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50例临床观察

2010-06-19颜学德

中外医疗 2010年20期
关键词:异烟肼利福平抗结核

颜学德

(湖北省洪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洪湖 433200)

肺结核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肺结核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肺结核主要是有结核杆菌引起的以慢性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传染病的第1位,因此结核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及其重要。我院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结核病患者98例,采用左氧氟沙星[1]加用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50例,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先将临床治疗观察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结核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26~78岁,平均56.1岁,采用口服利福平(RFP)、异烟肼(INH)、吡磷酰胺(PZA)治疗;治疗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25~80岁,平均58.6岁,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所有患者检查均有活动性病灶发生,无糖尿病、肺部感染及癫痫史,无肝肾功能损害。实验室检查:PPD阳性、痰结核杆菌阳性、X线检查有结核病灶。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利福平、异烟肼、吡磷酰胺三联治疗2个月,2个月后改为利福平、异烟肼治疗4个月,总疗程为6个月,利福平0.3g/d,顿服,异烟肼0.5g/d,顿服,吡磷酰胺0.5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左氧氟沙星0.2g静脉滴注,2个月后改为口服治疗。治疗期间应每月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和痰抗酸杆菌实验,X线检查和痰结核杆菌实验应2个月检查1次。

1.3 治疗效果判定

根据1998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指定的诊断标准[2],临床上发热、咳嗽、结核中毒症状消失,痰菌检查转阴、X线检查病灶完全吸收或纤维化、钙化,为显效;临床上发热、咳嗽、结核中毒症状减轻,痰菌检查转阴或基本正常,X线检查病灶明显减少,<1/2或2/3为有效;临床症状没有消失或加重,痰菌检查阳性,X线检查病灶没有减少或病灶增加后出现新的病变,为无效。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显效37例,显效率74.0%,有效11例,有效率22.0%,无效2例,无效率4.0%,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18例,显效率37.5%,有效24例,有效率50.0%,无效6例,无效率12.5%,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有13例(治疗组5例,对照组8例)患者出现头晕、恶心、上腹部饱胀不适等症状,5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出现轻度肝损害,对照组有1例出现白细胞下降。药物用量减少或随治疗缓慢进展后,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全部病例均完成全部治疗,没有发生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结核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主要以空气和呼吸道传播。因此,结核病的治疗和预防是防止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以利福平和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为主治疗结核病已在我国广泛应用,对结核病的治疗和预防取得很大效果。随着抗结核药物的长期应用,耐药性结核越来越多,而且对肝脏损害严重,对人体影响较大,抗结核药物可通过代谢产物的肝细胞毒性作用对肝细胞直接损害,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或使肝细胞发生脂肪病变。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药抗菌药,可抑制细菌DNA转换酶的活性,防止细菌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的灭亡,口服利用率高,组织吸收药物浓度高,不良反应小,而且左氧氟沙星可直接抑制分枝杆菌而起作用,在使用时可最大浓度的提高药物的高峰,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降低抗结核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肝功能损害。

[1]李二丽,王茂林,韩莉青,等.左氧氟沙星联合硫酸阿米卡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20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7(30):132~133.

[2]中国医学会结核分会.中国结核病分类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12):716~717.

猜你喜欢

异烟肼利福平抗结核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异烟肼糖浆剂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2013~2015年陕西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耐药性及rpoB基因突变的相关研究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注射用利福平治疗68例复治菌阳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疗效观察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gp10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联合异烟肼的体外抗结核菌活性
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在耐多药结核病中抑菌效能的观察
主要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利福平致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