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及对策

2021-12-13柏品信

民族文汇 2021年5期
关键词:镇区行为习惯学生

柏品信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曲折漫長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需要反复积累经验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品质。但是对于易地搬迁学生来说,适应新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要比镇区学生有更多的问题要处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难度也会变大,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的对立,影响到班级的正常教学工作。笔者通过分析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总结出一系列对策,希望能对易地搬迁的学生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易地搬迁;镇区;学生;行为习惯

易地搬迁,是我国为了帮助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而采取将其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的一项政策。本意是希望可以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但是,在这样的政策下,易地搬迁的学生教育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对其与镇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

所谓行为习惯,其实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言行方面固有表现模式。它主要包括文明行为、独立生活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三个方面。

(一)学生文明行为上的差距

学生的道德观念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易地搬迁的学生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主要的文明行为差距,表现为由于见的世面少,因而通常比较胆怯,办事谨慎,情感丰富而深沉,并极易受感染。而对生活小节、个人卫生等往往不太注意,当然,这也是由于客观经济条件造成的。

(二)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距

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易地搬迁的学生表现要好于镇区学生。这是由于镇区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优越,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学生培养学习的习惯较多,忽视了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而易地搬迁的学生,由于家长常年在外,很多学生之前为了学习,需要自己独自做饭、走路到学校,甚至很多学生还要帮助家里干农活,为此,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表现非常优异。

(三)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距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往往是易地搬迁的学生需要融入新的校园环境中,最大的困难。由于之前的生活环境,易地搬迁的学生很敏感、自卑,而且他们很多时候不能一心一意地学习,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其很难跟上新学校的进度,这些都导致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很难和谐相处。而且受到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上的影响,男生相对较好,女生尤为孤僻,很难摆脱原生环境的影响。

二、易地搬迁学生融入新的班级策略

为了帮助易地搬迁的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家庭沟通,缩小学生行为上的差距

家庭是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模仿对象,因此,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在不影响家长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对家长进行培训,尤其是对易地搬迁学生的家长,在培训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教导,让家长能够充分理解并配合教师的工作,通过改变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培育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来改变学生,也能借此提高易地搬迁居民的思想意识。而教师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师也应当以身作则,在校园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被认同感,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校多方合作,培育学生新的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的明确指示,更需要班级班主任、科任教师的齐心协力,共同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学校方面需要通过利用广播站、绘制黑板报等活动来加强宣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方面则需要积极利用班级活动和授课时间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学指导,同时教育的方法也需要灵活多变,要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引导,特别是面对易地搬迁学生而言,他们家长的教育方法较为传统守旧且知识水平不高,往往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存在难以快速接受新的教育方法的问题。而教师在面对学生和家长时,需要有一定的耐心,需要循循渐进去让他们理解这些方法的益处,并做出改变。长期保持下去后的学校的校园风气也会有所改善,易地搬迁学生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运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除了制度的约束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重点之一。易地搬迁学生刚转入新学校时,学习基础较为薄弱,难免会跟不上镇区学生的学习速度,容易让学生产生沮丧和不自信,学校可以要求教师利用互联网,将课堂的重点、难易点以及教学内容做成简洁明了的网络课件,让学生更加便利地学习和了解,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古代故事比如《负荆请罪》《一诺千金》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古文和古代文人有更深的了解,并从中学习古人的优良品质。学校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比如公众号、直播、开发校园APP等方式宣传教育,宣传关于对良好行为习惯的介绍或对不良行为案例的批评,也可对一些能体现优良品质的新闻进行报道等。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市内组织的活动,例如,市文明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等活动,并通过班级选拔,全校投票等方式,来宣传他们的美好品德,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增强自信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也能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易地搬迁学生往往因为生活习俗的不适应,较为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对教育方法的接受度慢等差距,导致部分学生在早期因为各种不良行为而遭到排挤,且没有帮助其更正,使其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指导者,就需要教师敢担当,负责任,家长要多与教师交流学生情况,学校要支持和领导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为学生在成长道路上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佳云.易地扶贫搬迁中小学生教育问题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1.

[2]陶家庆.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融入新学校的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17):3.

猜你喜欢

镇区行为习惯学生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缅甸将打击若开武装
赶不走的学生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镇区规划用水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
学生写话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聪明的学生等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