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2010-04-11张松道杨向明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文化

张松道,杨向明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1 引言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已不再是一个保存文献资料的藏书楼,而是一个融知识储存、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为一体的有机系统,是一个学术性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对图书馆来说,创新意味着对自身控制的各种资源不断地进行调整、设计、利用与发展。图书馆创新应该是多样化、多方位、多层次的,它应具有全过程、全员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如果说,图书馆服务以读者为本的思想是永恒的话,那么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则是持续不断的,“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要”应当成为图书馆用户服务的理念;这种服务的创新是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环境下,以及图书馆服务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需要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予以指导。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新学科的出现,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综合化、高效化的趋势,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读者需求的变化,图书馆在不断地创新与拓展其服务方式和内容,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新媒体服务功能、文献信息数字化功能、光盘数据库网络服务功能以及教育培训、学术研究、展览、会议、文化交流、音乐欣赏、影视观摩、文化娱乐、审美、综合服务等功能已得到蓬勃发展。对于图书馆来说,创新既包括业务、服务和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观念、管理、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2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理论研究推陈出新

作为体现国家最高研究水平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位列其中的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专题,从2005年以来涉及“服务创新”研究的立项约10余项。包括四川大学的《图书馆服务变革研究》、江苏大学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清华大学的 《基于读者需求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以及中山大学的《网络环境中图书馆需求结构的实证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的《社会科学个性化信息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的《基于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组织与集成研究》等。

全国近年出版有较高水平的服务创新专著近20部,包括吴建中的《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王世伟的《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论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9)、初景利的 《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6)、张晓林的《图书馆创新服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2)、陈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4)、束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3)等。而2009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创新蓝皮书《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0)》,全面反映了我国自2007年以来在文化创新领域取得的新进展。该报告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联合编纂,收录了国内著名高校、文化研究机构、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共知识分子群体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文化创新的研究成果。该书在学术视野上,涉及文化理论研究、行业发展、区域发展、典型案例等多个前沿领域。既有对全国文化创新理论层面的宏观分析,又有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文化创新的微观解读;既有对过去几年来我国文化创新实践的深刻洞察,又有前瞻性的理性预测和政策建议,是目前我国文化领域比较客观和权威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

从查询《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获知,2005~2010年,共发表服务创新专题论文上千篇,说明近五年全国范围包括图书馆界在内对服务创新研究处于一个高峰阶段。这其中包括廖宪方的《面向服务创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1)、罗贤春的《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定位》(《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朱丹的《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分析与研究》(《图书馆论坛》,2009.3)以及毕忠东的《知识服务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创新》(《情报资料工作》,2007.6)等力作。

近年来,国内外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高峰论坛较多。2008年12月,在北京举办了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研讨会”,其主题是 “在新的历史境遇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09年11月17日,在深圳举办了由60多位海内外图书馆界专家参加的 “公共图书馆国际高峰论坛”,“论坛”主题的时代高度和科技自觉提醒大家,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建设需要进行高新技术的革命,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在数字时代重构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怎样应用高新技术改善服务环境,拓展服务深度,提高服务水平,已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2010年第76届国际图联大会(IFLA)将在瑞典哥德堡召开,会议主题为“开放存取知识——促进可持续发展”,探讨分主题之一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而2010年7月即将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其主题为“提升能力与效益,促进学习与创造”,涉及的13个分主题中就有 “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用户需求与服务创新”,充分彰显了图书馆界对以技术支撑为基础的服务创新的关注,也体现了科技自觉引领文化创新。

2006年9月,《国家 “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并强调要“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文化创新作为国家战略首次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得到明确规定。200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9年1月8日,文化部颁布《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暂行)》,其中特别关注已实行三年的“文化部科技创新奖”,主要授予在文化行业各领域的文化实践中以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实施创新,并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项目完成人。其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21世纪新型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上海图书馆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信息系统建设暨向社区基层服务点延伸”、山东省图书馆的“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创新运行应用模式研究”、深圳图书馆的“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等,都是获奖的佼佼者。

3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探索独具匠心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意识观念逐渐形成。为营造文化创新氛围,完善文化创新体系,加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部于2009年开始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这是以国家力量推进的系统工程,以文化创新项目为对象,以文化创新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涵盖观念和理念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创新、文化创作形式创新、文化生产形式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管理创新、文化市场培育模式创新、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等诸多方面。2009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遴选了7个首批创新工程项目,包括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新兴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科技自觉研究,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自助图书馆的研制与实施,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优化建设项目,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项目以及区域文化联动项目。其中一些项目是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城市及社区民众服务的最好诠释。

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实践中,包括为国家“两会”或“世博会”这种高层次服务。如于2010年5月1日揭幕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继2008年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之后,我国承办的又一次特大型、高水平的国际盛会,它将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包括城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以及城市与乡村的互动等多个专题。位居“长三角”龙头的上海图书馆为迎接世博会召开,从多个角度参与其中,其中有两个标志性工作凸显其科技服务理念。其一是承担“上海世博会信息中心”,因特网访问地址是:http://www.worldexpoinfo.cn,该网站包括“世博信息”、“馆藏书目”、“专题论文”、“专题剪报”、“馆员推荐”、“网站集萃”、“网上展览”等栏目。其二是与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联合举办“文化共享世博行”大型活动,开辟专门网站(http://whgx.library.sh.cn/expo2010/)为网民服务,活动的服务宗旨是“了解世博,参与世博,奉献世博,共享世博,相约世博,文化共享”。2010年1月21日是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为配合此项活动进行,文化共享上海市分中心联合四川、广东、辽宁、湖北分中心举行“文化共享世博行”的宣传月活动。致力于把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博大深远的理念,融汇、贯穿到上海世博会的宣传和交流工作当中,从而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传承、交汇、创新与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实践中,又包括为城市与社区的服务 (City and Community Service)。作为公共图书馆,其城市与社区服务是其最主要的服务人群。2009年,文化部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共有2234个图书馆参加评估,与2004年第三次公共图书馆评估相比,此次参评馆增加了200个,上等级图书馆增加了344个,一级馆增加了136个。其中,江苏、广东、浙江的一级馆数量位列前茅。评估结果表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近年来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创新理念、服务创新模式与手段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与探索,涌现了深圳、东莞图书馆“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国图、上图手持电子书,国图、重庆、陕西馆电子报纸,上图、广东、浙江馆虚拟参考咨询VRS,上图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等典型范例。其中深圳图书馆在全国率先进入了自动化时代,先后研发采用了各种高科技技术,从实时多用户计算机光笔系统到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ILAS),再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从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引发了图书馆行业业务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其中自主研发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是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目前,首批40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分布在深圳市6个区,并顺利通过文化部的项目验收。截至2009年5月31日,自助图书馆系统共办理新读者证81715张,服务读者217679人次,处理文献566650册次,平均每台服务机每天处理文献123册次,完成预借送书16252册次。深圳图书馆计划在今后两三年内再投放约300台自助服务机,构筑起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自助图书馆为有机统一的全方位图书馆服务体系,让全深圳的图书文献进入大流通,以构成虚实相结合的“图书馆之城”。文化部专家指出: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改变了图书馆的生存状态。图书馆不仅具备了自动化、数字化,而且进一步体现出人性化。自助图书馆创新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实现了图书馆服务时间的延伸、地域的延伸和资源的流动,提升了图书馆的形象,促进了全民阅读,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之路。

而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是在全国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立项并全力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直接建在社区、面向普通群众的新型互联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集成包括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海图书馆讲座、社区电子阅览室信息、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宣教资源,以及社区档案服务中心、社区青年中心、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中心、市民(青少年)信息服务平台社区服务点、社区网络青年宫、社区校外数字课堂等全国众多社会团体资源。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结点。

除此之外,南京、天津馆的数据资源远程访问系统、深圳与上图“一证通”系统、苏州图书馆和浙江嘉兴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模式都各具特色,而虚拟现实服务、无线局域网服务、智能架位服务、自助文印服务、手机报服务、盲人数字图书馆服务……更是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系大花园中的艳丽奇葩。

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实践中,还包括为县与乡村服务(County and Rural Service)。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在“十一五”期间快速推进,截止到2009年年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14个县级支中心、1522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45.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覆盖全国44%的乡镇和75%的村;资源总量达到90TB(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专兼职工作人员达68万名;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累计服务超过6.9亿人次。

根据对全国部分省区调研数据显示,农民最需求的信息是实用技术、农业政策、务工及培训等。而全国大多数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为收看电视等。电视是目前中国农村使用最多的家用电器,操作简单,便于普及等优势是其它设备无法取代的。

2009年,辽宁省结合本省有线电视网,辅以卫星传输,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文化共享工程入户工作。其他各地也因地制宜,采取多种传输方式,保证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充分使用。浙江省通过在数字电视上开辟专用频道、河南省采用“电视机+机顶盒”为代表的IPTV接入等多种渠道,部分实现了入户,拓展了服务范围。河南省分中心2010年又将原有IPTV的机顶盒升级,使其具有卡拉OK功能、资源更新服务、片头插入功能、滚动字幕等新型服务能力,并开通了利用3G手机移动播放文化共享工程资源。

为进一步利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推广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成果,使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惠及更广泛的基层群众,2010年2月1日,文化部启动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一方面要将国家图书馆优质的数字资源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平台送到全国每一个县,使全国所有县级图书馆都具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县级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将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重要补充,并与国家数字图书馆一同在全国形成一个资源丰富、服务快捷、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网络,向全国提供跨库无缝集成服务,使数字图书馆成为在网络时代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该计划无偿提供给首批32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内容包括国家图书馆组织的 《百年守望》、《馆藏故事》、《文明与创造》等3个视频资源,以及《前尘旧影》和《年画撷英》等2个图片资源、5000种电子图书和2000种人文社科类电子期刊、“政府信息”和“中国事典”网络资源等数字资源。

4 结束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成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破解文化发展中的难题,提高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以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在2010年3月10日《中国文化报》撰文中说:“图书馆应当围绕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新的知识组织工具,对多种载体、多种类型、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再现其知识关联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从而增强知识提供与知识服务能力。”

美国著名的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在对未来世界图书馆远景展望时这样描绘:“信息消费者把图书馆看作是学习的场所、阅读的场所,免费获取信息的场所,提高素养的场所,支持研究的场所,提供免费的计算机(互联网)存取的场所。”我们说科技引领创新的时代就在眼前!

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了历史的快车道,全国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硬件建设逐步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图书馆应面对人们学习的要求,利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之年、谋局之年。对于我们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人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也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将继续以开放的态度、创新的思维,研究不同社会发展地区、不同地理环境的建设、服务、运行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探索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种区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长效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为有力而且有效的文化支撑和信息支撑。

[1] 王世伟.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论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 于平,傅才武.文化创新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 林金华.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 首个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成立 [N].中国文化报,2010-2-1.

[4] 国家图书馆 “两会”服务 [EB/OL][2010-4-26].http://www.nlc.gov.cn/lhfw/index.html.

[5] 文化共享世博行[EB/OL][2010-4-26].http://whgx.library.sh.cn/expo2010/.

[6] 周和平.图书馆是公民终身学习的大课堂[N].中国文化报,2010-3-10.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