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阮刻《论语注疏》用字研究

2010-04-10刘晓明

关键词:异体字注疏用字

李 晶,刘晓明

(1.河北医科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0;2.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阮刻《论语注疏》用字研究

李 晶1,刘晓明2

(1.河北医科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0;2.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论语》及其注疏久传于世,其中文字使用情况复杂,值得深入研究。以李学勤主编阮元刻本《论语注疏》为对象,就其注释用字进行考查,归纳分析其类别及形成原因,针对各种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在古今字的使用上取其当时的“今”字;假借字尽可能保持其借字不变;同源通用字取其更为通行的那个;异体字选择符合造字理据、更易为人接受的形体;近义词选择其中更为通俗流行的,力求浩繁典籍在久远的流传过程中能够维其原貌,服务世人。

《论语》;版本;注疏用字

李学勤主编的《论语注疏》整理本,是在阮元、孙诒让等诸多经典注疏版本的基础上博采众说、择善而成的。《论语》及其注疏久传于世,由于辗转翻刻,校勘疏略,谬误相沿,致使用字混乱,错讹频现。以李先生为主的众编者为此殚精竭虑,兢兢业业,数年如一日。其功泽被后世,善莫大焉。

对于《论语》原文及其注疏的用字,编者在对照各版本的基础上,于此整理本的页脚处做了细致说明。例如:“车,皇本作舆,闽本、北监本、毛本作居。”[1](P140)、“悌,皇本同,毛本作弟”[1](P7)、“亨,闽本同。毛本作享”[1](P62)等,此现象几乎遍布全书各个章节。就此,笔者在穷尽考查基础上,比较各本用字的不同,大致归纳出如下几种情况。文章试就这些情况及其成因加以分析描写,一并提出处理意见。

一、古今字造成的用字不同

例如,“说,皇本作悦”[1](P1)、“道,皇本、高丽本作导”[1](P15)、“知,皇本、高丽本作智”[1](P47)、“齐,毛本作剂”[1](P89)、“莫,皇本作暮”[1](P154)等。

关于古今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曾有精辟论断:“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2](P94)说的通俗些,同一个词语,古代用某个字,后来用另一个或几个字,词没有变,但是用以记录这个词的字改变,这就叫古今字。古今字是以时代为标准,来比较同一个词历时用字的不同,重在分析同一个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写形式。古今字之间是一种纵向的历时联系,出现于不同时代的典籍中。《论语》及其注疏版本繁多,在久远的翻刻传抄过程中,有的版本用字随时代而改变,使用了当时的“今”字,有的则忠实地维护其本原的面貌,因此,导致各版本用字的不同。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相对而言,更多地是为当时社会服务的,记录的是当时实际使用的语言。因此,理想的情形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记录当时的语言,至于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应保持其原貌不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不同时代为其原文及已有注疏再做新的注释则必须体现出时代的不同,做到与时俱进。利用不同时代当时通行的“今”字去记录,有利于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普及。

二、音同(音近)假借造成的用字不同

假借问题很复杂,当前较为通行的做法是将其分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两种情况。本无其字的假借,即造形阶段的假借,也就是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3](P314);本有其字的通假,即文字使用阶段的形体借用,也就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说的“经传子史不用本字,而好用假借字”。[2](P757)但是,事实上,一个字是本无其字,还是本有其字,常常是很难判断的。正如历代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用字之假借无穷,制字之假借有定,而制字之假借有时混入用字假借之中而不觉。有起初用此字假借而后为其另制正字;有终古用此字假借而不复制正字。不复制正字之假借,后人易明。如果起初用假借而后为其制正字,则迄今二字并行已久,无以辨其先后。事实上,从训诂学的角度看,不管是哪种假借,只要知道它是个假借字就行了,不必管它是本无其字还是本有其字。所以,在此对这两种情况一并提之。例如:“女,皇本、高丽本、毛本作汝”[1](P20)、“彫,闽本、北监本、毛本作雕”[1](P57)、“括,闽本、北监本、毛本作适”[1](P35)等。笔者认为,在处理类似假借现象时,应尽量保持假借字不变,因为这一对假借字之间的关系在当时是约定俗成、获得社会认可的,而对于那些违背汉字使用规律的偶然借用则应将其改为本字。

三、同源通用造成的用字不同

例如,“袗,皇本作缜,唐石经作紾”[1](P131)、“辟,皇本作避”[1](P64)、“志,皇本作识”[1](P95)等。

词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词因词义引申而派生,便孳乳出相应的新字,借此新的汉字形体承担分化出的新义,与发源字形成明确的意义分工。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由于长期的习惯,孳乳字与发源字混用的情况较为常见。同一发源字孳乳出的两个以上的新字,也可能在过渡阶段而相互混用。这正是本套整理本中众多同源通用现象造成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源通用字与同音(近音)借用字形式相似,都是以同音和近音为条件,不写本字而借用它字形体。不同的是,同音借用是异词共形,二者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依据语音线索借用现成的字形;同源通用是同源词共形,二者音同或音近,意义相关。这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现象:同音借用只是简单的“依傍同声而寄于此”,是单纯的文字现象,反映的是文字使用情况;同源通用则是词语分化推动文字孳乳的表现,不但是文字现象,而且反映语言的发展变化。

此外,应该指出,同源字与古今字不同:同一源词孳生出的字叫同源字,彼此之间音近义通,与形体要求无关;古今字则重在分析同一个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书写形式。事实上,从形体关系看,绝大多数同源字是形体相近或相同的。况且,同源字之间本身就体现了历时孳乳关系,许多同源字与古今字是共存一体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如前文所引“袗、紾”,单就历时形体传承关系而言,袗与紾为古今字;从音近义通角度而言,袗与紾为形体相近的同源字,二者并不矛盾。所以,我们不能说某某是同源字,不是古今字,或者说某某是古今字,不是同源字,二者并非完全对立。

四、异体字造成的用字不同

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例如:“镈,闽本、北监本作鎛”[1](P28)、“刑,汉石经作,今经典相承作‘刑’”[1](P50)等。

异体字不同于古今字和繁简字。古今字是历时传承关系,繁简字是人为简化汉字的结果,而异体字则是由于文字使用不规范造成的。造字不是一人一时之所为,思维方式各异,所选用的造字方法有别,加之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等诸多因素,致使文字符号的重复现象在所难免,而且为数不少。异体字在记录语言的时候,是一种不必要的重复。大量异体字的存在,对汉字规范化是一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汉字体系的严密性。因此,对于这类现象,应当参照同时代的其他典籍,选择一个更符合“六书”造字理据,更易为人所接受的形体,用以取代其他形体。

五、近(同)义词造成的用字不同

这种现象多见于历代注疏之中。例如:“同,皇本作俱”[1](P88)、“稀,北监本、毛本作罕[1](P111)、治,皇本作理”[1](P106)等。这些词用于训释文意时,以能明确地表情达意为目的。所以,就此而言,注疏中使用同义词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关键是衡量利弊,努力选取其中相对易于被人接受的那一个。

此外,由于汉字是一个动态体系,是一种意符音符文字,具有结构多样、异体繁多、容易讹变等特点,所以,还有因形体相近而造成的用字不同,因衍文、夺文而造成的不同,以及为了避讳而造成的不同。这些都属于个别现象,与上述五类不可相提并论,故不详述。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汉字进行的大规模简化工作,带来了众多繁简字互换方面的困难,这对古籍流传提出重大挑战。尽管众多文字学家、训诂学家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但仍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困难。此一问题,不可小视。

总之,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文学、史学、哲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无不奉之为圭臬。毋庸置疑,《论语》及其历代注疏在传承儒家思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堪比日月。此外,中国其他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这是前人留给后世的文化宝藏,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是历代学者的光辉使命。然而,由于汉字的复杂特质,这种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瑰宝在实际流传过程中一直步履维艰,前文所述文字使用方面的诸多复杂情况,即为最根本因素之一。笔者针对各种现象,提出了处理意见,希望可以引起一定的重视,进而在今后的古籍整理、文化传承过程中起到作用。

[1]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 李恕豪.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M].成都:巴蜀书社, 2003.

[5] 刘又辛.通假概说[M].成都:巴蜀书社,1988.

[6] 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7]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9]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Study on the Character Use inNotes and Explanations to the Analects of Conf uciusEdited by Ruan Yuan

LI Jing1,LIU Xiao-ming2
(1.School of Chinese,He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75000,China; 2.School of Chines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50090,China)

The A nalects of Conf ucius,its notes and explanations have existed for long time.The use of characters is complicated,therefore,it is worth studying.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 use in the N otes and Ex planation to the A nalects of Conf uciusedited by Ruan Yuan which was later arranged by Li Xueqin,to generalize and analyze the kinds and reasons of character use,and then offers some suggestions:in the use of ancient characters,the contemporary one is preferred;borrowed characters are supposed to be kept;among homologous characters,the most popular should be employed;the wanted forms of character variants should meet the motivation of character formation and be easier accepted than others; among the synonyms,the most popular ones need taking into use,so that the voluminous books can maintain their originals and serve the world.

The A nalects of Conf ucius;editions;use of characters in notes and explanations

I 026

A

1672-9951(2010)04-0035-03

(责任编辑 刘小平)

2010-05-10

李晶(197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医科大学文学院讲师,学士。

猜你喜欢

异体字注疏用字
容易混淆的词语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清代浦镗《周易注疏正字》“卢本”发覆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
《音同》中的异体字与讹体字
辽代避讳用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