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0-08-15麻黎黎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物流科技 2010年3期
关键词:物流业宁波民办高校

麻黎黎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宁波大红鹰学院作为宁波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民办高校,其物流管理专业为宁波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而随着宁波物流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宁波大红鹰学院有必要对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 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中国物流学会港口物流产学研基地建设的需要

中国物流学会为了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更好地推动中国物流业的向前发展,于2008年在全国建立了第一批 “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宁波大红鹰学院以港口物流为特色成为首批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基地的建立,无疑为宁波大红鹰学院物流人才培养搭建了更为良好的广阔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各展所长、资源共享、相互促进,这就要求物流人才培养不能沿用过去的旧模式。

1.2 宁波港口物流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发生变化

宁波作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国际一流的深水良港,拥有雄厚的仓储、运输基础,是国际港口物流业在亚太地区的重要门户,这就要求宁波要主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积极参与国际化物流竞争。但宁波物流业的发展既无成熟的实践经验、典型示范效应,也缺乏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许多普通高校将培养的人才定位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对这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的能力,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尽相同,这也需要对原有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目前物流教育虽然受到多数高校重视,但与市场需求人才的目标相比,目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明显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才教育模式与实际脱节、人才定位不准确

人才教育模式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办学中,许多高校的物流教育只是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个环节,在人才培养上没有体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一方面近些年的 “物流热”,导致了部分院校纷纷 “模仿”和 “照搬”地开设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和论证,出现盲目趋从、定位不准的现象。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 “闭门造车”,企业 “孤军奋战”,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了解。

2.2 课程设置老化、教学内容相对落后、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由于物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技术,而许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老化,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原理理解和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管理案例的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同时高校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这些都使其所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大打折扣,导致企业招进来的毕业生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目前许多物流课程的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也没有思维扩展的空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主体意识,缺乏独立思维,陷入了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状态之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无从养成。同时理论讲授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和案例教学。这种过于简单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3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年年递增,学生的实践性教学已失去了精英教育时的良好平台,不少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建有实验室,并配有各种软件,提供学生上机模拟实践的机会,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毕竟是模拟实践,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实验资源更新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使得模拟实践与企业实际运作仍有一定的差距,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即便是这样,目前许多民办高校或是设立不久,或是将投资用于规模扩张,都难以在物流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导致校内实训基地不能真正体现民办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特色。

而部分高校与物流企业合作建设的校外物流实训基地,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参观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和各操作流程,很少能够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学习实践。

2.4 师资力量薄弱、教材建设落伍

首先由于物流发展在我国历史短暂,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校是一门新兴专业,物流管理教育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多数从事物流教学的教师是由管理、国际贸易、交通运输等专业转型而来,专业物流教师数量不足;二是专业教师 “双师”素质不高,大部分教师缺乏从事物流工作的实践经验;三是专业教师 “双师”结构不合理,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外聘专业教师数很少。

物流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教材建设无论是理论教学教材还是实践教学教材均不同程度落后于物流发展,难以适应需求,更谈不上指导物流业的发展。

2.5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民办高校的物流教育起步晚,无论是在师资的培养,还是在教材的规范和课程的设置等软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都还不够完善,表现出投入 “总量”和 “质量”的不足,这种双重 “差距”造成物流人才培养的 “质量”缺陷。这种投入不足的现象将长期影响制约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

2.6 没有形成特色的竞争优势

现有民办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缺乏特色,没有很好的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同时开展产学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主要表现为:与地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尚停留在参观、讲座等表浅层面,产学合作协议书的许多内容还只是纸质材料,未能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工学结合也只体现在最后半学期的毕业实习或预就业实习中,而在学习过程中,未能做到工学结合,毕业实习也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企业存在岗前二次培训现象。

3 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设想

宁波大红鹰学院地处亚太地区国际门户的港口城市宁波,有着发展港口物流的良好基础条件,同时担负着为地方物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强能力人才的任务,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专业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宁波港口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以能力为主线、 “一主三辅”的人才培养思想是宁波大红鹰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为规划本科教育建设提出的探索性思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于始终强调能力 (主要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潜在发展能力)的培养,将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与 “一主三辅” (以应用型为主,辅之于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的综合培养要求紧密结合。

针对物流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民办高校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刻不容缓。具体来说,结合物流专业特点和 “一主三辅”的培养思路,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设想概括为以下几点:

3.1 物流人才培养立足地方,面向全方位

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绝不能 “闭门造车”,要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立足地方,面向物流全方位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过硬的物流人才。

中国入世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宁波物流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刚刚起步,从事物流深层次研究的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宁波物流业大多数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理论知识、职业锻炼和工作经验,不可能对现代物流业的运作有良好的把握。

目前,港口物流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是港口物流企业需要的是研究层、管理层、操作层三类人才。其次是港口物流服务对象企业的人才需求。这种需求强调对企业经营管理与生产运作知识的掌握,以管理型人才为主。最后是港口物流环境层的人才需求,主要来自相关产业以及职能部门两个方面,如金融保险、信息通信以及修造船与物流设施设备制造建设行业,所需要的主要是研究型与管理型人才。

针对宁波物流经济实际,有的放矢的对物流各类紧缺人才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样就能使地方、高校、学生 “三赢”。

3.2 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的一种典型形式,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的协议或合同,并按照协议或合同上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培养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了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解决了就业去向的问题。这种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设置专业,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能做到与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做到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既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人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解决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难的问题。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主要有两类:紧密型全程式订单培养模式,它是学院与企业在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基础上,通过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实现对人才的定向培养;松散型半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学生入校两年左右,用人单位根据用工需求,在院方配合下到校面试,组织合格学生成立订单班。学生可提前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较前一种模式,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较少,学生不具备鲜明的企业特征。民办高校应采取以紧密型全程式订单为主,结合松散型半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3.3 加强校企合作,走 “工学结合”之路

在教育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今天,谁能率先与企业合作,谁就能尽早占领市场;谁尽早占领市场,谁就得天下,从而实现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走在前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要适合自身校情,适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好的。工学结合有时间上的长短之别,校企合作的时间越长,工学结合就越紧密,就能真正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的特点,以及民办高校教学的基本规律,将 “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努力构建尊重和促进学生择业意向和可持续发展,以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职业导向”为主要特征的 “职业发展导向”新模式。坚持 “满足需求、贴近专业、稳定基地、全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3.4 循序渐进,实行 “模块化”项目课程

“模块化”项目课程基本内涵是:围绕物流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模块,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模块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工程模块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模块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模块化”项目课程,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行业运作的衔接,有利于实现学生与行业、与社会的 “零距离接触”,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以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3.5 建立与社会各界相连的信息反馈体系

“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以完成工程模块的质量为依据实施教学评价。因此,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们应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实行学校评价、行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有机结合。

学校评价采用探究式评价,即通过对物流模块的设计方案、模块模拟实验、模块的具体操作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形成,同时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行业评价以社会资格认证为主,即将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作为评价工程模块完成的质量、实施教学考核的依据,使学校教学与行业要求保持一致,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社会评价采用反馈式评价,即由企业对模块实习期间进行模块操作实践的考察,对其综合素质做出总体评价。企业在对学生进行鉴定评价的同时,也对学校的专业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实现校企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4 结束语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有一定的动态性,其动态形式由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快速性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多样性决定。民办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也要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物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物流业宁波民办高校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喜相迎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物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