、期刊、书籍,收集一些和经济原理有关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否则,就可能无法回答学生的提问,也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提问。

灵活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作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加大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话语权”,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得到增强,教学效果也有很好的改善。

[1]邹小玲,王千红.小议《宏观经济学》的启发式教学[J].技术与市场,2009(8).

[2]谢峰.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民族教育,2009(增刊).

[3]王荣,洪萍.问题式教学方法及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4]熊永红,等.以“问题”为主线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究[J].物理实验,2009(4)

[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小品和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book=196,ebook=220

G642.4

A

1673-1999(2010)11-0196-02

雷蕾(1970-),女,重庆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2010-03-18

猜你喜欢

经济学导向教学法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偏向”不是好导向
简明经济学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经济学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