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想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义

2010-08-15杨静娴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合作化人民公社工农

杨静娴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想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义

杨静娴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为了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工业化的思想。虽然他所构想的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模式——公社办工业,并没有像他所希望的那样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但毛泽东农村工业化思想的方向是正确的,这一思想中关于“农业合作化”、“工农结合,城乡互助”、“农民就地成为工人”的内容,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农村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指导意义

农村工业化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毛泽东非常关注的问题。在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业化的思想。虽然他所构想的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模式——公社办工业,并没有像他所希望的那样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但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想中关于“农业合作化”、“工农结合,城乡互助”、“农民就地成为工人”等内容,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想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不存在了,但工农、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却依然存在。为了消灭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毛泽东从“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1]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业化的思想。

1.农业合作化。关于农村工业化的前提,毛泽东认为通过合作化将农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他指出,“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2],“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3]。为此,他在全国大力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把所有制改造同农村工业化同步进行。

2.工农结合,城乡互助。在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很重视“工农结合,城乡互助”。他认为农村工业必须以农业为依托,办那些与农业有着密切关系的工业,比如,“有计划地发展肥料、农药、农具和农业机械、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制糖、纺织、造纸以及采矿、冶金、电力等轻重工业生产”[4],从而使农村工业发展起来后又能支农、建农,促进农业的发展,而城市也要尽可能地向农村提供更多的农业机械和农药、化肥,以支持农业的发展。毛泽东还指示在农村大办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等公共事业,他认为中国农村“将来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十几倍以至几十倍于现在的农作物的高产量。工业、交通和交换事业的发展更是前人所不能设想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也是如此”[5]。

3.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农村人口要减少怎么办?不要引入城市,就在农村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这样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问题,就是要农村生活不低于城市,或者大体相同,或者略高于城市,每个公杜都要有自己的经济中心,有自己的高等学校,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村人口过剩问题。在他的支持下,一批农村小学、农村中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等各式各样的半工半读、半农(耕)半读学校发展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生产第一线的人才、技术需求问题,为农村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毛泽东还指出:“工人在城市里建设,农民在农村里建设,农民要和工人一面合作,一面比赛,把农村也改造得和城市差不多,这才是真正的工农联盟。”[6]

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实践,由于不顾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急于大干快上并急于过渡,曾经犯了“左”的严重错误,但其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目标并没有错,促使农民共同富裕的理想更没有错。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其名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想,他认为:“农村工业化计划是毛泽东为实现农村地方社会经济自给、缩小城乡差别而制定的宏伟计划中的一个部分(也许是最成功的部分)。到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农村工业化计划已取得了许多良好的成就……那些办得比较成功的工厂为农业的发展和扩大农村工业的再生产提供了资金。”[7]

二、毛泽东关于农村工业化实现途径的探索

毛泽东对人民公社寄予厚望,把“人民公社大办企业”作为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途径。他提出,人民公社的发展“为我国人民指出了农村逐步工业化的道路,农业中的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道路”[8]。他认为人民公社的好处是“一大二公”,“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因此人民公社可以大办工业,而实现公社工业化,“可逐步地使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逐步地使不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建成社会主义”[9]。他还指出:“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的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10]

1958年 11月在《对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1958-1972)初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经过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全国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11]。1958年 11月10日,他在《对〈郑州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修改和信件》中写道:“要使人民公社具有雄厚的生产资料,就必须实现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 (即机械化和电气化)。”[12]在这一思想指引下,1958年底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公社工业的发展不但将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而且将在农村中促进全民所有制的实现,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别。”[13]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社办工业有了一个较快发展,“成千成万的小工厂在农村中雨后春笋般地兴建了起来”[14]。

毛泽东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目标虽然没有错,但在当时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对农民的“共产风”、在不同所有权之间的“平调风”等,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农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的热潮迅速冷却。

三、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义

虽然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实践出现了挫折,但在中国农村发展工业,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方向是正确的。毛泽东农村工业化思想中关于“农业合作化”、“工农结合,城乡互助”、“农民就地成为工人”的内容,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农村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突出强调。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实现农村工业化,用工业化思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使党在农村的政策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由乡镇企业引领的农村工业化,立足兴办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出路,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但由于我国农村工业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率低下,再加上受资源高消耗和市场竞争的制约,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来完善农村经济体制,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业合作化。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倡导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然而,当土地承包制使中国农民能填饱肚子之后,农业合作化的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因为,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活动力量单薄,如果不进行组织化、合作化的经济活动,就只能在生活温饱的环境里兜圈子,永远不可能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由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再一次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新高潮。2007年开始实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新型农业合作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中国新型农业合作化的进一步发展依然面临着多方面的难题,需要理论研究的积极支持,更需要政府的积极扶助和科学管理。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然需要“工农结合,城乡互助”。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农村落后的面貌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还没有完全过关。因此,仍应借鉴“工农结合,城乡互助”的思路,破除二元社会结构,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实现城乡结合;改变传统的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分工格局和工人、农民的角色差别,实现工农结合。我国的工农业内部结构也要相应作出合理的调整:就农业而言,在种植业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工业部门要正确处理好为农业服务和为自身服务的关系,应多发展一些农机工业、化肥工业等等。农村要积极吸收城市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兴办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实行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在内的一条龙综合经营,使农、工、商有机结合在一起。城市要大力支援乡村,建立城乡结合的“工业走廊”,加强经济的横向联系。政府应深化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打开这道维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闸门,实行有利于城乡互通的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鼓励城市工业、资金、人才向农村扩散,支持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工作。

4.“农民就地成为工人”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中国的农民人口众多,但根据劳动力与土地的正常配比,农业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也就是说有几亿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业上去。采用传统的依靠现代产业部门逐步吸纳农村过剩人口的方法太漫长;而任凭大批农民流入城市,对于国家建设以及社会的安定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通过发展农村工业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降低总体失业率,避免过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在这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实施各种就业扶持政策,提供财政和金融支持,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加速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56.

[2]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32.

[3]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80.

[4][8][13][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 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610, 599,609-610,599.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518.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379.

[7][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杜蒲,李玉玲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470.

[9][11][1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7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04,504, 515.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8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8-69.

[责任编辑 张敬燕]

A84

A

1671-6701(2010)04-0009-03

2010-05-25

杨静娴 (1979-),女,河南焦作人,博士,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合作化人民公社工农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合作化时期农村劳动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人民公社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在高考试题中重新理解历史知识——以2015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39题“人民公社体制”为例
Food Fight
农村人民公社初期的媒介传播网络——以浙东地区为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