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中国古代陶瓷梅瓶造型的艺术特征

2010-08-15邹玉雪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0年3期
关键词:梅瓶肩部陶瓷

邹玉雪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株洲 412008

试谈中国古代陶瓷梅瓶造型的艺术特征

邹玉雪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株洲 412008

梅瓶是我国古代陶瓷领域的一种传统器型,其小口、短颈、丰肩、修腹、敛足的造型特点,倍受人们青睐。由宋至清,它成熟的造型变化体现了“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的形态特点,对其各时期造型的详细分析,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代陶瓷梅瓶造型细微区别展示的气质及风格。

陶瓷梅瓶;造型;完整;典范

郭沫若先生在论述殷周青铜器分期问题时曾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字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器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花纹。”任何一种事物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中国古代陶瓷梅瓶也不例外。梅瓶这种器物造型至宋代发展成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造型特征,往后的元、明、清也遵循着这一造型特点发展。

1、气质各异的中国古代陶瓷梅瓶造型

从北宋至清朝末年,陶瓷梅瓶的造型演变与一切器物造型一样,按照着一定的轨迹不断发展变化。所说的变化轨迹是从器形整体变化中概括出来的大致的发展演变线索和规律。一是器物形制自身的变化,主要受器物本身的材料、工具和工艺水平乃至整个社会物质文明进程等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一是人的造型观念的变化,主要受社会文化包括心理需求等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后者是属于隐性的,必须通过前者才能显现出来。无论器物的造型如何演变,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美的享受。陶瓷梅瓶的造型,或修长挺拔,或浑圆丰满,或淳朴天成,或端庄典雅,或雍容硕大,或别致小巧,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中国陶瓷梅瓶造型艺术天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艺术风范和审美韵味。

1.1 宋之挺拔高雅

宋朝是我国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规模非常宏大,全国瓷窑无数,除了著名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之外,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也成绩卓越,驰名古今。梅瓶在多数瓷窑中都有生产,受南北瓷窑制瓷条件的制约和制瓷传统的规范,宋代梅瓶出现了窑系风格的差异,这也是形成宋代梅瓶造型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宋瓷梅瓶器形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尺度和形态两个方面。器物的高、宽二维及高宽比最能反映出器物的尺度,器物尺度则体现了功能要求和造型风格。如比较北方与南方的差异,北方的梅瓶普遍偏高,瓶身修长高大,并且高度变化多;南方的梅瓶则普遍矮小,尺度相对较小,高度变化差异不大。因此可以看出,宋代梅瓶在尺度方面的变化是很丰富的。宋代梅瓶的造型形态也是变化多端。若按器身的不同部位,可从口、颈、肩、腹、胫主要部位来归纳其造型的形态变化,单是按口颈部特征分就可以归纳为10种,其中以短束颈梯形小口数量最多,流行最广,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而短束颈卷唇小敞口的陶瓷梅瓶则以定窑白釉刻花梅瓶最为优雅。根据肩部的不同,宋瓷梅瓶又可以分为圆弧肩、方折肩、圆折肩。其中以圆弧肩的变化最多,是宋瓷梅瓶中最主要的一类。而肩部的形式又与腹部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圆弧肩,根据肩部从颈肩连接处向外伸展的方式,可细分为:平出、抛出和斜出。平出指肩部较为平直地横向伸出,然后逐渐转入腹部,这种方式形成宽平耸肩的姿态,腹部现代特别凸出,形成丰肩、鼓腹;抛出指肩部以抛物线形式向外呈圆弧状缓慢伸展,肩腹浑圆,过渡不明显,形成圆肩、球腹;斜出指肩部直接向下伸出,坡度陡峭,渐渐过渡到腹部,成为溜肩的形态,而重心也相应地下移。由于宋代梅瓶的形体主要是修长的特征,因此从腹部到胫部,轮廓线较直,其中北方略微内收,南方略微外鼓,但是它们的变化都是非常微妙含蓄,比例尺度恰到好处,达到完美的境地。虽然宋瓷梅瓶尺度众多,样式丰富,但无论局部存在怎样的差别,宋瓷梅瓶高耸挺拔、亭亭玉立的整体气质还是统一的,已形成自身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宋人的典雅风度和独特的审美意趣。

1.2 元之粗犷豪放

元代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瓷器在前代的窑址上继续生产,但大多数的

瓷窑都出现衰微的态势,我国的制瓷业从宋代的名窑纷呈的局面转为以景德镇为中心。而且南宋以后,磁州窑的制瓷工匠大量南迁,他们将绘画的技巧带入景德镇等南方各窑口,同时,景德镇的影青瓷的烧制越来越成功,越来越白,为青花瓷的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之后景德镇青花瓷逐步走向完美。元代的陶瓷梅瓶也主要以青花为主。元青花瓷器造型上总的风格是型大、胎厚、体重,元代梅瓶的造型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元代梅瓶改变了宋代梅瓶纵向发展的高挑挺拔造型的趋势,转变为横向发展趋势:肩部日益宽博、瓶身渐趋低矮、重心越来越稳定。而且后面的明清阶段的发展,主要也是沿着这一趋势在变化。元代梅瓶造型的细部特征表现为:小口外折呈平口,短颈加高上细下粗呈梯形,肩部的尺寸增大了,比宋代梅瓶更显得浑圆丰满,胫部也随着增大,至足部微外撇,放置时趋于平稳,整体上显得饱满雄伟,与其粗犷豪放的风格相吻合。

1.3 明之雄健稳重

梅瓶在元代景德镇的发展已经相当丰富,给人们留下了圆、八棱等造型精品。虽然元末明初的战乱曾使景德镇制瓷业深受打击,但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内外贸易市场的不断扩大,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更为突出。此时明代梅瓶的烧制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从明初至明末,梅瓶的造型表现出“求大同,存小异”的程式化特点。大体上,明代梅瓶的口部浑圆厚实,多为唇口,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近于垂直状,有的微向内收敛,足部微向外撇。其中明代早期以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最具有代表性,小唇口微外撇,短颈中部微束,丰肩,腹以下渐收敛,给人敦厚稳重之感。明代中期,正统时烧制的青花梅瓶的基本型制是:小口丰肩、长腹下收,浅宽圈足,胎体厚重。天顺年间还曾出现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式样,小口,圆唇微凸,颈部比以往的器皿明显增高,呈内敛管状,丰肩,下腹部内收非常明显,使底部相对显得变小,与上部小口相照呼应,十分相称。明晚期嘉靖梅瓶中最常见的有二种,一种承袭正统、成化的小口、高颈内敛、鼓肩的式样,然较之以往的器皿,嘉靖的肩更丰,下腹部内收部位上移。另一种梅瓶承袭宣德制品而来,浅盘口,颈部呈外侈弧线形,肩圆鼓,束胫,至底微微外侈似凤尾,部分器皿的底外周呈台阶状,器物形制较小,其高一般多在15-25厘米左右。传世梅瓶大多失盖,盖虽仍呈传统的宝珠钮喇叭形,但盖沿有高低之分,盖面有平弧之别,宝珠钮多呈扁圆形,有的盖沿有一周台阶。除此之外嘉靖朝还流行一种弧肩下垂,长腹,至底微收的梅瓶式样。万历梅瓶一部分承袭嘉靖造型而来,口沿外凸,有的为洗口,颈部或细直,或呈喇叭状,肩部宽则丰,腹部微呈弧度,底较大,形制有高低之分,其中官窑中物器尤流行高大的器皿,传世最高的可达75厘米左右,盖钮端较尖。另一部分器形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明显的变化,颈部较高,且呈喇叭状,丰肩或鼓肩,腹自上直下,呈长方形,有的虽微有弧度,但仍直线向下,这类梅瓶的底部较宽,器下腹部较粗壮。

1.4 清之丰实清秀

清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特别是“匠籍”的废除,调动了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清朝以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来自各地工匠的经验技术,续写着中国陶瓷史的繁荣昌盛。清代时,由于梅瓶没有大口酒缸、双耳瓶罐便于生产及日常使用,民窑对传统造型梅瓶的生产已经趋于衰落,主要在官窑生产。清代梅瓶功能也不再是以实用为主的酒具,而是更趋向于赏玩的陈设品,因此,就梅瓶造型而言,清代御厂更趋向于小型化、精巧化发展。总体上,清代梅瓶除了仿永乐、宣德时的造型外,也有创新的器形,变化最明显的为口部与肩部,口径增大,肩部加宽且常有附加装饰。而口径的增加也有大小之分,肩部也有丰肩、平肩或溜肩。特别是在康熙、雍正时期,梅瓶的肩部较前更宽,似乎由溜肩变成了平肩,这一点到乾隆以后就变得更为明显。

2、中国古代陶瓷梅瓶造型的美学意蕴

梅瓶功能合理的造型给人们以心理上的愉悦,然地蕴涵着一种潜在的形式美感。这种潜在的美感来自造型的创造过程。

2.1 追求圆满之美

在众多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作品中,绝大多数的造型都表现一种完整性。瓶类造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具有完整性的陶瓷造型代表。古往今来,无论描述哪一个阶段的梅瓶,都会使用到拟人的修饰词语:挺拔秀丽、豪放粗犷、雄健稳重……另外,在描述梅瓶的不同部位时,更是直接用人的器官来描述,口、颈、肩、腹、足,并且这些不同的部位形成上下呼应,左右对称或均衡的关系。若以一个梅瓶做实验,横剖截取它的口或竖剖或斜剖截取它的任意一部分,你一定会感觉那仿佛是一位残者,残即意味着不完整,自然会觉得缺少了些东西。对于创造陶瓷造型的匠师们说,其根深蒂固的造型意识,对完整性追求的心理,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相对完整的审美心理要求。体现在陶瓷造型上的完整性的追求心理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例如,在两千多年前古人荀子在他的著作《乐论》中就曾这样写:“不全不粹之不足以谓之美。”这里说的“全”,正是追求完整性的一种表现。中国古代的绘画也同样表现出追求完整性的观念。以通观全局的思想描绘山水画,全身写照的人物画,构图完整的花鸟画,都表现着一种形式上的完整。其中,最典型的是人物画,仕女图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古装电视剧里,画师给人物画像镜头的拍摄中,通常都是完整的人物描绘,可见这不是导演故意为之,而是尊重文化传统。中国古代的文章结构和所描述的内容都讲求要有头有尾,通篇完整,承上启下,层次分明,来龙去脉必须交代清楚,有始有终,特别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的完整性。梅瓶造型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陶瓷造型意识完整性,对造型形态本身起到了完善的作用。器体连贯和谐,上下呼应对照,左右对称均衡,形体变化适度,主次关系明确,比例匀称,细部精确。求静不求动,求正不求奇,不怪异,不奇巧,不险峻,平稳、平实、平易又不平淡,蕴涵着深厚的韵味。中国陶瓷造型的变化,是在把握整体和谐中的变化,是在追求整体圆满效果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中国人对美的体现,并且使欣赏者在视觉上感到圆满,在心理上获得相对稳定。因此,对于中国古代陶瓷梅瓶的认识与欣赏,我们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也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真正美的感受。

2.2 典范之美

纵观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能够成为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的造型式样的陶瓷艺术品,其造型样式无不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不断修改完善才能够获得的,成为陶瓷艺术品中的典范。比如,陶瓷梅瓶的造型结构特点整体上比例修长,形体气势高耸,轮廓分明而挺拔刚健。梅瓶的这种造型从宋代开始出现比较成熟的样式,而就宋代而言,磁州窑、耀州窑、湖田窑、吉州窑的梅瓶造型也各有差异,直到明、清两代,仍出现变化不同的梅瓶。但是这些造型样式不同却又相似的梅瓶,都是在一定程序和规范下形成的,其基本结构仍是大体一致的。造型形态的变化,可以说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一种造型的形式结构,多种多样形态特点的变化,虽然各自都有个性,但又比较接近,正因为如此,才在比较中找到这种造型的几种最佳形态,固定下来成为那时期的典型的优秀造型,也就是已经具备了程式化和规范化特点的陶瓷造型。造型的规范化和程式化的形成,是陶瓷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标志着一种艺术在一定阶段或某个方面,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典范性。

小结

中国古代陶瓷梅瓶的造型,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加之笔者能力有限,不可能将每一种梅瓶的造型都论及。总之,通过中国古代陶瓷梅瓶的造型变化,认识到它们不是单纯的技艺结果,也不是纯工艺水平的反映,而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

[1]叶喆民:《中国陶瓷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2]陆明华:《中国陶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3]桂林博物馆编:《靖江藩王遗粹》,上海美术出版社2000。

[4]王光尧:《明代梅瓶的使用》,南方文物,2000(04)。

猜你喜欢

梅瓶肩部陶瓷
梅瓶
钧瓷梅瓶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陶瓷艺术作品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