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切口联合手法治疗拇外翻畸形42例临床研究

2010-06-07范春海隋启军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14期
关键词:拇趾跖趾跖骨

范春海,隋启军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商丘 476100)

第一跖骨内翻时,拇指斜向外侧,称拇外翻(halluxvalgus)[1],是足的一种常见病,始于青年,发病率为17%,女性多于男性。大拇趾根部(即第一跖骨)内移后,使得该处极为隆起,容易与鞋形成摩擦,久之,该处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红肿,滑囊形成,进而产生拇囊炎[2],引起疼痛,局部溃烂后可造成感染,给患者带来不便和痛苦,而且外形上也缺乏美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更好的治疗拇外翻畸形的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2月收治的42例拇外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09年2月收治的拇外翻畸形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2例,其中,男性 6 例,女性 16 例;年龄 16~49 岁,平均(30.1±4.5)岁;病程 2~19 年,平均(5.2±1.3)年。 对照组 20 例,其中,男性 4 例,女性 16 例;年龄 18~52 岁,平均(32.4±4.2)岁;病程 2.5~18.0 年,平均(4.9±1.6)年。所有患者表现为趾骨增大,拇趾囊肿,骨骼增生,穿鞋时前足疼痛,久行、久站疼痛明显,严重时影响走路姿势。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应用大切口手术,术中及术后均采用传统截骨内固定或石膏外固定。

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联合手法治疗:先在受术脚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处作一长1.2 cm左右的切口,轻柔分离皮肤及皮下软组织,避开较大的血管和神经,深达骨膜层时用特制钝性分离器分离隆起的骨表面,将多余骨赘充分暴露。然后在第一跖趾关节外侧表面斜上作一0.5 cm左右的切口,用特制分离器分离出拇内收肌并切断,截骨完毕,用手法将远端跖骨头由内向外推开约一骨皮质,并整复半脱位的跖趾关节。然后做复位活动实验,检查是否有其他粘连,如有粘连即行钝性分离。对趾骨针对不同具体情况进行打磨处理,使之活动度佳,满意后缩紧关节囊,固定、缝合。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3]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结果以及X线表现判定疗效。优:足拇外翻畸形纠正,外形正常、美观,穿鞋不受限,疼痛消失,行走后无疼痛,跖骨间角(IMA)≤8°,拇趾外翻角(HVA)≤18°,籽骨脱位为0~Ⅰ度。良:足拇外翻畸形基本纠正,外观轻度不正常,穿鞋不受限,轻度疼痛,行走路程较远(2 000 m以上)后疼痛加重,IMA 8°~11°,HVA>25°,籽骨脱位为Ⅲ度。

1.5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为95.5%,对照组为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1,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对照组为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7,P<0.05),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恢复时间为(4.2±1.1)周,对照组为(5.4±1.9)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3,P<0.05),观察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3 讨论

拇外翻畸形多为拇趾骨和第一跖骨之关节倾斜超过15°,常对称性发病,拇趾的跖趾关节轻度半脱位,内侧关节囊附着处因受牵拉,可有骨赘形成[4-6]。第1跖骨头的突出部分因长期受鞋的摩擦,局部皮肤增厚,并可在该处皮下产生滑囊,如红肿发炎,则成为拇滑囊炎。严重者拇指的跖趾关节可产生骨关节炎,引起疼痛。第2、3跖骨头跖面皮肤因负担加重,形成胼胝。第2趾近侧趾骨关节处背侧皮肤因与鞋摩擦可形成胼胝或鸡眼。由多种情况造成,如遗传、经常穿高跟鞋、尖头鞋,使拇趾过分外翻。另外,扁平足患者较容易形成拇外翻。其病理机制为楔骨间和跖骨间有坚强的韧带连系,但第1楔骨与第1跖骨比其他楔骨与跖骨的连系较弱[7-8]。若站立过久,行走过多,经常穿高跟鞋或尖头鞋,第1楔骨和跖骨承受压力超过25%,促使第1跖骨向内移位,引起足纵弓和横弓塌陷,拇趾因拇收肌和拇长伸肌牵拉向外移,第1、2跖骨间的夹角加大。第1跖骨头在足内侧形成骨赘,拇外翻逐渐加重,第2趾被拇趾挤向背侧,趾间关节屈曲,形成锤状趾。

治疗拇外翻的目的主要是解除痛苦,对于无痛性或疼痛不剧烈的畸形不主张矫正。手术方式分为骨性手术和软组织手术,以矫正骨骼畸形和畸形导致的软组织问题[9-10]。根据术前诊断及X线片显示确定拇外翻的类型,再制订合适的手术方案。具体分类如下,①单纯HVA:可用软组织手术矫正,调整软组织平衡,如Silver手术和McBride手术,或用远端截骨术。②DASA:此为单纯趾骨外翻,不累及跖趾关节,可用Akin手术矫正。③PASA:远端截骨术可矫正此类畸形,如Reverdin手术、Austin手术或Mitchell手术。④IMA:基本手术是跖骨基底截骨术,也可用Austin矫正。⑤混合型:软组织手术,联合远端或基底截骨术。⑥关节炎型:关节成形术,如Keller手术。马海波等[11]报道传统手术一般需要大切口,损伤大,术后多数需做内固定,或加石膏外固定,患者需要住院3~6周,术后不能下地,恢复慢,复发率较高,合并症较多。姜会庆等[12]的研究显示,微创术式对软组织的破坏较小,仅破坏跖趾关节囊的内侧,对关节囊的外侧、背侧和底侧基本无破坏,基本不损伤拇长伸肌、拇短伸肌、拇长屈肌和拇短屈肌,关节的稳定性良好,手术效果可靠,简单易行,可作为矫正拇外翻畸形的较好方法。笔者采用微创切口联合手法治疗,是截骨手术的改进和补充,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优良率(95.5%)明显高于对照组(65.0%),且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与之前的报道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微创切口联合手法治疗拇外翻畸形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634.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7-928.

[3]Aslam N, Lavis G, Porter D, et al. A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of thescarf osteotomy for the correction of hallux valgus [J]. Foot and Ankle Surgery,2004,3(10):35-39.

[4]张楷利,高永辉,崔波,等.微创技术治疗不同程度拇外翻的临床体会[J].中医正骨,2008,20(9):34.

[5]牒军,王坤正,胡翔,等.微创手术治疗拇外翻134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4,33(9):41.

[6]高永辉,张楷利,王坤,等.微创矫形治疗拇外翻50例[J].中国实用医刊,2008,35(1):39.

[7]夏均青,石耀武,赵军.传统小夹板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畸形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06,27(1):45.

[8]徐昕,云雄,郭瑛,等.小切口微创治疗拇趾外翻[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6):553.

[9]高战鳌,马顺前,贾晓龙,等.微创治疗拇趾外翻手术时机与疗效分析[J].临床骨科杂志,2005,11(6):410.

[10]张群,邵国红,刘铎.微创拇外翻矫形治疗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8,25(6):28.

[11]马海波,房经武,李心沁,等.微创切口加手法治疗拇外翻畸形30例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8):524-525.

[12]姜会庆,袁斯明,孙东燕,等.微创手术矫正足拇外翻畸形[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19(3):193-194.

猜你喜欢

拇趾跖趾跖骨
硅胶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治疗第2~5跖趾关节疾病的疗效分析
邻指翻转组织瓣及拇趾断层甲床移植修复手指甲床缺损
部分拇趾末节甲瓣移植再造拇指甲床缺损
足底外侧动脉第5跖骨穿支皮瓣解剖与临床应用
游离第2跖趾关节带趾蹼皮瓣修复掌指关节复合指蹼缺损
106例军人足拇趾甲沟炎患者诊治体会
跖骨缓慢延长植骨治疗严重跖骨短小畸形
跖趾关节运动功能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常见跖骨畸形的外科治疗
第一跖趾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