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量

2010-08-15杨高学李永军杨宝凯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基地老师教师

杨高学,李永军,杨宝凯

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量

杨高学,李永军,杨宝凯

长安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在地质教学过程中,野外地质实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高质量地完成实习,是每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参加教学实习的经验,从实习模式的转变、实习基地的建设、师资力量的完善和实习前期知识的储备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基础地质实习过程中提高实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质科学的兴趣以及如何培养地质思维能力。

地质实习;教学模式;实习基地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地质实习教学是学好基础地质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国内地质院校对野外地质实习的时间安排可能存在差异,但实习的内容和目的基本一致,一般来说,地学类本科专业野外地质实习可分为一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二年级的地质教学与地质填图实习以及三年级随指导老师的毕业生产实习[1-3]。

实习的目的在于:不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正确的地质思维,同时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地球科学的兴趣,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和事业发展做好基本准备。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完成实习,就成了每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一、实习模式的转变

纵观国内地质院校的野外地质实习,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在一年几乎同样的时间,几个相对固定的实习指导老师,带着对“地质”这个词还没有多少概念的学生出野外参加地质实习;在野外一般由老师带学生出野外,到一个地质露头现象,由老师讲解,学生围在露头处观察记录;在室内学生翻阅实习指导书,总结一天的学习情况并为第二天出野外做好必要的预习准备;实习的最后,每人完成一篇格式统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实习报告[4-6]。

实际上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实现野外实习的初衷和达到野外地质实习的最终目标。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我们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意志力,激发学生对地质的兴趣[5,7-8]。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同样的一个地质现象,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入手,形成完全不同的看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老师再因势利导,实习的效果就不言而喻。在这种模式中,对老师而言,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更多的是朋友、同学、伙伴,这样就形成了彼此平等的关系,创造了畅所欲言的机会,构筑了和谐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和老师一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挥。

采用全新的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既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地质的浓厚兴趣,这就达到了实习的最终目的。

二、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野外地质实习的效果,因此,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建设十分重要。如前文提及,目前国内科研院校的实习基地相对固定,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实习基地之一在北戴河,长安大学的实习基地在安徽巢湖等。

目前,在国内地质实习基地方面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在小部分实习基地中,由于时间的推移,加之往届实习学生的破坏,可能存在典型地质现象不再完整的个别现象,不利于实习教学;(2)个别院校观察的某些地层或构造剖面具有不连续性,知识负载量没有完全达到实习的精度要求,各个知识点之间跨度相对较大;(3)个别实习基地偏离大城市,从学校到实习基地的路途较远,周围的人文、旅游、社会环境一般。

针对上面的问题,笔者非常支持肖军等提出的“快乐地质”教学理念[9],而选择令人舒适的实习基地是“快乐地质”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好的实习基地应该具备如下条件:

首先,具有典型的地质剖面,三大岩类均有发育,地层具有代表性,能最大范围地涵盖地质时代;

其次,实习基地具备旅游的属性,或者在基地附近有旅游的景点,也就说,实习基地不仅地质现象丰富,而且要风景秀丽,可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

再者,实习基地食宿条件良好。基地的食宿条件看似小事,实际上,那是每个学生一个临时的“家”,它与每个学生的心情及学习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一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阶段尤为重要。一个对出野外没有概念的学生初次出野外,就没有了“家”的温暖,学生何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别说今后对地质产生兴趣了。

最后,对实习基地的地质现象以及物资在空闲时段需要进行修补和改造。在实习期间由于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对个别地质现象有破坏,实习之后,指定专人对实习基地的地质现象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并做进一步的修补,为下次的实习做好准备;对实习所用的物资包括住的房子,进行一次必要的核查,补充和完善“家”里必要的设备,让家的温暖届届相传。

三、师资力量的完善

实习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队的实习老师的素质及能力,因此师资力量建设是重中之重。据笔者了解,有的学校每年实习的带队老师是相对固定的,这样做既有利又有弊。有利的是老师对该实习基地的环境比较熟悉,特别是对地质现象认识较为深刻,对老师而言可以减少查阅资料了解实习基地的压力;对学生而言,能够从老师这里获得更多的知识。不利的也正是由于个别老师对基地过于熟悉,带学生出野外,潜意识里面觉得简单,在讲解中省去了部分知识点,反而没有起到指导的作用。

笔者认为,我们只给实习的学生进行评分,但是从来没有给带队实习的老师评分。而最有评分资格的就是和老师一起出野外的每一个实习学生,他们最有发言权。每次实习结束,可以让学生对指导老师从带队的能力、责任心、知识的讲授等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学校对评优者可给予适当的奖励,而且这次评价将作为下次评选带队老师的可靠依据。

同时,要注意年轻教师的培养,年轻教师的优势在于和学生有共同语言,能够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年轻教师,也是为教师的新老更替储备力量。

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院校在一起实习的机会,进行很好的交流,以汲取兄弟院校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长安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巢湖的实习期间,可以找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一起进行野外调研,也可以对具体的方法,如剖面的绘制、数据的记录等细节进行交流,这样相互比较,相互合作,更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发展。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备课,这是为了能够将知识讲解的更系统、更全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好的教师,除了课前的备课外,还要写好课后的教学感想及反思等,这是为了下次的更好而作准备。在实习教学期间,教师也要做到每天及时回顾、反思,写下当天自己在讲解、教授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之处,记下学生在实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些都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总结,对今后实习教学的改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颇有裨益[6,10]。

四、实习前期知识的储备

野外地质实习是建立在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的综合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前期足够的基础地质知识的积累,就可能达不到野外地质实习的效果。因此,在实习之前需要做必要的准备,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加强基础地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包括“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古生物与地史学”等,不仅仅是为了实习而学习,更多的是为今后接触更广的地质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地质实习(认知和地质生产实习)必要的前提。如果有了这个基础,在参与野外实践中,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2)在参加野外实习之前,学生需要对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包括地理位置、大地构造位置、地层、火山岩、侵入岩及构造等方面。另外,明确此次实习的目的和任务,熟悉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参加野外实习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更能提高实习的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陈能松,王勤燕,刘嵘,等.野外实习教学中融入科研元素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9,(2):119-122.

[2]张雄华,章泽军,袁晏明.地质填图实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教育,2009,(2):126-129.

[3]周鼎武,赖绍聪,张成立,等.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6,(4):47-53.

[4]曹文融,高远.美国南加州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实习感受[J].中国地质教育,2008,(1):53-56.

[5]钱建平,冯佐海,张桂林,等.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教育,2008,(3):90-95.

[6]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7]杨承运,张大良.地学教育总体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余心起,王根厚,李杰.关爱实习学生 加强能力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6,(1):76-77.

[9]肖军,朱蓓,王家生.“快乐地质”教学——以北戴河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7,(1):43-46.

[10]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2-135.

How to Improve Practic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 in Geology

YANG Gao-xue, LI Yong-jun, YANG Bao-kai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54,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geology teaching, fieldwork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t is a problem for each teacher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quality.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problem through changing practice patterns, constructing practice base, improving teacher force and reserving early knowledge to improve the practice quality,stimulated students’ interest in geology and trained the geological thinking skills.

geology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ractice base

G642

A

1006-9372 (2010)04-0093-03

2010-07-24;

2010-10-1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HD2010ZY005);长安大学基础研究支持计划专项资金共同资助。

杨高学,男,2009级博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

猜你喜欢

基地老师教师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的基地我的连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