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箸文化与筷子礼俗

2010-08-15来玉英

关键词:礼俗筷子文化

来玉英

浅谈箸文化与筷子礼俗

来玉英

从筷子的由来及筷子文化的表现、筷子礼俗方面阐述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筷子文化。人们习惯于依照筷子的谐音、成双成对的形状和使用时的形态来表达降福避灾的愿望,由此形成了在日常生活中、餐桌上、婚俗中的与筷子相关的礼仪习俗。

饮食文化;箸;筷子;筷子的象征意义;筷子礼俗;婚姻习俗

中国的筷子是文明的产物。一双筷子就是两根七八寸长的小竹棍儿,但它也反映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筷子,古时叫“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纣为象箸,而箕唏。”《世说新语·贫悄》载:“王蓝田(述)性急,尝食鸡子,以筋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由此可见,我国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卷一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蟠布为抹布。”其中“以箸为快儿”,其意是行舟快如飞。因当时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制作的,所以在“快”字上添了个“竹”字头,谐声为“筷”。筷子的谐音象征也就是取“快”之意,如快乐,快速等。自此“箸”,改称为“筷子”。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很早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繁褥的礼仪制度,周代已有饮食礼仪。这些礼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筷子礼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一、箸的由来及其文化意义

(一)箸的由来

箸的由来有三。(1)原始先民因“禽兽不足”饥饿而转向粟食,产生了“箸”。《白虎通》上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不足,就要挨饿。全民为饥饿所迫,而从肉食转为 “粒食”(《礼记·王制》),从而实现由“皆食禽兽肉”向粟食的转变,而箸的发明是为了夹取粟食的方便。(2)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是用手抓着吃的,“茹毛饮血”。“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煮熟了吃更有滋味。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时,不能直接用手操作,便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翻动食物,进食时也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以避免烫伤手指。(3)原始先民用陶器烹煮食物,箸在其中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要用木棒、枝条或竹枝来挑取。在煮粥时,为避免米粒附着陶器底壁而烧糊,用木棒、枝条或竹枝来搅动。在吃肉块、蔬菜和粥时,用木棒、枝条或竹枝来拨食。这木棒、枝条或竹枝,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是对箸的最早记载。目前,我国出土最早的实物箸,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侯家庄M1005的铜箸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箸。《礼记》郑玄注:“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即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或者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时用树枝拨动,使其受热均匀而后食之。古人在粒食这一过程中得到启发,最原始的筷子便逐渐出现在原始先民手中。商纣王所用的“象箸”,并非中国最早的筷子。据考证,筷子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箸的出现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箸的象征意义

使用筷子时,手指指法必须正确。两根筷子一定要密切配合,同步动作,协调一致,做到“正直、团结、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启示人们做人做事都要向“箸”学习。一要正直。筷子本身必须挺直,不能弯曲,否则两根筷子无法并拢。做人要忠诚无私,刚正不阿。《秦馔古今谈》及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载:宋璟当宰相,朝野上下称赞他德高政廉。有一次,唐玄宗在曲江举行御宴。在御宴中,唐玄宗突然将手中的金箸赐给宋璟。这位宰相受宠若惊,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赐金箸是表彰宋璟像筷子一样耿直的高贵品质。《新唐书·于琮传》载:于琮“擢第,授左拾遗。初尚永福公主,主未降,食帝前,以事折匕箸。帝知其不可妻士大夫,更诏上广德公主”。永福公主因不愿嫁于琮,便“折匕箸”以明其志,表示的也是“宁折不弯”的意思。二要团结。两根筷子的长度要一致,如果参差不齐,则无法使用。做事要团结一心,并肩前进,同心同德。一双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不易折。团结就是力量,团队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三要合作。“孤雁难飞,孤掌难鸣”,两根筷子在使用时必须密切配合,同步动作,协调一致,不然,相互磕碰,行动不一,那香喷喷的饭菜就难以送到口里。工作中密切配合,同步动作,协调一致,如此必会形成团结和谐、生动活泼、步调一致的良好局面。如果在品德上不能正直,在信念上不能心齐,在行动上不能配合,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功。

(三)箸文化与政治

箸的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它也是历史的见证。历史上相传的“纣为象箸”的故事,说的是纣王令人做了一双象牙筷子,这让大臣箕子感到恐惧。箕子担心纣王从此生活腐化起来,有了象牙筷子而追求配套使用犀玉酒杯;有了象筷玉杯,进而要吃旄牛、大象和豹的胎;吃着奇异珍品,穿上豪华锦衣,住在广厦高台之中,只图享乐,不会再用心思谋大业。于是,箕子对纣王说:“我害怕象箸之风的恶性发展和不良结果,因而恐惧大王使用象箸这个开端。”商纣王没有接受箕子的意见,五年以后便筑肉囿,设炮烙,登上酒米堆成的小山,观赏酒池。纣王不理朝政,国力日趋削弱,终于亡国了。历史上不少帝王从筷子开始,享乐腐化而不顾百姓疾苦,最后被人民所唾弃。筷子立身正直,亲见旧社会贫富悬殊。有民歌唱道:“帝王盛宴金满堂,象著一动银千两。贫民破碗舀清汤,竹筷难捞几粒粮。”

利用宴会这种场合,借用筷子筹划谋事者,历代传说甚多。“张良借箸”说的便是张良用筷子代兵器,布战图,替刘邦筹划抵抗项羽的故事。还有凝礼曾用箸预卜唐玄宗进京平乱之得失,赵达借箸预言吴国兴盛衰亡。五代有用筷子选宰相的笑话,说的是唐废帝选宰相不知选谁好,就别出心裁地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好放在琉璃瓶里,用筷子挟着谁的名字,就由谁来担任宰相。明人徐祯卿《翦胜野闻》载:翰林应奉唐肃,初以失朝,坐免官归乡里。太祖重其才,再召入。尝命侍膳,食讫拱箸致恭。帝问曰:“此何礼也?”肃对曰:“臣少习俗礼。”帝怒曰:“俗礼可施之天子乎?”罪坐不敬,谪戍濠州。“拱箸致恭”本为民间俗礼,明太祖以为不可施之天子。古代宫廷筷礼和民间筷礼大不相同,唐肃不分场合以民间筷礼拜向天子,获不敬之罪。小小的“箸”,也常常与国家的盛衰兴亡联系在一起,在政治风云的风头浪尖上“游荡”。

(四)筷子民歌

著名的筷子收藏家蓝翔先生在 《食品与生活》杂志上发表《放声欢唱筷子歌》,介绍了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组织的“箸文化民歌征文”活动中收到的数十首筷子民歌。其中,王成荣的来稿写道:“酸甜苦辣我先尝,赴汤蹈火志如钢,忠心不二昭日月,饱君口福身健康。”用拟人和白描写实手法,把筷子写得很有人情味,筷子似乎成了忠心耿耿的仆人,其坚定、刚烈的性情非常感人。唐明我的来稿写道:“出身山野好心肠,甘为人生作嫁妆,服务宾主保营养,指间鸳鸯永成双。”主题与王成荣的那首相同,但从另一个角度写得更纯朴更柔情、优美、浪漫。来自山野的竹木筷子,生性纯朴、忠厚,筷子成双成对比为永不分离的鸳鸯。还有一些箸文化民歌,告诉人们要正直廉洁,唾弃贪污腐败现象。比如:“金著银著拨海珍,百姓血汗入豪门。竹筷木筷家常菜,自食其力不愧心。”“筷子好似双筒枪,横扫餐桌无枪声。其实专打野心狼,多少贪官筷下亡。”还有民歌,用小小的筷子来映衬一次性筷子的环保问题。比如:“一次性筷一阵风,十年舌过山林空,华夏箸妙他不用,盲目学洋忘祖宗。”这些筷子民歌源于人们的生活,生动、形象、贴切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丰富了箸文化的表现内涵。

二、筷子礼仪文化

《礼记·曲礼》:“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中国的筷子礼俗中有很多禁忌。筷子要成双成对、长短一致才能发挥其作为餐具的作用,筷子礼俗是依照筷子成双成对的形状或者使用筷子时的形态来表达它的内涵的,因此筷子也是一种礼俗的象征符号,反映着人们降福避灾的心理。中国在三千多年使用筷子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内涵厚重、丰富的筷子礼俗文化。

(一)餐桌上使用筷子的礼俗

握筷姿势要规范,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切忌食指伸出,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拿筷子的位置要适中,忌讳拿得过高或过低。需要使用其他餐具时,应先将筷子放下。筷子一定要放在筷子架上,不能放在杯子或盘子上,否则容易碰掉。如果不小心把筷子碰掉在地上,要请求换一双。

在等待就餐时,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的筷子架上,不能把筷子掷在桌上。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两根筷子的大头一端朝向餐桌边缘,小头一端朝向餐桌中间。在餐桌上不能挥舞筷子,更不能在碗、盘和杯子上敲打筷子。有一个古代“蛊毒”的传说:相传蛊是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人将百虫放进坛里,经过多年后,坛里只剩下一只虫子,它把其它的虫子都吃光了,这个胜利者就叫“蛊”。用蛊的粉末放在食物里毒害他人时,要在下毒时边念咒语边敲打碗盆,以便使蛊起作用。另外还有一说,乞丐在讨食时才用筷子敲打碗盆。因此,用筷子敲打碗盆,在餐桌上是禁忌的。

在宴席上用筷,还有一种礼俗:客人入座后,主人先拿起筷子,然后说“请大家一起动筷子,不必客气”,这时客人方可动筷。在此以前,动筷是失礼的。进餐时,拿着筷子在菜盘里寻找,不住地扒拉,上下乱翻,犹豫不定,这也是大家忌讳的。用餐时,不要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要利落,不要将汤汁滴泪似的滴嗒滴嗒滴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在进餐时忌舔筷子,筷子上沾着菜或汁,不要用嘴来舔。以筷子代牙签剔牙,也是非常粗俗的表现。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用自己用过的筷子给别人夹菜,对重要客人表达尊重需要夹菜时,一定要用“公”筷。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不要持箸过“河”夹菜。摆动餐桌上的转盘,要选在无人夹菜的空档。

在餐桌文化中,一些少数民族还有一些特别的筷子礼俗。湖南和湖北西部地区的土家族,一直沿袭着“筷摆十字”的礼俗习惯。在土家族人家做客时,若吃饱了,不需要再添饭,为表示尊重,就要将筷子在碗上摆成十字,意为“实在吃不下了”。主人看到筷摆十字后,就不会再帮你添饭。在彝族的餐桌上,如果是常客,不必主人代你盛饭,则将筷子撂在碗上;如果是生客,不好意思自己盛饭,就将筷子摆在碗的右边;筷子放在碗的左边,则表示你已经吃饱。

(二)筷子与婚姻习俗

婚姻文化礼俗是民众婚姻生活经验的积淀,筷子也是传达民众婚姻生活智慧的一种民俗文化象征符号。我国广东朝汕地区,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喝桂圆汤,吃桂圆不用汤匙,而要用红筷子。“筷”、“桂”、“子”三字的谐音,表达“快生贵子”的美好祝愿。陕北农村,男方迎亲时须带一个内装米的宝瓶。到了女方家,由新娘的父亲把宝瓶里的米炒熟,再装进宝瓶并封好瓶口,用红丝线在瓶口拴上一双红筷子,出门时抱给新娘。整套仪式的寓意是祝福女儿女婿生活幸福美满、成双作对、永不分开。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婚俗中,女方的陪嫁中都会有十双筷子,以此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土家族有“新娘出门把筷甩”的婚俗,新娘出门跨过门槛时,用手把两把筷子使劲向身前身后撒去。这里“筷”与“快”谐音,含快快“早生贵子”之意。贵州仡佬族男青年去女方家求婚时,怀里一定要揣上一双用红纸包裹的筷子,这双筷子表达的是男女双方能够成功结合在一起的。

(三)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俗

人们总是依照筷子成双成对的形状和使用时的形态,来表示降福避灾的愿望。生活中使用筷子时需注意的禁忌也与此直接相关。比如:筷子一长一短,表示客人或主人夫妇必有一个人要早逝。因此,禁忌一双筷子使用时长短不一。一双筷子两支是两种不同的颜色,叫杂色筷,预兆家庭不和睦。断筷,预示凶事降临。因此,用餐时忌讳把筷子折断。使用筷子的动作也有禁忌。比如,两个人用四支筷子接取食物,这叫截筷,它与收纳骨灰时的动作相似,是一定要避讳的。办丧事、供奉死者时,筷子直插在上供的祭物上,被视为供筷。因此,用餐时禁忌将筷子直插在食物上。出席丧葬活动,吃饭用的筷子一般是白色的,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同时寓意着这种白事不再重演。

筷子除了餐具的作用外,还作为道具来使用。“筷子舞”流传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原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时,在弦乐演奏及人声伴唱中,由男艺人表演的单人舞蹈。表演者右手握一把筷子,用它敲打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的同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灵活翻绕。敲打声轻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后来,专门把筷子的一端用小绳穿起来,又缀以红绸,遂成为精美的道具,可单手或双手持之表演。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也有借用筷子为表演道具的。目连戏是一种揉合宗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大型娱乐活动,其中就艺术地再现了民间借筷子讨口彩祈求“快生贵子”的文化心理。

总之,我国的筷子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专利品”,有着“东方文明”的赞誉。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了许多与筷子相关的生动形象的故事,积淀着寓意深刻的礼俗文化。作为文明的产物,筷子承载着人类的餐桌文化和社会文化。

[1]李慧玲.筷子的文化意义与使用禁忌[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

[2]卢茂村.筷子古今谈[J].农业考古,2004(1).

[3]李建刚.诠释筷子禁忌的文化现象[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6(4).

[4]黄飞英.筷子源说[J].发明与革新,1997(1).

[5]高成鸢.筷子与中国饮食文化[J].科技潮,1999(3)

[6]高巨寿.筷子轶事[J].当代矿工,1999(4).

[7]龙晓添,焦玉良.筷子的民俗象征意义[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8]蓝翔.放声欢唱筷子歌[J].食品与生活,2001(5).

[9]刘桂秋.筷箸文化小史[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0(1).

[10]崔普权.筷子的礼俗[J].北京档案,2000(6).

K892.25

A

1673-1999(2010)11-0157-03

来玉英(1964-),女,青海西宁人,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汉语言文学。

2010-02-18

猜你喜欢

礼俗筷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滋礼俗——毛把烟、砂罐茶
CLOSE TOHEAVEN
说『筷子』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筷子
竹筷子
筷子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