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浅探

2010-04-07吴笑韬

关键词:敌对势力信教大学生

吴笑韬

(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新形势下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浅探

吴笑韬

(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分析了当前国外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高校进行宗教渗透的新形势,指出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需要处理的几种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的对策。

新形势;高校;宗教渗透

高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高校处于文化交流的最前沿,也是国外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颠覆的首选目标,容易成为我们防范敌对势力颠覆活动的薄弱环节。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推进,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外境外敌对势力加紧针对高校进行各种颠覆活动。其中,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已成为国外境外敌对势力推行政治图谋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的宗教渗透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状况,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要求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新形势下探讨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既是当前高校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统战工作中的应有之义。

一、当前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国外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呈现出更鲜明的渗透活动生活化、意图隐伪化、组织严密化、方式多样化、活动国际化和后果严重化,渗透意图的刚性和方式的柔性相结合的新特点,表现出更大的政治恶意性[1],使得高校应对宗教渗透活动难度更大,也更紧迫。

一是渗透活动生活化。当前敌对势力对高校的宗教渗透呈现出的一个趋势是通过对大学生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影响来达到其渗透目的。比如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在大学生中营造信教是一种时尚的氛围,使大学生在追求时尚的心态中接近宗教。对某种文化有兴趣的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流行时尚,比如佩戴十字架、揣带护身符、收发圣诞礼物等[2],这些“时尚”渗透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大学生对宗教的距离感慢慢变小,他们不一定对宗教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仰,但生活中这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却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以至于大学生群体里产生了不少的“望教者”,如果这些望教者再遇到更近距离接触宗教的机缘,就很有可能在他们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宗教震撼,由“望教”到“慕教”,最后皈依某种宗教,成为教徒,继而受控于敌对势力。

二是渗透意图隐伪化。敌对势力对高校宗教渗透,不会公开其真正的政治意图,而是往往把其渗透目的包裹在宣扬宗教“向善”的外衣之中,使渗透对象在其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原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敌对分子所宣扬的观点,从而接受他们的精神控制。

三是组织严密化。敌对势力的组织结构一般都在地下组织和运转,外在表现松散,但机构内部更加严密。有些敌对组织采取网上组织、网上运转的方式,组织成本低。但影响范围大,组织效率极高,具有更强的侵略性。

四是渗透方式多样化。当前敌对势力对高校宗教渗透活动方式五花八门,越来越多样化[3]。例如通过资助贫困生等慈善活动进行渗透;利用学术讲座宣传教义进行渗透;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通过组织外教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行渗透;通过免费派发印有宗教口号的衣服等宣传资料进行渗透等。近来出现的有些跨国公司针对大学生的宗教渗透方式尤其值得注意。当前有些跨国公司在向大学生提供兼职工作岗位的同时向大学生进行传教。基本做法是把宗教信仰渲染成该公司的一种管理文化,员工的组织生活和管理活动过程中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使在这些公司兼职的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宗教熏陶,继而受控于敌对势力。

五是渗透活动国际化。高校宗教渗透活动的扩大化有这几个层面:其一,敌对势力组织覆盖面更广,甚至国际化。对我国高校进行宗教渗透的敌对组织的成员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并组成一张庞大的渗透网络。其二,活动实施的国际化。有了国际化的组织作基础,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敌对势力对高校宗教渗透活动的实施很容易实现国际化。其三,影响的国际化。敌对势力往往把对我国高校的渗透活动依附在某些宗教团体在我国的宗教交流活动中,特别是借重大的宗教交流活动扩大他们的影响力,这样当我们对他们的渗透活动采取防范措施时就很容易演变成为国际事件。

六是渗透活动后果严重化。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会动摇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动摇大学生的思想根基,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稳定。而没有大学生思想的稳定,就没有高校校园的和谐和稳定,也无法保证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更为严重的是,精神上受敌对势力影响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境外国外敌对势力、团体的影响,在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出现后极容易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破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需要正确区分的几个关系

首先,需要正确区分合法合规、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宗教渗透活动的关系。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从法理上来说,我们无法控制大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选择。因此我们要对正常的宗教信仰选择跟受宗教渗透影响而盲从信教作出区别,这既是我们反宗教渗透工作的合理性依据之一,也是有效预防高校宗教渗透的前提。我们反宗教渗透,并非反宗教,更不是歧视宗教信仰者,而是反对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不法活动。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某些民族信奉某种宗教是其民族特征之一,对来自这些信教民族的大学生,在应对宗教渗透问题的时候应该跟其他大学生区别对待。事实上,依法尊重信教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与防范宗教渗透从统战工作的层面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的都是为了促成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和高校校园的和谐。

其次,需要正确区分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与爱国宗教人士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关系。我国宗教界有不少德高望重的宗教领袖,在高校也不乏对宗教学有很深造诣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发挥影响力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某种宗教体验,这种宗教体验对宗教领袖来说往往源于他们对所信宗教的虔诚;对宗教研究者来说,也许是来源于对所研究问题的深刻理解,这些宗教体验往往是他们思想成就的核心以及人格魅力的源泉。大学生在接受这些人士影响的时候很容易对宗教和宗教人士产生敬仰,这种敬仰往往成为大学生在面对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时盲从的心理因素。如果不能正确区分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宗教人士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关系,就很容易使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工作扩大化为对宗教人士甚至宗教学研究者的不信任,不利高校做好宗教人士和宗教研究者的统战工作。当然,其实区分这两者并不难,其标准在于他们是否真正把宗教作为目的。对真正的宗教领袖和宗教研究者来说,宗教信仰或宗教问题就是目的。而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不法活动,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种活动并不符合宗教的信仰要求,也必为真正的宗教领袖所不容和宗教问题研究者所不道。这种活动反映的是宗教的社会负功能,它本身是反宗教的。

再次,需要正确区分宗教渗透行为与组织邪教犯罪行为的关系。当我们讨论“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的时候,有个前提,就是渗透活动所假借的宗教是真正的宗教,它有其社会学上的价值和宗教学上的内涵,我们所反对的并非宗教本身。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说应对高校宗教渗透的工作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的工作。在对待高校校园里的邪教活动上,不具备以上前提,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清除邪教本身,这就不仅仅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了。

三、应对当前形势下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的对策

应对高校宗教渗透问题,是一项具有浓厚统战色彩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是一项大学生思想阵地的保卫和涤清工程,是一项大学生思想领域的维稳工程。在应对高校宗教渗透问题的对策上,既要旗帜鲜明,又要有针对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对宗教问题认识的教育工作。这一教育工作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宗教理论层面,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学概况、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等;二是政策层面,包括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活动管理政策、我国高校关于宗教的管理办法等。可以通过开设一些有关宗教的知识讲座,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宗教概论的公选课,使大学生有足够的正常渠道了解宗教知识。

第二,加强对宗教渗透活动的监管和防控力度。首先,高校要与公安局、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建立高校宗教渗透活动监控的信息交流平台,协同防范。其次,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净化大学生上网环境。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作为“网络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利用网络进行宗教渗透,成本低、传播范围广、速度快,而网络监管的难度相当大,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外境外敌对分子向高校大学生进行渗透的最主要的渠道。因此,加强互联网监管也成了堵塞高校宗教渗透的有效手段。

第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避免学生出现“无聊”、“空虚”的群体情绪。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大量的个案表明,他们信教往往跟个人的情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些情感经历中,大学生“无聊”、“空虚”的群体情绪尤应引起重视。这种群体情绪一旦长期笼罩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很有可能导致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虚无感,而这种虚无感极容易成为大学生信教的情感诱因,这些大学生也很容易成为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对象。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是增强大学生对宗教渗透的免疫力的有效方式。

第四,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防止宗教团体利用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救济”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宣称对教徒有救赎功能是所有的宗教的一个共同取向,这种救赎功能尽管都指向对人的终极关怀,但在现实操作中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来表现的,这也是宗教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取得认同的重要举措。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渗透时往往也会利用对贫困学生的施舍和帮扶来取得这些学生的认同,同时为渗透活动披上向善、为善、行善的外衣,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应对敌对分子的这些渗透行为,我们应该改善和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让广大贫困大学生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使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无机可乘,无人可拢,无计可施。

[1] 孙浩然.“宗教渗透”概念辨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7,(4).

[2] 卢远,林文旭.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探索,2009,(1).

[3] 冼德庆.当前宗教向高校渗透的方式、特点及其预防对策[J].兰州学刊,2007,(2).

Primary Exploration on th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pe with the Problem of religious In filtration

WU Xiao-tao
(Guang dong Medical College,Dong Guan523808,China)

This paper analyse the new situation of religion infiltration at th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schemed by external hostile forces currently,and points out some relations to be dealed with in the course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coping with religious infiltration at the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on that basis,the paper points out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in the new situation.

New circumstances;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Religious infiltration

D 613

A

1008—4444(2010)01—0105—03

2009-12-10

吴笑韬(1982—),男,广东化州人,广东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教师,哲学硕士。

(责任编辑:宋孝忠)

猜你喜欢

敌对势力信教大学生
在叙利亚遭美国抛弃,库尔德人从美敌对势力中找到新盟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大学生之歌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新疆解放前后英、美敌对势力的间谍活动
父母信教影响子女入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