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及意义

2010-08-15王建礼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特色建设文化

王建礼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试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及意义

王建礼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79)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高度理论自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探索;意义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的高度理论自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历程

1.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任务,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建设思想主要有:在战略地位上,毛泽东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指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1]新中国成立后,他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在指导思想上,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所有文化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具体来说,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他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创作观念取代各种非人民大众、非无产阶级的文化创作观念。在基本特征上,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从而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首先,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中华民族自己的特色、特性和表现形式,同时要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粮食的原料。其次,这种文化应该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3]。最后,这种文化应该是大众的,因而也是民主的。它应该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在基本方针上,毛泽东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以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以及促进我国艺术发展、科学进步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他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服务的。在判断标准上,毛泽东提出了判断科学艺术活动的六条政治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否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是否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是否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的领导。在主要内容上,毛泽东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等等。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创造性探索。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论述主要包括:在战略地位上,邓小平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明确提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提出要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伴随着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走”[4]。1981年 6月 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地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主要点”之一。在指导思想上,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政治前提和思想保证,坚定不移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历史虚无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在主要内容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教育、科学、文化,而且也包括: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等等。在主要目标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表现之一,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新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从党的基本纲领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基本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第二,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党的性质和先进性相联系。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这就进一步从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根本目的——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第三,精辟阐释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面向现代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和价值取向,并且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中心和主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必然会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面向世界,即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要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且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面向未来,即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要在立足当今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要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时立足于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前沿,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自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并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应当紧紧地依靠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4.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时期,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任务,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他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指导思想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方向,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树立起来的一面光辉旗帜。这就必然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同时,作为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其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地获得丰富的思想养料和持续创新的不竭动力。在主要内容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与此同时,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使之能够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中华文化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华文化形成了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在内的一整套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合乎历史、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对待外国优秀文化问题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要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在文化观念上决不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坚决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侵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这应该成为我们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判断标准。第四,推进文化创新,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文化创新包括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一是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二是要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形式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并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三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实现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传播的体制机制创新。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根本目标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在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浪潮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探索的重大意义

1.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深化了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党在文化建设上高度的理论自觉。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再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再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到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本质特征、主要内容等基本问题上不断地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使毛泽东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论断,借助于新的思想载体、新的实现方式,实现了自身的与时俱进,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形成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建设理论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建设理论是新时期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经验总结,它们之间结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紧密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建设理论自觉凸显无遗,中国共产党的这个优良传统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断地更加彻底地表现出来。

2.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是当代中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当代中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止于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基础上不断地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和精神食粮,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适应了实现当代中国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和谐文化为重点,以弘扬中华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为重要途径,其最终目标就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的新要求,建设一个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时又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大量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更加具有亲和力的国家。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当今世界,文化在构成综合国力的各要素中越来越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竞争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当今全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浪潮中,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地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1]毛泽东选集 (第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6.

[2]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5.

[3]毛泽东著作选读 (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8.

[4]邓小平文选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403.

[5]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57.

[责任编辑 常和平 ]

A84

A

1671-6701(2010)04-0015-04

2010-06-10

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7AKS003)阶段性成果

王建礼 (1979-),男,河南武陟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特色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