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文化自相矛盾的殖民地渊源

2010-04-11魏晓红李清源

关键词:矛盾性殖民地矛盾

魏晓红,李清源

(四川农业大学语言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美国文化自相矛盾的殖民地渊源

魏晓红,李清源

(四川农业大学语言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自相矛盾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涵盖了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究其根源,我们不得不追溯到殖民时期,因为深入研究殖民时期能帮助我们发现原汁原味而非稀释后的美国特色。英国殖民前夕的种种社会矛盾为美国文化的起源打上了自相矛盾的烙印,而殖民过程中形成的诸多矛盾则奠定了美国文化自相矛盾的基本内涵。

美国文化;自相矛盾;殖民地

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美国文化既是欧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不同于欧洲文化。特殊的历史环境铸就了美国文化的独特性:开放性、多元性、大众性、创新性和矛盾性。其中矛盾性特征既反映出美国人的典型性格趋向,也说明整个美国文化充满了悖论。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挖掘美国文化自相矛盾的内涵基础上,深入探讨殖民地时期在美国文化矛盾性特征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一、有关美国文化矛盾性的研究

关于美国文化的矛盾性,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埃里克·埃里克逊在谈到美国特性时曾说:“任何被人们视为真正美国特性的事物都可能具有与之相反的特性。……可以说一个民族的特征源自于某些生活方式,历史使这些方式对应着某些相反的可能性;这个对应点被提升为文明的独特风格,或者分裂成纯粹的矛盾。”[1]75关于这一点,爱德华·斯图尔特以美国个人主义典型的两极对立观作了进一步阐述:“在深切渴望自主与自我依靠的同时,也怀有同样深切的信念,即生命只有在群体的处境下以及在与其他生命共同分享之中才有意义;在笃信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权利与尊严的同时,却又努力替报酬不公的现象进行辩解;在强调生活需要实际的效果与‘现实主义’的同时,又坚持妥协是道义的毁灭这一看法。美国个人主义的内在张力构成了一个典型的似是而非的矛盾体。”[2]更有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文化的独特性就是源自其自相矛盾的特征。中国学者傅铿在研究中也发现,美国民族精神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和性格倾向,如追求个人自立和自尊的个人主义与崇拜时尚的从众主义并存,清教徒式的宗教精神与物质崇拜相结合,强迫性的平民化享乐主义与作为无意识心理习惯的工作伦理并处等[3]。何道宽教授认为,正是美国文化独特的个体本位与多元化特征导致了美国文化中无数的悖论、对立和冲突[4]。在不断加剧的全球化进程中,美国社会面临着更多的文化冲突与矛盾,其中最大的矛盾就是: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极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国化”,一方面在美国国内又面临着越来越多元化的少数族裔文化发展诉求和文化冲突[5]。美国文化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丰富起来的。透视美国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冲突和矛盾,深入研究造成这些矛盾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美国文化的本质特征。

二、美国文化自相矛盾的内涵

美国文化自相矛盾的品质和特定的历史环境相结合便产生了一个矛盾体——美国人,他们设法集清教主义与享乐主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热爱和平和喜好战争、孤立主义者和干涉主义者、墨守成规者和个人主义者、附和众议和倾向冲突于一身。虽然美国人总是有意识地、明确地、公开地、确切地去做决断,但是被当作美德的妥协态度很大程度上又导致大多数人不情愿或无法做出艰难的选择或者采取界限分明的态度,因此美国人生活中就有了许多的矛盾选择,如社会生活中的集体个人主义、政治生活中的保守自由主义、理智生活中的现实理想主义、精神生活中的情感理性主义和谋生生活中的敬神实利主义等。可以说,美国文化的矛盾特性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1.平等的双重含义。美国人都觉得自然赋予他们共同而平等的自由、财产和安全权利以及司法、政府、法律、宗教和自主权利。与此同时,他们又发现自然使他们在原始力量、能力和才干上很不平等。因此,美国人的平等概念包含着固有的两重性。对有些人来说,它意味着机会平等,因此暗示社会差别的存在。然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意味着条件平等,因此批判了社会差别。所以,美国人在公平的同时又不公平。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历史上始终存在一个自相矛盾的局面,即美国人一面大讲民主、平等,一面又粗暴地歧视有色人种。有些美国人认为,虽然“人人生而平等”,但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他们与其他种族之间不平等也是自然的。

2.道德双重性。美国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自鸣得意、沾沾自喜,但更严于律己、易受良心责备;道德的双重性把对个人物质繁荣的强烈关注、公共道德周期性更新的倾向和宗教热情联系在一起。由于不断与过去决裂而遵守短暂的规范和风尚,美国人似乎既是反传统主义者,又是传统的尊奉者。另一道德双重性同样令美国人感到尴尬:高尚的伦理标准和市场风气之间的冲突。美国人异常慷慨,但是永远害怕被人耍弄,所以他们经常不得不调和道德与私利。如果人们接受了出于同情的慷慨行为而没有表示感激,接下来就可能受到愤世嫉俗的人道主义批判。

3.权力制衡的尴尬。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以及中央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共同分享权力的联邦制防止了专制独裁,这无疑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在运转过程中的相互争吵、相互掣肘、议而不决和互相拆台同时也损害了政府的效率,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地方争权的政治格局使得联邦政府的许多法案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批准而无法生效,从而进一步损害国家意志的实现。

4.富足中的贫困。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导了美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其在经济政策上体现为完全的自由放任。美国的垄断企业、资本家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从而造成了美国社会严重的贫富不均。威尔·罗杰斯曾不无讽刺地说:“在我们国家十个人可以买下全世界,而一千万人却无法糊口。”[1]205到20世纪90年代,贫富不均现象更加严重。据美国学者统计,到1999年,13%的美国人生活在美国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其中包括约200万无家可归者。60%的美国人占有不到4%的国家财富,而占美国总人口不到1%的最富有的人却占有美国财富的89%[6]。现在,美国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中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5.宗教宗旨的矛盾性。美国历史上的宗教运动不断追求建立上帝之城,但最终却建立了世俗化的人类之城。赚钱或在世俗职业中获得成功被清教徒视作神圣的“天职”。尽管《宪法》规定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但是不信上帝的人却不可以担任任何民选的公职。

美国文化的矛盾性还体现在种族、教育、大众文化等诸多方面,可以说矛盾无处不在。但是,为什么矛盾性在美国风格中如此流行呢?理由很多,如自然与文明之间的不可调和、快速的自然与社会流动性、不稳定的多元社会形态等等,但最本质的根源在于殖民地时期的矛盾性。

试验粉煤灰混凝土的细骨料为细度模数为2.4的中细河沙,其表观密度为2 600 kg/m3;粗骨料为最大粒径20 mm的砾石,其表观密度为2 700 kg/m3;水泥为P.C 32.5复合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所用的拌合水以及养护水均采用杭州当地自来水,密度取为1 000 kg/m3;粉煤灰(FA)和水泥的化学组分如表1所示。

三、美国文化的矛盾性渊源

(一)英国殖民前夕的冲突与危机给美国文化的起源打上了矛盾的烙印

在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早期的欧洲,起作用的新理性力量本身充满了矛盾性,“文艺复兴不仅是异教徒的文学复兴,还是他们的神秘感——宗教复兴。宗教改革不仅是令人难忘的使徒世纪的重现,还是无益于教化的希伯来王世纪的重现。科学革命混杂着毕达哥拉斯哲学的神秘主义和宇宙哲学的荒诞想法”[1]92-93。这些矛盾导致了整个欧洲的全面危机,处于危机中的英格兰在新世界进行殖民的前夜饱受各种矛盾的煎熬。

1.宗教精神矛盾

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清教主义几乎占了统治地位,而英国国教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神学矛盾体。英国国教教义通过把上帝上升到人性之上而使他和自然人分离,但是通过自由辩解行为又能使他回到人类之中。对人类来说,神的完美皆可企及又存在着距离;上帝可以通过教堂圣餐施恩,从而使人类进天堂。相反,清教主义认为恩典和本性是神的计划中的两个舞台,每个舞台是独立的,但又涉及另一个舞台上不成比例的辩证矛盾,这种矛盾在宇宙和人们的灵魂中互相角力,难解难分。同时,清教主义内部也包含着深刻的矛盾:除了保持着真挚的愿望,还包含着削弱那种愿望的因素。正是这个未解决的矛盾对英国国教构成了真正威胁。R.H.Tony对此矛盾作了进一步阐释:“清教主义中有保守主义和传统主义的因素,还有革命的因素;有受铁的纪律控制的集体主义,还有藐视杂乱的人类法令的个人主义;有储藏全世界成果的审慎,还有可以使所有事物焕然一新的可爱冲动。”[1]98

2.政治思想矛盾

除了精神上的不确定性,詹姆斯一世时代政治思想的两重性对美国文化中的矛盾性具有同样的决定作用。一开始,英国宗教改革在教会组织这一问题上就留下了至关重要的两重性:控制教会的教权是由国王一人承担,还是由君临议会承担。到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早期,国王的权威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挑战:罗马天主教、清教徒和国会。保皇派不得不采取行动,宣称国王的权力是上天授予并且世代相传的。而加尔文主义者寻求一个可以区分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概念,直接向权威双重性理论迈进。同时,基督教诡辩家试图协调弥漫着政策、机会和权力考虑的政治心态与永久献身于上帝的精神。甚至有人向詹姆斯一世建议:如果他的人民变得没有理性,他必须通过“一些骗术或神圣的伪装”使他们执行他的命令。环境和人稍作改变,这个观念就变成约翰·温斯罗普统治马萨诸塞的中心思想和美国风格的一个要素:务实的理想主义。

3.社会价值及伦理矛盾

到17世纪中期,许多使英格兰人生活定形的东西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从伊丽莎白时代晚期年轻人与中年人的冲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父亲们倾向于审慎的保守主义和公共事务中默默无闻的责任,而儿子们则赞赏野心,形成了以自己为荣的时尚,并试着靠此生活。当英国人在美洲殖民时,儿子们的个人抱负、痛苦挫折和世俗气息给他们的时代打上了特殊的烙印,他们与父辈的冲突改变了伊丽莎白时代英格兰的矛盾。勇敢的创新和怀旧的传统主义、具有骑士风度的绅士同时又是十足的实利主义者等矛盾的存在使人们很容易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现肯定与反抗、理想主义与愤世嫉俗、雅致与粗俗。到了詹姆斯一世时代,随着乡绅阶层结构的快速变化,一种强烈的谋生压力作为社会等级的公开标志建立起来,并且由于绅士不会系统从事一门专业或职业而变得更加如此。这个时期的英格兰社会出现了两种相冲突的社会伦理观:资本主义新教徒的道德观和贵族道德观。一方面是自我修养、独立、节俭、努力工作、审慎、竞争、把贫穷和道德缺陷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是慷慨好客、清晰的社会阶层、社会稳定性、对肉体罪过的宽容、服务于国家、傲慢的自信、对经济下层团体屈尊俯就的态度以及赞同社会下层的贫穷是事物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这些价值及伦理观念的矛盾性随着清教徒移民北美而发展成为新世界的矛盾体。

此外,还有英格兰就业不充分与人口过剩之间的矛盾、王室与国会之间的矛盾、国家主义与机会主义之间的严酷冲突等等。于是,殖民似乎成为解决这些矛盾的一种方式,但实践证明海外殖民在解决某些矛盾的同时又加剧了另一些矛盾,并经常在旧的母体中制造出新的矛盾。

(二)殖民地时期的矛盾奠定了美国文化自相矛盾的基本内涵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过程是复杂的,总在演变,而且永远服从于变化。殖民地时期的新世界也因此矛盾重重。

1.环境、资源与报酬

从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末,英格兰经历了它过去1000年中最冷的时期。因此,移居新世界并非意味着进入较险恶的环境,而是较安逸的环境。早期的英格兰移民对新世界的环境普遍感到满意,因为它比旧世界更具可塑性,更为慷慨。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旷野”既意味着荒原又意味着殖民者的避难所,既是黑暗之地,又可以被证明是舒适之所。到18世纪早期,美国成了殖民地诗人眼中的感化院和浑然天成的植物园。然而那些曾囿于本国狭小农场的居民对土地的欲望永不满足,他们糟蹋土地,使其变得贫瘠,同时对劳作和节俭变得不耐烦,糟蹋自己的农场,卖掉它们再搬回印第安人的边境,购买新的土地。在那个时代,牧歌般的田园诗与耕地的巨大浪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随着殖民地的发展,富足中的贫困的自相矛盾开始萦绕在许多有思想的殖民者脑中。作为矫正富足中的贫困的方法,人们在殖民地社会中发现了势利的人道主义源头。例如在南卡罗莱纳的查尔斯顿,个人通过相互之间狂热地竞争做善事来建立他们崇高的威望。过分慷慨的慈善事业成了新富起来的乡绅的特征。人们拼命地试图聚敛财富,但同时又以同等不计后果的热情来挥霍它。这些矛盾的极端发展最终导致了美国现代社会资源浪费与环境意识的矛盾、福利主义与慈善事业的矛盾以及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

2.政府与政治

约翰·温斯罗普把他的神圣共和国建立在自愿主义和服从相互联结的基础之上,他关于地方官员的权威和人民的自由之间关系的陈述为美国政治思想中的平衡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认为地方官员应人民的召唤之后以法令的形式拥有上帝赐予的权威,但是人民必须为官员的技巧和能力冒险。人民拥有天然的和公民的或联邦的双重自由。前者允许个人去做他向往的一切,但是这种自由与权威不相容、不一致;而后者是权威的正当目的和对象,缺少它就无法生存,它以服从于权威的方式维持和行使。从一开始,罗德岛的公共事务就以这种双重命令为特征。在1647年普利茅斯召开的第一届立法院选举上,法规的序言中体现了明确的“约定”:“我们这些在此签名的人,约定以我们最大的财产和力量来维护权威和享受我们的契约赋予我们的自由。”[1]12240年后,威廉·佩恩在他的首个私有的《政府框架》(1682)的序言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并强调:没有服从的自由是混乱,没有自由的服从是奴役。然而,一大堆关于殖民地时期美国权威本质的模糊性,特别是私人权威和公共权威的模糊界线使自由与权威的问题变得异常复杂,法律中的有些部分“看起来无法共存,后者同样否定前者,在执行中发现有麻烦”[1]123。这似乎预示了未来美国政治思想中权力制衡原则的尴尬处境。此外,殖民地社会与殖民地议会和法院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17世纪末,英格兰综合法规与殖民地本土法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殖民地社会出现了政治与文化方面的反英热潮。到了18世纪,殖民地议会的成员在受到誓约(即必须支持王权和私人利益)束缚的同时也受到个人抱负以及无法永远调和的各种当地压力的驱使。随着公共生活最高层次的政治和社会领导权之间分歧和冲突的产生,象征意义上的政治从属最终导致了叛乱和抗议的爆发。除了殖民地议会,法院也揭示了早期美国政治生活的尴尬矛盾。法院的整套体系和司法的管理充满了矛盾情绪。司法地位与多元的职位联系在一起,而法院(经常被当作富人的工具)由于它们的费用而受到憎恨。它们与对某些宗教少数派的矛盾誓言联系在一起,开始被当作特权阶级手中的政治武器。因此殖民地法院通常成为社会抗议运动的焦点。

殖民地时期美国政治生活中自由与权威、社会与其政府工具之间的矛盾最终产生了一种政治风格,一种处理和看待公共事务的方式,在其中产生了几种流行的矛盾体:务实的理想主义、保守的自由主义、有秩序的暴力和温和的叛乱。

3.神学与教会

从殖民初期开始,北美殖民地的教会生活因为教会—政府关系以及变化的社会价值观与维护可行的传统和稳定的重大需要之间的冲突发生了分化。清教主义的内涵既产生了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又产生了对外在自由的需要;既产生了个人隐私的意识,又产生了公共责任的体系;既产生了自作主张的信心,又产生了命运反复无常的信念。贯穿新英格兰早期的清教主义的主要难题也许就是调和这些品质的矛盾趋势。一套被称为联邦意神学的契约网,即人与上帝之间的慈悲契约和看得见的圣徒之间的教堂契约,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难题部分合理化,但同时也创造了其他的难题,大量伪善者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真诚的伪善者”虽然有助于赞美和颂扬上帝,也因此成功地保持社会契约的完整,但却强烈地影响了牧师的是非感。就教会组织而言,它们在教会政府中的角色发生了不可预料的逆转。拥有英国国教教会的南方殖民地未能完成等级划分,长老会却通过一个所谓的“磋商性的宗教会议”在它特别受到歧视的公理会殖民地(新英格兰)扎下了根。换言之,长者们抛弃作为一种教会权威形式的高压政治,借助于地方行政官的权力实行一种劝导的警告和自愿捐助主义。到了18世纪40年代,大觉醒使殖民地社会分裂成两大阵营:虔诚和理智。虽然虔信主义作为美国性情的一部分获得了永恒,但是虔信主义内部的保守方面和唯信仰论方面,即在那些主要关注保持完美的道德秩序的人和主要关注获取完美的道德自由的人之间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因为它们对合乎礼教的基督教社会持相反的观点。保守的虔信派教徒主张一个基督教国家需要某些官方的承认和对教会的支持,而独立派教徒则认为为了国家去支持某种既定的宗教派别侵犯了个人良知和其他教会的自由。到18世纪中期,许多美国人的宗教信仰被恰当地描述为“超现实理性主义”,本质上不过是基督教护教的一种形式而已。由此可见,殖民地时代在神学、教会政治和美国的信仰风格领域留下了不少的矛盾。

4.双重社会

关于美国社会的起源因为系谱学家和敬祖者的矛盾意图而变得异常复杂。一方面,为了使美国是受压迫者的避难之地这一传说延续下去,他们的祖先必须是卑下而受到严重迫害的人。然而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崇高血统的愿望,他们的祖先又必须是贵族或者至少是乡绅。爱德华·沃德在17世纪末作出的判断更接近事实:“主教、司法官和私生子是主要把我们不幸的教友赶到外国殖民地去寻求他们命运的三大恐怖的迫害。”[1]137托马斯·杰弗逊把美国庄稼汉称作“自然的贵族”,清教徒则使既渴望孤立又渴望交际的边疆居民成为美国荒野美德的化身。殖民地人民对自身的认识也充满了矛盾。殖民地精英被称作“华而不实的贵族”,因为他们往往是从土地投机、放债、制造业和法律职业中取得成功的。新英格兰“尘世的上帝们”,怀着对城镇会议(为了它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与教区(伴随着教会的司法权)相冲突的效忠,却发现很难建立一个中产阶级贵族领导权的适当标准。贵格会的“商业贵族”拥有巨大财富和政治力量的情形突出了他们在殖民地社会地位的尴尬:他们接受社会阶级的自然、等级秩序的传统看法,但是拒绝它的社会惯例和社会遵从。另外,由于闲散、无为和不道德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新社会有许多东西要学,因此实用主义行为成为信条,“在娱乐的同时有所长进”的信念使人们乐于追求富有成效的休闲。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矛盾性不是美国文化独有的特性,但特殊的历史环境铸就了其自相矛盾的独特内涵。自美国历史之初,矛盾就像两个车轮推动着美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英格兰社会不可调和的种种矛盾加速了其海外殖民的步伐,也因此给美国文明的起源烙上了矛盾的印记。在整个殖民进程中,财富的不断积累伴随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贫富不均,权威与自由的矛盾、各种信仰之间的冲突以及社会的双重标准奠定了美国文化自相矛盾的基本内涵。可以说,矛盾成为美国社会前进的源动力。

[1]迈克尔·卡门.自相矛盾的民族:美国文化的起源[M].王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爱德华·斯图尔特,等.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M].卫景宜,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98.

[3]傅铿.美国民族精神中的矛盾性主题[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1990(8).

[4]何道宽.论美国文化的显著特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5]朱全红.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文化悖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6]Hishel,Jared Bernstein Lawrence&Schmitt,John.The State of Working American:1998k1999[M].ILR pres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262.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Culture

WEI Xiao-hong,et al
(College of Languages,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China)

Paradox,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culture,can be widely found in all aspects of American society.Such par- adox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 colonial times.The paradoxical features of politics,spirit,social values as well as ethical norms in English society on the eve of colonization stamped the origin of American culture with the brand of paradox,while va- rious paradoxical forms in the early colonial America established the basic paradoxical connotations of American culture.

American culture;Paradox;colony

G04

A

1000-2359(2010)01-201892-05

魏晓红(1971—),女,四川简阳人,四川农业大学语言学院副教授,应用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研究。李清源(1971—),男,四川汉源人,四川农业大学语言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责任编辑 张家鹿]

2009-05-23

猜你喜欢

矛盾性殖民地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大大方方的输家》:一部先锋性与矛盾性并存的小说
自尊在网络成瘾与矛盾性的家庭环境中的中介作用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