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2010-08-15王果胜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4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管理校园文化

王果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学术专栏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王果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国外研究型大学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培养过程、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在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中应借鉴国外经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教学改革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全面发展,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型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全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具备哪些特征?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应如何具体体现和落实?这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也应围绕这一目标大胆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经验,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一、国内外知名研究型大学特征

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功能上有两个显著特征:教学、研究和服务相结合,重在研究;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重在研究生教育。

刘元芳等认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具有10个特征:(1)享有较高的国内外学术声誉;(2)吸纳优秀生源;(3)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4)拥有引领科学技术潮流的一流学科;(5)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6)具有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7)富有充足的办学经费;(8)具备高水平的管理;(9)培养具有社会威望的毕业生;(10)以开放的姿态发展学校[1]。

二、国外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

国外研究型大学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培养过程、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2-3]。

在教育理念方面,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相统一。

在教学方式和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如教学自主化(兴趣和需要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学生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教学多维化(课内、课外结合)、系统性学习(上课学习、练习和测验,学习他人知识)、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学科竞赛和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累自己的知识,同时学习整理他人的知识)、交流性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丰富知识)、搜索性学习(借助于网络、图书、讲座等形式,采集和整理所获得的知识,继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陶冶性学习(在研究型大学中,有好的校风、校园环境和师生品格,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教学研究化(基于研究的教学,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强调建立跨学科、文理渗透和以探究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且注意平衡,突出基础、奉行“最少反而最多”的原则。

在资源配置上,强调学校著名教授、学者以及一流实验室都应该为培养本科生服务,在国际化方面,强调发展国际教育、培养本科学生的“全球能力”。

三、国外研究型大学教学管理对我校教学管理的借鉴

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上仍面临重大挑战,面对我国人才培养中的“钱学森之问”, 国外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对我们做好今后教育管理应有启示和借鉴作用,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管理上应大胆借鉴。

1.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学生培养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还应关注学生的发展目标,处理好教学计划修订中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教学改革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大学前两年在博雅学院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生命科学、环境、全球文化、政府等7类核心课程和5类主题性课程,博雅教育总的学分占毕业学分的一半。我国高等教育近些年在通识与专业教育中摇摆不定,应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为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年级加强专业训练,强调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的针对性。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我国学生理论水平强于实践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由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组成的必做与选做相结合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加强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3)课内与课外学习。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学习关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等途径,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活动形成有机整体。同时,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社会实践、创业活动和相关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获得的创新实践学分纳入培养方案。高等学校在努力提高课内教学质量同时,应关注课外学习环境和平台建设,加强图书资料、实验教学等教学条件建设,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4)教学改革继承与发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信息量,在课堂教学中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研究”成分,为学生发展研究能力作好铺垫。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应大力引进研究型教学。在当前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大量的讨论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开设研究型课程(以研究为本的教学,倡导每门课程都有需要学生去探索的问题领域,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学生研究和探索的计划)。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机制

高校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师和学生视为学校发展中心,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着重管理、轻疏导的现象,以人为本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中没有形成共识。教学管理改革重点应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机制,体现在以教师为本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服务为本,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

(1)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教师是高校的主体,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关键力量,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发展。管理教师必须发展教师,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与保证。2005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颁奖大会上讲话指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关键靠教师,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取决于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广义的大学教师发展,包括一切在职的大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狭义的大学教师发展,特指初任教师的培训、教育,以帮助初任教师更快更好地进入角色、适应教师教学工作,并敬业乐业。美国在协助教授提高与改进教学方法上的发展相对完善,重在促进教师建立新的习惯、自主发展、自我评价。

伴随2000年来的高校扩招,我国大学教师人数也较快增长。据统计从2002~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新教师合计45.87万人,占在任教师总数的47.5%。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把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放在首位。以教师为本,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坚持从源头抓起,注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坚持跟踪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科学、规范、以人为本的网络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多层次的结果反馈系统,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加强教学反思,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

(2)以学生为本,促进学分制与学生评价体系改革。

我国现行教学管理制度是一套基于科学管理的刚性的制度体系,过分强调对教学活动的集中控制,以及对学生的处罚控制,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关照不多,学生缺乏学习自由,缺乏自主选择权利。实行学分制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在专业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时间选择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但在推行学分制过程中,受到收费瓶颈、学校师资、课程安排等资源的限制,以及学生选择的盲目性等影响。

国家、社会、学校应努力解决影响学分制施行的各种因素,扩大学生“四自”(即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自主选修课程)力度。没有真正意义的学分制的建立,大学教育就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千人一面”的现象,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也就缺乏了制度与环境保证。

学生学习成绩排名在十名前后成才率最高是对学生评价制度的反思,改革考试方法,实现考教分离。形成以学生为本的考核与评价模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也应是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以服务为本,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以服务为本,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通过深入课堂,对师生进行深入调研,对传统教务管理方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形成各司其职、沟通渠道顺畅、高效有序的教务管理机制,推动教务工作的科学发展。加强与各院(系部)及学生管理、后勤等部门的沟通,自觉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建立协调机制,减少教学管理与其他各项工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提高教务管理效率,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在管理领域众所周知的美国通用电气CEO韦尔奇有一个经营的最高原则:“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管理得好”就是“管理得少”。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依托企业谋略、企业文化而建立的至高的经营平台。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结构等精神形式的总和。包括教育目标、办学理念、治校原则、学术精神、治学态度、学生志向、学习风气,还包括校园各类学术社团和文体活动,甚至包括对人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校园的建筑风格[4]。校园文化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与刚性的制度化管理不同,校园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健康向上、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形成内化于全体师生员工心目中共有的观念、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最终达到满足个性的需求,使师生的智慧和积极性达到最大限度发挥。

[1] 刘元芳,林莉.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概念和特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3(3):5-7.

[2] 张长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5,(8):32-34.

[3] 楼艳.试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征[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6):3-5.

[4] 吴鼎民.北大清华校园文化探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1,3(4):26-31.

Thoughts on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s at Research Universities

WANG Guo-she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At advanced universities, research and teaching are normally well integrated. Foreign universities as such embed the mutual complement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educational belief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s a matter of fac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Their counterparts in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 good examples overseas in the areas of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balancing lib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 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as well as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al reform. Under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management should evolve into a systematic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the advancement of the faculty and the student body. These goals, w ith further improved management quality and ef f i ciency w ill cultivate a teacher-friendly and learner-friendly culture.

undergraduate program;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universities

G640

A

1006-9372 (2010)04-0008-04

2010-11-12。

王果胜,男,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主要从事区域构造和构造年代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学管理校园文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海洋环境保护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