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策略研究

2010-08-15马德成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办学教育

马德成

(河南科技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策略研究

马德成

(河南科技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革促使高等教育转型,一方面,政府通过产业升级、改善就业环境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进行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高校;毕业生;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高等教育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实质是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只有推进高等教育转型,适应人才培养市场化需求的客观需要,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适配率、胜任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社会现象,短期的措施和政策可以在短期内扩大就业,但不可能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要实现由计划招生、计划培养向市场化招生、市场化培养转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由同质化教育向多层次、合理分工、特色化转型,由行政化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型,由层级投资、管理、招生向动态、平行投资、管理、招生转型,由垄断、封闭型办学向竞争、开放型办学转型。因此,要大力推进高校改革,推动高校市场化转型,适应人才培养市场化的客观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一)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只是从高校角度作了自主权的权限规定,而对政府如何履行应有的权责、监督检查等内容却没有明确规定。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插手高校内部事务管理,而不是履行宏观管理职能,高校始终不能摆脱被动从属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有效落实。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制度开始不断改革,逐步走向了市场化。由“统包统分”发展到“双向选择”,再到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自主择业”。但在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方面,目前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政府在学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事安排等方面,都对高校有严格的限制,高校办学自主权仍然没有落实到位。这样,一方面,高校的终端“产品”——毕业生已经完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主择业;另一方面,高校“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产前供应和“加工制作”过程仍然受到政府多方面的限制,从而形成了尖锐矛盾。解决之策就是政府继续转变职能,放弃对高校不必要的干预,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面向市场,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不断调整招生规模、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二)地方高校科学定位,办出自身的特色

国家教育部所属的全国重点高校由于有较多的办学自主权,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十分突出,但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却非常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地方高校自主权比较少;二是由于地方高校没有科学定位和办出自身的特色[1]。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雷同的现象十分明显,丢掉了自身的特色,淡化了优势学科专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进入大众化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坚持为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地方高校应立足地方,培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优化地方人才资源配置,为加速科技成果向地方转化,形成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

(三)引进竞争机制,推动高校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

高等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从微观领域看,高等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优化利用,突出表现在:扩建潮造成大量土地闲置;学校经费投入于楼房等硬件建设的比重大,用于图书、仪器设备等软件建设的比重小;用于教学科研的比例小,用于人头费的比例大;公办高校专业教师比例低,非教学人员比例高。从宏观领域看,虽经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合并重组,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但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封闭化管理体制仍然没有彻底破除,影响了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突出表现在:一些高校人才挤压,而另一些高校人才奇缺;一些高校生源爆满,空间拥挤,而另一些高校则生源不足,场所闲置严重。因此,必须打破封闭化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让高校师资能够顺畅地跨校、跨区域流动;高校之间要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合作办学等,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还要进一步改变单一化高等教育投资办学模式。除国家和地方一部分高校仍实行公办外,要大力发展民办高校,一部分公办高校也可以改为国有民办。

(四)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

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总的来看比较单一。从学科结构来看,大都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向综合型院校发展;从办学职能来看,大都向研究型大学看齐,对教学有所忽视,学校职能定位不合理;从融资体制来看,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融资渠道少;从管理体制来看,大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行政主导集权制色彩浓厚,学术民主和师生民主参与不够;从办学层次来看,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主体,专科层次的短期培训院校偏少。我国高校评价模式单一,国家教育部五年一次的本科教学评估和民间大学综合实力排名,相当程度上采用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标准。

受以上因素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种类、层次结构趋同,难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这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高校办学模式,形成差异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从学科及专业来看,除少数全国重点高校应办成综合型大学以外,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应突出地域特色和专业优势;从办学职能来看,除全国重点高校应办成研究型大学外,大多数普通高校应保持教学为主型或教学与科研结合型;从办学层次看,在稳定研究生和本科生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从管理体制看,高校要淡化行政色彩,增加学术民主,不同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五)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包括教育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失衡。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而广大中西部地区重点高校严重不足,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市场经济条件下,虽已经形成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但大学生就业的地域性特征仍客观存在。北京等大城市人才严重过剩,而中西部地区基层面临人才缺乏的局面。因此,国家应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扶持和鼓励各地高校联合办学等,进一步调整高等教育布局,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必然会有相应的扩展,但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无疑也是大众化的主力,因而扩大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大多数是借助专科层次的短期高等教育大发展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如短期大学、社区学院、高级技术学院等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重点是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现代企业中,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去研究和开发,同样也需要一大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人参与第一线的生产活动。据统计,一个行业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一般不超过20%,其余80%的属于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性操作人员[2]。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普通本科和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大幅度增加,而本应当成为大学生主体的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则因观念原因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我国高校层次结构调整的方向在于稳定普通本科和研究生规模,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也处于重大转型时期,旧的职业不断淘汰,新的职业不断产生,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科专业不断更新,专业学科结构也要不断做出调整。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岗位需求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因而要给高校以较大的自主权,使它们在招生规模、学科专业招生比例、专业设置等方面有灵活处置的权利。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忽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二是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学生品德、情感、意志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高校教育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考察和个性发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大力采用开放式教学,扩大学生知识面。通过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转换,探索出一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六)优化师资结构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实现教育教学模式转型的根本力量。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教师总量不足。高校经过近几年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教师总人数亦呈递增趋势。但总体来讲,教师队伍增长远远赶不上学生增长速度。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师生比例是:1:14为优秀,1:16为良好,1:18为合格[3]。2009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39.5万人,在校生2 144.7万人,毕业生531.1万人[4]。如果按照1:16的比例,高校专职任课教师需求为144万人。从目前来看,高校教师队伍仍然达不到1:16的比例要求。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不断改善,但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青年教师比重偏大;学缘结构不合理,尤其地方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的问题比较突出;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偏低,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不足。三是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足。受社会氛围影响,一些教师功利心强,职业道德淡化,责任心不强。四是教师知识和技能陈旧。由于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而教师知识更新赶不上时代发展步伐,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得不到广泛使用。

为解决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形成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章立制。如通过高校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新进教师试用期制度、青年教师导师指导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教师聘任职称晋升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三是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定期培训机制。通过培训,使得教师知识不断更新、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四是建立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团队。通过团队合作,提升每位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水平、教学水平。

(七)推动校企联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大缺陷。就我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几乎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传授权重比过大、学生实践机会不多、动手能力不强的倾向。这种情况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不被企业所认可、接纳。改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推动校企联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校企联姻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要从根本上得到发展,关键在于以市场需求为主,突出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有效的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企联姻是高职院校发展所必需的,而对多数地方普通高校而言,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则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除了占少数的国家重点高校承担为国家培养研究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任务外,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也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应用性中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5]这不仅充分发挥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高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增强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八)鼓励高校投资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目前,高校投资和办学主体仍然以国有公办占绝对比重,民办高校只是充当小的配角[6]。这既不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持续增长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高校之间的充分竞争和多元市场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还不利于高校办学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实行高校投资和办学主体多元化,需要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国内各高校之间联合办学、高校与大企业联合办学。投资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有助于形成面向市场的高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市场化、专业化和特色化。

形成高校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需要政府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落实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市场公平竞争地位和待遇,特别是要缩小不同层级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和办学经费的差距。虽然保持高校的不同层级十分必要,但各层级高校教育资源,包括软硬件设施、办学经费和师资队伍等存在巨大落差。以地方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拨款为例,2008年,北京市为24 380.4元、上海市为15 349.2元、广东省为10 622.18元、天津市为9 826.92元、浙江省为8 771.4元、江苏省为8 156.83元;而位于中西部地区的湖北省为3 713.46元、四川省为4 000.78元、安徽省为4 078.57元、河南省为4 099.88元、江西省为4 236.33元、湖南省为4 531.27元[7]。从中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和发达地区地方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拨款的差距为2~6倍[7]。缩小不同高校教育资源上的巨大落差,一方面要求政府财政投入逐步均等化,适当向地方高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便地方高校加强自我发展能力,包括加强硬件建设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在目前教育资源差距短期内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鼓励不同层级的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以便实现资源共享。如高校之间联合办学,重点高校发挥师资、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地方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同一地域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允许学生跨校选课,实行学分互认,图书、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相互开放,不同高校的教师互聘等。

(九)改革僵化的学制和招生制度

目前,普通高校采用的学制仍然是学年制。这种机械的学制不能区分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难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必须改革这种僵化的学制,实行弹性学分制。多数普通高校虽然名义上实行了学分制改革,但由于受学校自身的教务管理、后勤管理、教辅管理水平及社会就业环境的制约,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仍然没有得到落实。高校实行学分制大都规定了学生的修业年限,并不完全以修满学分来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即使是在实行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的高校,真正能提前或延后毕业的学生也不多见。学分制的施行是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需要高校一系列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和管理服务水平的跟进[8]:在教务管理方面,包括课程体系设置、选课制度、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教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在人事管理方面,包括教师选修课激励约束的收入分配制度;在教辅管理方面,涉及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室、运动场馆等开放式服务;在后勤管理方面,涉及住宿、饮食、洗浴方面的配套服务。

现代高等教育同样需要灵活多样的招生考试与录取制度。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包括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培养规格及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目前,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仍存在较大弊端:破坏了对中学教育正确的导向作用,严重阻碍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很小,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得不到尊重;考生选择的权力未受到尊重,专业选择与就业间存在矛盾。因此,必须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一是改革招生质量评价体系。改革高考内容,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高考成绩与学生平时表现统一起来进行考察,改变学生一次高考定终身的状况。二是改革录取方式。从根本上讲,要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使得高校能够自主命题,在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监督下自主录取。这样既可以扩大高校对学生的选择权,又可以扩大学生对高校的选择权。

[1]陈复新.地方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探索,2008(11):28-29.

[2]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6-3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EB/OL].(2004-01-04)[2010-03-17].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88/info8188.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0-02-25)[2010-03-17].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00225_402622945.htm.

[5]张泽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4):56-57.

[6]余向红.办学体制多元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00(1):9-12.

[7]王康.95%以上大学生在地方属高校就读[EB/OL].(2010-03-15)[2010-03-17]. http://www.fjsen.com/zhuanti/2010-03/15/content_2934075_3.htm.

[8]尹跃妮.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1-162.

[责任编辑:王世斌]

Research on Strateg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MA Deche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The main cause for the problem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the structural unbal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breakthrough should be made to transform the higher education. On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college graduates by upgrading the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colleges should reform to cultivate qualified talents to meet social needs.

Colleges; Graduates;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al unbalance

G649.21

A

1671-4326(2010)02-0078-05

2010-03-21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752)

马德成(1967—),男,山东阳信人,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毕业生办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