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特色城镇发展的一种可行的方向

2010-07-17

山西建筑 2010年17期
关键词:镇区土楼意象

董 玮

1 特色的呐喊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交通的发达,信息传媒的进步,影响所及,地域差异在缩短,“变化”周期在缩小,但泥沙俱下,“文化趋同”现象在继续发展,特别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其特色建筑等在城市改造或再开发建设中被随意拆除。从一些原本不仅具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鲜明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近年来建设状态看,你无法识别它是属于哪一个城市。人们呼唤城市特色的回归,寻求城市的自我与归宿。

2 原象性发展

一种以城市中具有文化背景的原风景作为城市发展基本出发点和构思线索,从而发展成一个“可识别的”,并且能够启发人们强有力“城市意象”的人性化城市的发展模式,在此将其简称为城市的原象性发展。首先,原象性发展不是对当地传统文化、城市肌理等城市要素在现今的简单延续与重复,而是将这些要素作为立足之地,主动吸纳外在环境中的养分。这些要素在人们心中早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意象”,而所谓城市的时代感也正是以往传统在时间流线上的延伸。其次,原象性发展离不开人们融入其中。人是城镇的灵魂,居民的人格、素质、文明意识的锻炼和提升,可能最终形成一种内在的、影响久远的城镇个性。再次,城市的人性化程度越高,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就会越强,是人们评价城市的重要条件。最后,城市意象是城市给人的综合感受,而这种意象的强化最终很有可能成为城市的代名词。

3 原象性发展的实践

3.1 适中镇的概况

适中镇地处闽西南端,是闽西的“南大门”,为新罗、漳平、永定、南靖四县的结合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适中“闽西第一镇”的地位,适中镇镇区是国家建设部选定的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适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方形土楼群最为引人瞩目。境内现存有228座土楼,适中土楼中有四个“最”:最华丽的土楼典常楼(见图1),最古老的土楼古丰楼,最高的土楼庆云楼(18.75 m),占地最大的土楼和致楼(6 700 m2)均保存较完好。境内现存还有建于南宋年间的魁楼、文明塔等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和纪念文天祥驻师故垒的“丞相垒”等历史遗址,而兴起于明代迄今已500多年的“盂兰盆节”也被列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适中镇是经济迅速发展并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这类城市的新陈代谢很快,城市原有特色极容易被“代谢”掉。正如图2,图3所示反映出土楼在岁月与居民那失宠了。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传统建筑周围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初建时的风貌,历史文化环境整体性缺失,大量精湛的建造工艺和装修技法没有得到传承。另一方面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人性化尺度的变化,原有价值观念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楼现有的环境在当下已不再人性化。

3.2 适中镇的原象性发展

1)城市边界意象的“发展”。城市边界让人产生新的感觉,城市边界表现着文化的分野。当人们进入某一城市时,其边界意象的可感知度越强,人们对这一城市的期待就越高。适中镇属丘陵山地,四面环山叠抱,中部地势平坦。镇区东部的上方山南北横卧、气势磅礴。山脉是适中镇的地貌特征,也是镇区的天然边界,南北狭长的镇区正是由东西两侧的山脉构成了天然的优美背景和天际轮廓线。强化山脉的边界感并在其中加入小路、孤亭等元素,将人的行为融入其中,丰富边界的内涵。将人从狭长的公路带到豁然开朗的适中镇并被其桃源般的意境所陶醉。2)城市节点意象的“发展”。城市节点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凝聚形式,也是人们对城市意象的最重要的感知之一。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焦点、汇聚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典型意义上的核心,它可以是雕塑、建筑、公园等。典常楼作为适中镇的重要节点对它的整治较为典型。整治周边环境,逐步恢复传统自然风貌和原有的绿化系统。利用当地植物丰富楼内的植被种类,在条件成熟时恢复楼外原有的荷花池,同时拆除与土楼生存环境不相协调的建(构)筑物,复原典常楼优美的历史环境。修复现存结构体系,并进行定期的日常维护修缮。同时清理楼内沟管,尽量恢复原有的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与适中镇整体风貌相协调,使人们能够通过典常楼感受到城镇过去的原风景,从而成为城镇的重要文化节点。3)城市肌理意象的“发展”。人类的聚居活动产生了路径和住所,当城市形成时,这些错综复杂的道路网与聚居场所就形成了城市地面的肌理组织。这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一种人为的地貌。适中镇整体风貌梳理。镇区主要景观轴线规划319国道作为镇区主要景观轴线,也是本镇的对外窗口和景观规划的重点,将入口绿地、街头广场、行政办公中心、商业和文体科技等公共建筑进行串联,形成镇区南北向的景观大道。规划沿柳溪河构建镇区滨河景观绿化带,打造纵观镇区南北的水系景观长廊。沿柳溪河的各支流布置绿化景观带,形成河道水系、沿河绿化、沿街绿化共同构成的景观网络。4)城镇肌理的梳理要求对建设行为的合理控制。正如EIRogers所批判的“现代建筑没有认识到现代形式之所以与传统对立,因为它解决问题的方法‘太随机'”。现代建筑对传统地域建筑考虑甚少,比如传统地域建筑表现出的空间构成与构图的精致性在现代建筑中总是以“各种方式被彻底简化”或是根本就没想过。而这种精致性是以人对建筑的感知为基础,通过长期建筑实践的经验积累所得。通过对传统街巷周边环境状况、建筑物质量及其权属状况以及街巷本身属性(长度、宽度、界面等)的充分调研和分析,确定整治的对象,对周边自然环境(河流、山体)、严重影响街道形态完整性的建筑采取改善、拆除等措施。5)发展人们心中共同的“事情”。人类的行为模式对城市和建筑的形成、发展及形态有直接的影响,或者说,该形态就是人类心理行为的“物化”。民居建筑形式最直观地体现了行为和建筑的关系,因为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特征的行为往往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最明显的就是传统节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盂兰盆盛会”的由来与发展:“盂兰盆盛会”是佛教的传统仪式。中国梁代(502年~557年)开始仿行,后世除设斋供僧外,还加拜忏、放焰火等,相沿成习。明正统九年(1444年)起,适中镇陈、林、赖、谢四大姓联合举办,每 10年一届,每届甲、乙、丙三年的农历十月,以适中镇最大的寺庙“白云堂”为基地,从十月初一开始,举行为期半个月的庙会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适中镇的“盂兰盆盛会”曾一度中止。直到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才恢复。1994年,中共适中镇委员会、适中镇人民政府意识到举办“十月半”活动是弘扬历史民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政府应该加以引导和组织。于是,决定举办规模盛大的“龙岩市适中镇盂兰盆盛会暨文化艺术节”。2004年的“盂兰盆盛会”进一步升华,由新罗区人民政府主办,适中镇人民政府协办,冠名为“适中镇盂兰盆盛会暨新罗区农村文化艺术节”。迄今,适中镇“盂兰盆盛会”历时560多年,已举办五十六届,成为本地乃至周边地区重要的民俗传统活动(见图4)。

目前适中镇正在申请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从其规划方案中衍生出的发展理念,适中镇已有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虽然成效还不是很明显,但只要坚持,不因政绩的需要而屡改方向,便能走出文化的沙漠。

[1] 张鸿雁.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J].城市问题,2004(5):8-11.

[2] 张在元.空间的人性与地域性[J].世界建筑,2001(8):27-31.

猜你喜欢

镇区土楼意象
抚远意象等
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及对策
谈编导在镇区电视新闻工作中的作用
土楼夜景
镇区规划用水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
永定客家土楼
走近永定土楼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走进福建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