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李白诗歌英译中的意象传达

2010-08-15司欢欢龙荣培

文教资料 2010年29期
关键词:许渊冲原诗英译

万 蕾 司欢欢 龙荣培

(湖北医药学院 外语课部,湖北 十堰 442000)

一、前言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所描绘出的诗意的境界富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诗中频频出现的明月、凤凰、黄河、长江、仙与酒、剑与侠等意象,不仅是诗人人生境界的体现,更创造了独特的诗境。许多翻译者曾经尝试翻译李白的诗歌,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特征,译文难以达到原诗境界。而在英译中传达这些意象,对于保存原诗的神韵,增进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诗歌翻译中的意象等效问题

(一)意象的定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由于诗人的主观色彩而迥异于生活原态又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是作者的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这些“意象”又构成了诗歌的“意境”,即古代诗论家所探讨的“境界”,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诗歌中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符号本身的模糊性,以及李白超群的想象力,共同造就了他的诗歌的魅力。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1]这决定了诗歌翻译要比其他文体翻译的难度更大。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意象作为其一大特点,也是英译难的关键。

英语的“意象”(Image)一词本身就有多个含义。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与“意象”较为接近的一个含义是“a phrase giving an idea of something in a poetical form,esp.a metaphor of simile”,即修辞中的比喻,尤指隐喻[2]。西方对翻译的论述通常是要求译出原文的spirit(精神),nuance(细微差异),meaning between lines(字里行间的寓意),idea behind the lines(言外之意),language beyond the keys(弦外之音)或the soul’s voice(心灵之声)等。英译李白诗歌,既要传达出原诗的含义,又要传达出原诗所特有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恰恰是由诸多意象构成的。意与境的交融、情与景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由此产生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理想的译文“应使读者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二)英译中的意象传达及评析

由于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差异,要实现李白诗歌英译中意象的绝对等值转移是不可能的。译作只是最大程度地与原作接近,但不等同于原作。以李白的《静夜思》英译为例: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A Tranquil Night

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许渊冲译)[3]

明月当空,诗人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抬头望月,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诗人通过“月光”“霜“明月”等意象,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中国古典诗歌中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情怀的佳作。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一、三行末“light”与“bright”押韵。二、四行末的“aground”与“drowned”押韵。“wonder if it’s frost a ground”忠实地再现了诗人的疑惑,“Bowing,in homesickness I’I’ll drowned.”更是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主旨之所在——诗人的思乡之情。“silver light”、“frost a ground”、“the moon bright”也成功实现了对原作意象的移植。“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有效地保留了原作的意义与形式,通过意象的动态对等又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美感。

意象在给诗歌带来意蕴美的同时,也给诗歌翻译带来了障碍。译作不可能百分百地再现原作的意象,译者再现原诗意象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原诗意象在译诗中损失的过程。因此,诗歌翻译时造成文化缺损是不可避免的。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译诗意象与原诗意象最大程度的契合。李白诗歌中意象的频繁使用造就了其诗特殊的美感,也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应抹杀原诗的审美魅力,过多地将自己的阐释带入译作中去。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许渊冲翻译为“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s bright in chamber shigh,/grieve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显然,前半句是直译,后半句则是意译,但那种浪漫主义的情调却体会不到了。《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中“云汉”的意象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哀愁和难以言状的感伤。许渊冲将其翻译为:“Our friendship will out shine all earthly love.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2]“云汉”变成了“天上的星星”,起码在美感上是难以达到原诗的境界的。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几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可描述几个形象,创造一种意境。对于这种非文化意象,译者必须如实再现,不得妄自添加或删减。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克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上的障碍,也要克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做到最大限度地传递原作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三、结语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有一句名言:“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诗者,译之所失也),不管这句话是否合理,它还是道出了诗歌翻译的难处。在翻译李白诗歌时要想再现原诗神韵,意象的传递是关键也是难点。在翻译中译者不但要在脑海中构建原诗意象,更要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意象,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既保留原作的意象,又再现原作的意境,做到“形神兼备”。但由于两种语言间所包含的文化差异,这种理想状态往往是最难达到的。因此,译者在重构意象时,要准确理解原诗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同时积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尽量使译文意象走向原文意象,使译文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在处理文化意象时,既不使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又保留原诗文化意象的意藴,必要时还可淡化原诗意象,舍“形”取“神”。翻译的效果取决于“情”和“境”的完整再现。在李白诗歌英译的时候,个体意象的翻译要符合“情”与“境”传达的需要,如果能不损害意境,个别词义的改变也是可以选择的。

[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2]朱原,etal.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C].艾迪生·维斯理·朗文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1998.758.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4]许渊冲.李白诗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许渊冲原诗英译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峨眉山月歌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折桂令·客窗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