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梦龙“三言”在俄国

2010-04-10李新庭

关键词:三言汉学家俄语

李新庭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冯梦龙“三言”在俄国

李新庭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他从1621年至1627年分别改编出版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俗称“三言”。从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第一次将其传播到西方以后就引起许多西方汉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为了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并满足教学需要,俄国汉学家也对“三言”故事进行了选译,所选取的多为在中国流行并符合俄国人审美趣味的故事。20世纪以前的“三言”俄语译本故事大多是转译自英语或法语,译者多为无名氏。从20世纪开始,俄国汉学家将“三言”故事从汉语直接翻译成俄语,译文的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从文献学和文学史的角度了解“三言”在俄苏的传播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冯梦龙;“三言”;俄语译本;考订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1](P13)。1621年冯梦龙出版了《全像古今小说》四十卷,后又由衍庆堂出版,更名为《喻世明言》。从1624年至1627年,又分别改编出版了《警世通言》与《醒世恒言》,俗称“三言”。1735年,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Du Halde)主编的《中华帝国全志》由巴黎勒梅尔西埃出版社出版,1736年由巴黎舒尔利尔拉埃出版社再版[2](P114)。书里收录了另一来华耶稣会士殷宏绪选择的4篇“三言”作品,分别是《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以及《怀私怨狠仆告主》中的两个故事。从此以后,各国汉学家纷纷开始了翻译“三言”、研究“三言”的过程。

中俄虽为邻邦,但两国之间到17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交往。俄国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也晚于其它西方国家,特别是迟于英国和法国,直到18世纪初俄国的汉学研究才开始着手酝酿[3](P1-2)。俄国驻中国的东正教传教士成为“三言”在俄国的最早传播者,在他们的影响下,俄国专业汉学家纷纷着手“三言”的俄译工作,为传播中国文学做出重要贡献。20世纪以前的俄语译本大多是转译自英语或法语,且译者多佚名。直到20世纪才逐渐改变,俄国汉学家才将汉语版“三言”原著直接翻译成俄语。译文绝大多数是节译,选材主要根据原作在中国受推崇和流行的程度,并结合俄国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往往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了解中国国情、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其次是教学需要,作为学习汉语、中国历史、中国文学艺术等课程的配套教材[3](P118)。译文经过认真推敲,质量较高,译者结合翻译写了一些前言、后记、评介文字和研究心得。然而时至今日,尚无关于“三言”俄语译文篇目的系统考订。

本文拟从文献学的角度考订“三言”在俄苏的传播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创造条件。

1763年,“三言”故事第一次以俄文的形式出现在俄国人面前。在此以后的250多年里,为了了解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许多俄国有识之士开始了翻译“三言”的历史进程。现按出版年代的先后顺序将“三言”的俄语译本考订如下:

1.1763 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出版了英国知名诗人、小说家以及散文作家哥尔德斯密司(Oliver Goldsmith)所著《世界公民》(The Citizen of the World)的俄语译本[4](P45)。这是一部讽刺幽默的作品,哥尔德斯密司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他一方面将中国社会制度以及伦理道德理性化,另一方面借用中国形象讽刺批评当时英国社会的风俗习惯与社会政治。但是,该俄语译本对《世界公民》推崇的中国社会制度与伦理道德没有兴趣,对讽刺英国社会习俗的目的也不大热心。译的不是哥尔德斯密司假中国哲学家之名,就英国社会问题所发表的看法,而是仅仅翻译并改写其中的中国话本小说——“三言”中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1735年法文版本的《中华帝国全志》的出版引起了西方各国的关注,他们纷纷把该作品转译成其它西方语言。《中华帝国全志》于1738年和1741年有了两个版本的英文译本。哥尔德斯密司取材于英文版的《中华帝国全志》,创作了《世界公民》。1763年,俄国汉学家再一次将《世界公民》转译成俄语。

2.1774 年—1777年由北京俄国传教会翻译并陆续出版了《中华帝国全志》俄语4卷本,《全志》中的4篇“三言”故事也相应地从法语转译成俄语[5](P424)。该俄语版本(由殷宏绪法文版本转译)更加忠实原文,文中的诗词歌赋均一一翻译,为故事的情节进行铺陈,推动情节的发展,承担着伦理道德的批判,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1785 年圣彼得堡出版了一本小说集《庄子与田氏》,共收入4篇“三言”小说。这些小说转译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的法文版本中的4篇小说[5](P424)。译者为北京俄国传教士。出版方只是单独结集出版了其中的小说而已。

4.1788 年圣彼得堡出版了俄语文学作品选集《译自各种外文书的阿拉伯、土耳其、中国、英国、法国的牧人、神话小说选》[5]。该书分上下两卷,收录了一篇话本小说《善有善报》(即《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节选自俄语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中的相应故事。

5.1810 年俄国《儿童之友》杂志第11期出版了《中国逸事》故事集,收录了《夸妙术丹客提金》的俄语译文[5]。这是第一篇直接从汉语原著翻译成俄文的“三言”小说,与转译自其它外文版本的“三言”小说不同,标志着俄国汉学家开始真正意识到“三言”的价值。

6.1827 年莫斯科《电报》杂志第20期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书中包含两篇“三言”小说,分别是《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和《怀私怨狠仆告主》[5]。俄译本转译自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Abel Remusat)翻译的法语版本。无名译者在译文前写了一篇引言,介绍说雷慕沙在巴黎出版该书的情况,指出该书在法国引起了新的摩登样式。

7.1839 年俄国《祖国之子》杂志第11期发表了《中国逸事》,书中收录了11篇中国小说,其中有一篇是“三言”小说《两县令竞义婚孤女》[5]。这又是一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也是俄国汉学家喜欢的主题。

8.1841 年圣彼得堡《灯塔》杂志第17和18期刊登了转译自英文杂志《国外季刊评论》(Foreign Quarterly Review)的一篇长篇书评[5]。详细介绍了英译文《今古奇观》第35卷《王娇鸾百年长恨》,几乎复述了整个小说情节,甚至引用了译文中的英文诗歌。通过该俄文译本,俄国读者可以完全了解该故事。

9.1847 年圣彼得堡《祖国纪事》杂志第23期发表了一俄译文小说《死后友人》[6](P40),这是《今古奇观》第12卷《羊角哀舍命全交》的俄译文,转译自1845年《亚洲杂志》(Journal Asiatique)出版的由塞缪尔·白之(Samul Birch)翻译的英译本。两种译本的标题也一样,英文是“Friends till Death”。

10.1909 年俄国《活的古代》杂志第19期发表了亚·伊·伊凡诺夫翻译的《今古奇观》第36卷《十三郎五岁朝天》[7](P73)。伊凡诺夫毕业于法国国立东方语言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任法国《北京报》编辑,《真理报》记者、北京大学教授、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精通汉语与中国文化,他认为可以通过中国文学,了解中国国情、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

11.1924 年苏联《东方》杂志第4期发表了瓦西里耶夫(王希礼)翻译的《今古奇观》第19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王希礼是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先后任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汉语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文学[7](P73)。他是俄国汉学集大成者,学识渊博,语言天才,精通汉、蒙、藏、朝鲜等语言,因为具备广泛的知识,高度的文字修养,兼通诗与文的翻译技巧。他将汉语原著中的诗词歌赋全都一一翻译出来。为了使俄国读者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王希礼大量使用注释,深入浅出地进行解释。总之,他的译文较好地实现了忠实与通顺的统一。

12.1929 年苏联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集》,附录中收有《今古奇观》的两篇作品[8](P39-40),内容不详。

13.1954 年苏联汉学家维里古斯和齐佩罗维奇合作编译的《今古奇观》于莫斯科出版[9](P196-197),共选译《今古奇观》中作品9篇,包括《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羊角哀舍命全交》、《吴保安弃家赎友》、《裴晋公义还原配》、《滕大尹鬼断家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和《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此译本的增订本于1977年在莫斯科出版,增加了《王娇鸾百年长恨》、《怀私怨狠仆告主》和《勘皮靴单证二郎神》3篇故事,书名改题《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国中世纪小说》。维里古斯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获得史学副博士。齐佩罗维奇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获得语文学副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教授和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图书馆馆员。他对《今古奇观》的翻译主要出于对中国文学的爱好和教学的需要,将译文作为学习汉语以及中国文学艺术课程的教材。

14.1957 年艺术出版社出版了苏联汉学家敏什科夫翻译的《十五贯》(中国中世纪话本小说集)[8](P39-40)。

15.1962 年国家出版社出版了苏联汉学家敏什科夫翻译的《卖油郎与花魁》(话本集)[8](P39-40)。

16.1962 年东方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苏联汉学家佐格拉芙翻译的《十五贯》[8](P39-40)。佐格拉芙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获得语文学博士学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研究员,职业汉学家,从事中国语言学与古典文学的研究。译文质量很高。

17.1962 年东方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苏联汉学家维里古斯和齐佩罗维奇合译的《今古奇观》(两卷本)[8](P39-40)。此译本共选择《今古奇观》中的作品12篇,包括《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并附有插图。

18.1966 年莫斯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沃斯克列先斯基(华克生)编译的《闲龙劣迹:十七世纪话本小说十六篇》[9](P196-197)。此书选译“三言二拍”中的作品,包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王娇鸾百年长恨》、《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卖油郎独占花魁》、《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钱秀才错占凤凰俦》、《神偷寄兴一支梅》、《怀私怨狠仆告主》、《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张道陵七试赵升》、《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羊角哀舍命全交》等等。该书名《闲龙劣迹》系据“二拍”中《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所题。书前有维克多勒·什科罗夫斯基所作《中国中世纪导论》,书后有译者所作注释及“译后记”。

19.1977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苏联汉学家维里古斯和齐佩罗维奇合译的《神祗的揭露》(又名《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国中世纪话本集)。

20.1982 年苏联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总编辑部出版了苏联汉学家沃斯克列先斯基(华克生)编译的《银还失主》和《道士之咒语两本话本选集》[9](P196-197)。这两本书共选泽“三言”作品10篇,其中包括《陈脚史巧勘金钗钿》、《张道陵七试赵升》、《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况太守断死孩儿》、《唐解元一笑姻缘》、《范鳅儿双镜重圆》、《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译文中婚诗词部分是由苏联研究明代的汉学家伊·斯米尔诺大翻译的。两书均有沃斯克列先斯基所作内容丰富的“前言”和“注释”。“前言”除介绍各篇话本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和情节冲突以外,还介绍了欧洲及其它国家研究翻译中国话本的情况,注释中含有不少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知识。

总之,冯梦龙的“三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也有巨大价值。通过“三言”俄语译本的篇目进行考订,从文献学和文学史的角度,了解“三言”在俄苏的传播过程,探索“三言”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贡献,为进一步研究创造了条件。

[1] 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

[2] Du H.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ortary,Together with the Kingdom of Korea [M].London:T Gardner,1738-1741.

[3] 李明滨.中国文学在俄苏[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0.

[4] Oliver G.The Works,ed.By J.Gibbs[M].London: George Bell,1886.

[5] Henri C.China in Western Literature,a Continuation of Cordier's Bibliotheca Sinaca[M].New York,Haven Conn:Far Eastern Publication,Yale University, 1958.

[6] 施建业.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3.

[7] 李福清.李福清论中国古典小说[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

[8] 李福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苏联[M].田大畏,译.台北:书目文献出版社.

[9] 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Feng Menglong's“San Yan”in Russia

LI Xin-ting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7,China)

Feng Menglong was the first editor,researcher and theorist of vernacular literature in China.From 1621 to 1627,he adapted and publishedStories to Enlighten Mend,Stories to Warn Men,and Stories to A w aken Men,of which are commonly known as“San Yan”.These works have aroused broad concern and research by Western sinologists since they were first transmitted to the West by French Jesuits in the 18thcentury.To know about China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teaching,Russian sinologists also began to translate“San Yan”stories,choosing those which were popular with the Chinese and also to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he Russian.Before the 20thcentury,the Russian editions of“San Yan”stories were translated from English or French mostly by anonymous translators. Since the 20thcentury,Russian sinologists have translated“San Yan”stories into Russia directly from Chinese and the qualities of these version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ibliography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study of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San Yan”in Russi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eng Menglong;“San Yan”;Russian versions;textual criticism

I 206

A

1672-9951(2010)04-0004-03

(责任编辑 刘小平)

2010-04-12

李新庭(1970-),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三言汉学家俄语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海外汉学家影廊
由《苏知县罗衫再合》情节重构看冯梦龙教化意识
人生自是有情痴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