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建议

2010-08-15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杨 建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02)

关于加快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建议

杨 建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0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当前的中心任务,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当前河南产业结构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明确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目标,保证农业持续稳定的增长,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此促进河南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建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当前的中心任务,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从河南省实际看,产业结构依然存在许多不合理问题,亟待优化调整。

一、对河南三次产业发展内部结构现状分析

1.河南三次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尽合理。目前,河南三次产业结构很不合理。2009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的 GDP比重为 14.3:56.6:29.1,最突出的问题是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这种判断可以从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中得出。第一,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水平比较来看。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变化。钱纳里及其他经济学家对 100多个国家发展的研究表明,在人均 GDP2000—3000美元发展阶段,第一产业占 GDP的比重应为 16.3—9.8,第二产业应为33.2—38.9,第三产业应为 50.5—51.3.。河南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第一阶段,人均 GDP接近3000美元,但与这个阶段产业结构的一般模式相比差别很大,主要是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分别相差 20个百分点左右。尽管河南是农业大省,资源大省,有矛盾的特殊性,但与普遍性这么大的差别只用矛盾的特殊性是难以解释的,只能得出偏离平均值、结构不合理的结论。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看,随着经济发展,在产值比重中占主要地位的产业依次由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进而转为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也从“一二三”向“二一三”、“二三一”进而向“三二一”结构转变。但观察河南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发现,河南产业结构在 20世纪 90年代初进入“二三一”阶段以来,第二产业进一步加速发展,而第三产业发展迟缓,应该逐步缩小的二、三产业比重差距却逐渐扩大,出现“逆向发展”现象。第二,从国际发展水平比较来看。目前我们的国际定位应该处于中低收入国家行列,如果与 2007年的平均值相比,河南的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平均值 15.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又低于平均值 16.9个百分点,畸重畸轻现象十分突出。与发展水平相当的亚洲国家相比,马来西亚三次产业结构为 9:51:41,印度为 18: 29:53,河南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也十分明显。第三,从国内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比较来看。2009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平均水平为 10.6:46.8: 42.6,相比之下,河南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别。具体来说,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合理的,但高了 34.9%,差别明显偏大,与同样是农业大省的山东相比,山东 200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高于河南 16.5%,但在本省三次产业结构中仅占 9.5%,河南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是相对较高。河南第二产业比重在全国省市自治区中排序第一,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9.8个百分点,增加值超过第一、第三产业总和的 30.6%,充分说明第二产业比重明显过大,反映了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第三产业则是比重过低,河南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3.5个百分点,在全国省市自治区第一产业比重排序中倒数第一,反映了落后的差距非常大。

2.河南三次产业发展内部结构存在许多需要调整的问题。第一,第一产业亟待提高产出效率。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 10%,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河南农业内部也依然存在需要调整的结构问题。一是农业产出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不对应。河南第一产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如河南 2008年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为 2847万人,占全省劳动力比重的 48.8%,高于全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平均比重 (39.6%)9.2个百分点,而 2008年河南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 14.4%。尽管这个从业人员数据应该减去外出务工人员,但农业生产占用了较多的劳动力、劳动生产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二是单位产出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河南粮食产量 2009年达到 1078亿斤,位居全国第一,但河南还有 2/3耕地是中低产田;从谷物单位面积产量来看,河南在全国排序第 11位,说明河南粮食产量主要是靠耕种面积总量来保证的,单位面积产出效率并不高。这反映了河南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生产效率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现状。三是农产品深加工需要进一步发展。河南是粮食转化加工大省,2008年河南食品工业增加值为1551.5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16.25%,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成绩斐然,但与农业增加值 (2658.77亿元)的比值为 0.58:1,与发达国家 3:1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这暴露出的问题是,农产品加工的产品结构主要以面粉、方便食品等初级产品为主,虽然产量大,但附加值低,使河南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和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二,工业大而不强,需改善结构状况。河南已经是一个工业大省,工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五位,煤炭、铝、大中型拖拉机等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为全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河南工业总体上是大而不强,其中结构不合理是主要原因。一是典型的偏重型、资源型工业结构。河南重工业比重过大,2008年轻重工业比重为 30.7: 69.3,轻工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0个百分点左右,而重工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10个百分点左右,是典型的偏重型结构。而在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又占据很大比重并不断提高。1990—2007年,在河南重工业内部比例中,采掘工业比重从17.56%增加到 21.10%,原料工业从 34.80%增加到 44.45%,而加工工业比重从 47.64%下降到34.45%,发展趋势是消耗资源多、污染重,主要生产初级产品的采掘工业,原料工业迅速发展,而附加值较高的加工工业比重不断下降。由此导致河南工业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在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工业整体效益不高。二是传统产业比重大,现代制造业水平比较低。从反映部门竞争力的区位商系数看,河南工业中最有竞争优势的是煤炭、有色金属矿采选及冶炼、非金属矿采选及制品生产、食品工业等资源型传统产业,而代表制造能力的机械制造业中,除了专用设备制造业有一定的竞争力外,其他现代制造业竞争力十分弱小,特别是代表当今科技发展方向的通讯、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差距更大。三是技术结构落后,核心技术少,创新能力不足。从高技术产业比重看,2008年河南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 262.32亿元,仅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 3.57%,与广东、山东、江苏 30%左右的比例相比差距悬殊。从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该项经费占 GDP的比重)看,2009年河南为 0.76%,而江苏为 2%,广东为1.6%,中部省份湖南为 1.62%,安徽为1.3%,全国平均数为 1.62%,河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9%。从发明专利情况看,2008年河南发明专利授权量为 668件,广东为 7604件,是河南的11.4倍 ;2008年河南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 4073项,平均每个企业 2.2项;拥有发明专利 1523项,平均每个企业仅 0.8项 。而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 122076件,平均每个企业 3.22件,拥有发明专利 55723件,平均每个企业 1.38件。相比之下,河南的差距还很大。四是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来说,河南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群少,专业化协作程度低,产业组织不合理。河南大型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仅相当于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平均规模的 3/4左右,在全国500强中只有 16家。从同行业比较看,2008年安阳钢铁公司销售收入仅相当于宝钢集团的 20. 7%,世界巨头米塔尔集团的 5.97%;洛阳石化总厂销售收入相当于镇海石化总厂的 34%,世界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01%;新飞集团销售收入为海尔集团的 4.2%,相当于世界最大的家电制造商西门子公司的 0.71%。规模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严重削弱了河南企业的竞争力。第三,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亟需加快发展。河南第三产业不仅总体水平低,而且内部结构也很不合理。如 2007年河南第三产业构成中,传统服务业的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比重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96和5.6个百分点,而代表现代服务业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河南的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2、6.73、1.9和 1.25个百分点,这充分反映了河南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其中金融业状况较为典型。2008年河南金融业增长速度为 5.7%,比河南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12.1%)低 6.4个百分点;河南金融业2008年增加值为 345.36亿元,比 2004年 (170.8亿元)增加 1倍多,但在全国金融业的比重却从 3. 17%下降为 2.05%,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差距也从 2个百分点扩大到 7.4个百分点;同期河南的贷款占存款的比重从 82.16%降低为 67.96%,存贷差从 1539.48亿元增加到 4887.37亿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河南金融业落后于全国金融业的发展,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调整河南产业结构的建议

1.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明确三次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目标。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手段,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当前,河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优化调整刻不容缓。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和河南实际,当前优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是:绝不放松第一产业,继续优化第二产业,加速提升第三产业,即继续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以科技创新加快工业结构升级,通过政策倾斜、资源配置倾斜等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我们要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进程中,把实现三次产业结构“三二一”结构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积极努力,争取“十二五”期间超过目前全国的平均水平,2020年前实现结构升级。

2.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第一,确保以粮食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持续增加“三农”投入,努力进行粮食产业核心区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优化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畜牧业生产等结构,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确保农业基础稳定。第二,以科技现代化为支撑。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依靠科学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单位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优化改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发展规模经营,提升专业化合作组织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第四,努力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以提高加工深度、增加附加值为核心,以提高产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出口为途径,“农、工、贸”相结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第五,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就业结构。按城乡一体化要求推进城镇化进程,深化体制改革,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就业结构,使其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应发展。

3.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一,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注重质的提高。既要壮大煤炭、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制造等战略支撑行业,更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行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改善偏重型结构。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引导增量资本投资及存量资本调整。一是应该严格控制有色金属、煤炭、非金属矿等资源性、高能耗产业的产能扩张,淘汰消耗多、污染重的落后产能,不争产能的全国第一,而力求质量、效益的全国第一。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山东2009年工业投资中有80%用于技术改造,我们应该把投资向这方面引导。三是充分利用全国产业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的产业转移,吸引国际先进项目,推进中央企业在豫的项目建设和联合重组。第二,尽快实现从资源性加工为主向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转变。建设技术先进的高效率深加工项目,发展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增加工业附加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的战略性作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第三,向提高产业组织效率要效益。积极推进产业重组,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构造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协作系统,建立现代生产体系,实现工业结构转型,从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四,努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科技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充分利用、有效整合国内外科技力量,注重研发人才、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发,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从当前河南实际看,加快军地合作,充分利用军工系统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是改变河南科技基础薄弱现状的一条有效途径,应该高度重视,积极推进。

4.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第一,尽快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改变“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传统意识,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政策倾斜、税收优惠、完善服务等多种有效措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总体水平。第二,继续发挥传统服务业的优势。适应“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河南的区位优势和商贸、生产要素集散地优势,抓住物联网发展的契机,打造以郑州为核心、布局全省、辐射全国的区域性商流、物流中心,促进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传统商贸业向现代商业流通体系转型。第三,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一是充分发挥金融业支持经济增长的突出作用,有效整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引进外资、资本市场融资、民间资本等多种力量,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二是适应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要求,促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融合,积极发展“第三方服务”、“外包服务”,加快科技产业、法律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三是不断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四是依托河南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变“单纯观光旅游”为“观光、休闲、商务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加快旅游业与交通、餐饮、住宿、文化、商务等产业的融合,促进旅游业快速增长。五是适应总体消费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社会生活服务业,满足广大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第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组织形式。优化第三产业的企业规模结构,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立足河南、辐射全国”的网络服务系统,大力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打造知名品牌,增强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

[1]世界银行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 (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张治学]

F124献标识码:A

1671-6701(2010)04-0085-04

2010-06-10

杨 建 (1953-),男,浙江诸暨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