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0-08-15陈国发

关键词:带头人应用型课程体系

陈国发

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陈国发

将人才分为学理型和应用型两类,其中应用型人才包括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岗位技能型人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新办本科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针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特点,探讨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的构建,并分析了塑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途径和专业(学科)带头人制度建设的意义。

新办本科院校;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

一、关于新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理型,一类是应用型。学理型人才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属于精英教育培养的通才或通用人才,适宜从事学术原创的科学研究、组织管理、宏观决策、全局筹划等工作。对学理型人才,强调知识基础深厚宽博,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应用型人才属于专才或专门人才,适宜从事技术研究和开发或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工作,既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创新性,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应用能力,掌握精湛技能,能深入钻研、解决微观技术难题,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本科以上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通用性和创新性兼具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专业与现实联系紧密,主要是按学科设计专业,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强调知识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强、素质高,学生发展有后劲,专业面向宽。第二层次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主要是按社会生产与服务部门具体的岗位或岗位群来设计专业,强调具体岗位的技能,知识基础要求必须够用。虽然都注重应用能力,但一个是按学科设计专业,一个是按岗位设计专业,因此是有区别的。比如: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前者应以综合实验、实训、设计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后者则以工艺实验、实训、岗位技能操作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在课程结构比例上,两者有度的区分,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度”。有人认为,“后劲足、上手快”,即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

显然,教学型院校尤其是行业和地方特色明显的新办本科院校,与学校层次和发展阶段相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合格的适应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关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

任何类型人才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都有一定的培养模式。对于新办本科院校来说,尽快构建起合理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因此,这里涉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人才培养才有正确的方向。目前形成共识的教育理念,有四个方面:

一是终身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是一种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观念。高等教育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强调学生在大学期间集中学习并掌握工具性知识、长期起作用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把握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二是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弱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提升其内在精神品质,使其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创新教育观。它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有效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好环境。

四是整体优化知识结构的教育观。它要求从整体优化的高度,重视学科交叉,防止专业面过窄的状态,充分体现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

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就是要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落实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培养会做人、会做事、会做学问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的类型及其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具有的本质特征,它的确立必须符合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必须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其办学理念相吻合。人才培养规格则是对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求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要求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也是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的质量标准。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与学校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专业培养规格要求的确立,必须与人才的类型层次相一致。要在进行广泛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人才服务领域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规格要求。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可能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三)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

在确立人才培养应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基础上,要构建人才培养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课程体系,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和教育运行组织方式。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应以素质培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知识教育为基础,明确“知识是基础、是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之间的辩证关系。

模式框架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综合教育课程体系(以课外教育为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必修课程教学体系、选修课程教学体系等。

二是各课程体系间的比例关系。包括:总学分或总学时的确定,普通教育课程学分与专业教育课程学分间的比例关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间的学分比例关系,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之间的学分比例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间的学分比例关系,主要普通核心教育课程和专业核心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等等。

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组织方式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各教学环节要统筹实施,其形式不苟一格,主要有课内课程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因材施教的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与学生自主的自学形式,实践教学的集中形式与分散开放形式,学科竞赛与赛课相结合的形式等。

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一般本科院校之间既有其普遍的内在规律性,即共性,又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即个性。这种个性,主要是由学校的发展状况、社会定位、比较优势以及历史传统等因素决定的。因此,确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共性,又要结合学校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事实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关于人才培养的特色问题

特色是立校之本,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特色问题。

人才培养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从社会角度讲,人才培养的特色,实际上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在满足社会对某一类人才共性需求的基础上,还能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在某一方面的特定需求,使人才的质量在某一方面与其他学校培养的同类人才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秀特质。从学校内部角度看,人才培养的特色,实际上就是由于我们的特定条件,或者我们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途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在某一方面具有优质特性,并被社会所认可。

按照专家的说法,人才特色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属性:一是长期积淀性,就是从人才培养的规划设计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长期的培养积淀过程而形成;二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质风貌,即其他学校没有,或在短期内不是可以突击出来进行比照的优秀特质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有公认的明显成效,即因此而使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四是具备稳定而可以借鉴的特性,即此特色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长期保持的,只要按照形成此特色的思路长期积淀,可以再现此特色。

要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第一,要弄清社会对人才的特别需求是什么;第二,要注重专业设计,切实遵循人才培养的特有规律;第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保证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特殊结构;第四,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形成人才教育水平的特优标准,处理好人才培养质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第五,大力发展产学研互动合作,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

总之,要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就要早期有规划,并坚持长期不懈地积累,使某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不可取代的优质风貌,效果又非常明显,且为大家所公认,能保持长期稳定,可为别人借鉴学习,朝着一个方向、沿着一个思路、不断与时俱进地动态调整。

四、关于专业(学科)带头人制度建设

专业(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龙头和引领作用。一个学校专业(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质量。

专业建设中,对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及其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对于新办本科院校而言,重视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制度建设则显得更为重要。专业建设真正实行专业(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则专业建设项目有专人负责,专业(学科)建设规划质量高,规划实施的效果好。由于有事实上的专业建设的责任承担者和成就归属者,专业(学科)建设的绩效考核也较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了积极推进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工作,应积极建立专业(学科)带头人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学科)带头人制度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产生与任期;专业(学科)带头人的职责;专业(学科)带头人的权利;专业(学科)带头人的考核;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奖罚;专业(学科)带头人的退出等。

[1]王义道.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2]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3]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2(2).

book=185,ebook=192

G642.0

A

1673-1999(2010)11-0185-03

陈国发(1962-),男,江苏盐城人,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与教学管理。

2010-02-26

猜你喜欢

带头人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贫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