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水经注》的两处错简调整

2010-04-07徐少华

关键词:水经注江油内乡县

徐少华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谈《水经注》的两处错简调整

徐少华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水经注》是中国传世典籍中最有代表性的地理著作之一,以其资料丰富、体系完备、条理清晰、考证翔实而著称,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的重要文献。然由于该著成书受到历史与资料的局限,本身即有诸多不尽完善甚至错误之处,加之在长期的传承和抄写过程中所出现的篇章遗失、段落颠倒、文字讹误以及经注混淆现象,至元、明时期,该书便无善本可寻。明代后期以来,先后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水经注》的校刊和整理。如清代前期的戴震、赵一清、全祖望等,在区分经注、辨别讹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到清末至民国初年,更有王先谦、杨守敬等的《合校水经注》与《水经注疏》面世①参阅[北魏]郦道元著,[清]王先谦校:《合校水经注》,中华书局,2009年;[北魏]郦道元著,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尤其是杨守敬和熊会贞合著的《水经注疏》,不仅汇集了学者校刊和整理《水经注》的主要成果,同时结合大量方志、地志以及近代地图资料等,对该书做了全面、系统的疏证,取得了一系列超越前人的成果。当代学者陈桥驿先生,毕生从事于郦学研究,先后对殿本《水经注》和《水经注疏》做了点校和整理②见郦道元著,陈桥驿点校:《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同时汇集数十年的研读心得,完成了《水经注校证》③[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可以说是自明代后期四百多年来有关《水经注》整理与研究之集大成,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然,由于时代、资料、方法以及作者个人能力诸方面的限制,加之整理、研究该书的难度巨大,以至目前所见的《水经注》各种版本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如关于篇章结构的复原、错简的考订与梳理等。本文结合《水经注》的两处错简调整,谈一点个人的认识,期盼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水经注》卷32《涪水篇》:

[经]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

[注]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迳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东南迳绵竹县北,臧宫溯涪至平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竹。涪水又东南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入于涪。涪水又东南迳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入蜀,迳江油、广汉者也。涪水又东南迳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迳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④见郦道元著,陈桥驿点校:《水经注》第623-624页。

王先谦的《合校水经注》、王国维的《水经注校》等,除在几处文字的校勘上与上述殿本的记载有一些区别外,整段文字的前后顺序则大致相同⑤参阅《合校水经注》第476-477页;[北魏]郦道元著,王国维校:《水经注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30-1031页。。关于这段文字,《水经注疏》却有不同的看法,熊会贞按曰:

朱“徼外”句下,接“东南流迳涪”云云,至“遂拔绵竹”,下接“涪水又东南流与建始水合”,至“迳江油广汉者也”。戴、赵同。准以地“东南流”三字下,当接“与建始水合”至“迳江油广汉者也”,又移“与建始水合”上“涪水又东南”五字于其下,乃接“迳涪县西”至“遂拔绵竹”方合,今订。⑥《水经注疏》第2718页。按,文下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

认为其中因错简而有文句颠倒现象,根据熊会贞的理解,《水经注疏》对这段“错简”做了相应调整,从而形成以下新的文本:

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流【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入于涪。涪水又东南迳江油戍北,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入蜀,迳江油、广汉者也。】【涪水又东南】迳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宫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东南迳绵竹县北,臧宫溯涪至平阳,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竹。涪水又东南,迳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流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迳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⑦《水经注疏》第2716-2718页。按,【】为引者所加,表示其内文字从后面移入。

按:古涪水即发源于四川北境之岷山,东南流经平武、江油两县和绵阳市,于合川汇入嘉陵江之今涪江⑧《嘉庆重修一统志》(简称《大清一统志》)卷383,四川统部“涪江”条;卷414,绵州直隶州山川“涪水”条,中华书局,1986年,第19137、20739页。;建始水,杨守敬认为“惟今白马河足以当之”①见《水经注疏》第2716页。又杨守敬于其下说:“白马河出平武县东北,西南流至县西北入涪。”按以今较详细的地图相对照,白马河发源于平武县西北,“东北”之说并不确实;其水入涪之前的一小段虽是“西南流”,但其上游主要部分则为东南流。,所言当是。白马河又称大溪河,发源于平武县西北与南坪县交界的摩天岭,东南流屈而西南流,在今平武县西北与涪江正源虎牙河相会,为涪江上游的主要源头之一②《大清一统志》卷399,龙安府山川“火溪河”条,第20063页;按“火溪河”当为“大溪河”之讹,见《读史方舆纪要》卷73,龙安府平武县“青川溪”附“大溪河”条,中华书局,2005年,第3400页。另参《四川省地图册》“平武县”幅,成都地图出版社,1995年,第56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四川省”幅,地图出版社,1984年,第93-94页。。刚氐道,为汉所置,西晋改为平武县,即今四川平武县所在③《大清一统志》卷399,龙安府建置沿革“平武县”条,古迹“古刚氐道”条,第20094、20066页。;江油戍,两汉时为刚氐道属地,三国时蜀汉置江油戍,后置江油县,在今江油县一带④《大清一统志》卷399,龙安府建置沿革“江油县”条,和古迹“江油故城”条,第20050、20069页。;古涪县,两汉属县,在今绵阳市以东的涪江东岸⑤《大清一统志》卷414,绵州直隶州古迹“涪县故城”条,第20744-20745页。。若此,则涪水于今平武县西北雪宝顶发源之后,必先与建始水(白马河)汇合,再经江油戍(即今江油县),然后流经涪县(即今绵阳市东)而东南去,明清以来各本《水经注》所叙涪水先经涪县,再与建始水合,然后流经江油戍,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当因错简所致,《水经注疏》根据这一带山川形势和城邑沿革,对这段注文加以调整复原,应该是可信的。当代著名郦学家陈桥驿先生曾评介”。⑥陈桥驿:《排印〈水经注疏〉的说明》,附《水经注疏》卷前,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页;另参陈桥驿:《水经注校证》第763页注34。从此类细心考订、返本探源的实例,可见杨守敬、熊会贞两人的学术贡献以及《水经注疏》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卷20《丹水篇》:

[经](丹水)又东南过商县南,又东南至于丹水县,入于均。

[注]……丹水自商县东南流注,历少习,出武关。……丹水又东南流入臼口,历其戍下,弘农卢氏县大蒿山,又东入析县,流结成潭,……其水又东迳其县故城北,盖《春秋》之白羽也,《左传》昭公十八年,楚使王子胜迁许于析是也。……析水又历其县东,王莽更名,县为君亭也。而南流入丹水县注丹水又东南迳一故城南,名曰三户城,……丹水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戌也,《春秋》之三户矣……丹水东南流至其县南,……丹水迳流两县之间,历於中之北,所谓商於者也。。⑦[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第397-399页。关于这段经与注文,王国维的《水经注校》以明代朱谋玮的《水经注笺》为底本,“析”皆作“淅”,“均”作“汮”,“北出芬山”作“北出予山”,“谓之析口”作“谓之淅水”,文字上存在一些差别⑧参阅[北魏]郦道元著,王国维校:《水经注校》第657-660页。。王先谦的《合校水经注》、陈桥驿先生的《水经注校证》则与上引殿本相一致⑨参阅《合校水经注》第317-318页;《水经注校证》第486-488页。。《水经注疏》除了“北出予山”依从《水经注笺》之外,其他皆与殿本相同⑩参阅《水经注疏》第1728-1734页。。

仔细推敲这段注文,有几处令人疑虑。

“丹水又东南流,入臼口,历其戌下,又东南”句下,紧接着“析水出析县西北……”,显得突兀,且语义难通,依《水经注》体例,“又东南”下应为迳某地或合某水,而今本其后却云析水出某地,上下文之间不相联贯,其间当有脱误。

《水经注》的体例是以主流为纲,支流为目,先叙主流,在有支流汇入时补叙支流源头及所经山川城邑,然后再叙主流,依纲挈目,主次分明。这段注文在叙述析水会丹水为析口后,理应讲析口以下丹水所经地理景况,但后面却又出现了“南合均水,谓之析口”之语,与前面“丹水会均,有析口之称”之文相重复,令人费解。

分析注文中有关析水、均水的描述,前言“析水出析县西北弘农卢氏县大蒿山,……注入丹水”,紧接着说“丹水会均有析口之称”,分明是说析水入丹,而称之为“丹水会均”,显然是以“均”、“析”相互代称,后文“南合均水谓之析口”亦是同例,说明析水、均水应是丹水上同一支流的不同名称,入丹处称为“析口”。

《水经注》卷29还另有《均水篇》:

今本《水经注》以《均水篇》分卷另述,均水似为丹水上另一支流。但从经文、注文对均水源头、流向及所经城邑的描述来看,则与《丹水篇》所述的析水实为同一水道。

《均水篇》云均水源于卢氏县熊耳山南,流经析县之北乡,《丹水篇》亦云析水出卢氏县大蒿山,也是源于熊耳山南,亦经析县之北乡,发源地略异,而所经之地相同,当是同一条河水出自上游不同的源头,此其一。

《隋书》卷30《地理志》淅阳郡“内乡”县下曰“有淅水”;《元和郡县图志》卷21,邓州内乡县“析水”条亦云:“北自卢氏县流入,与丹水合,古谓之析口。”《通典》亦言当时“内乡”县境“有丹水、淅水”②。按隋、唐内乡县沿自汉魏北朝之析县③《元和郡县图志》卷21,邓州“内乡县”条,中华书局,1983年,第535页。,诸志书都记载当时内乡境内有淅(析)水,而不言均水,亦可作为古均、淅是同一水道之旁证。

其实,宋人已有明确的认识,《太平寰宇记》卷142,邓州内乡县“析水”条云:《水经》之也,南入于沔④《太平寰宇记》卷142,邓州内乡县“析水”条,中华书局,2007年,第2758页。迄至清代,人们仍称此水或为“均水”,或为“淅(析)水”⑤参阅《大清一统志》卷211,南阳府山川“均水”条;(咸丰)《淅川厅志》卷1,山川“淅川”条。,这与汉水又称沔水、夏水的情形一致。以今图对照,该水即发源于今河南卢氏县熊耳山南,流经西峡,淅川县西,于马蹬西南汇入丹水之淅水,又名均水,古今名称一致。今本《水经注》将析水、均水分篇别述,当属后世重新分卷所致⑥今本《水经注》共四十卷,为早先佚失五卷后,“宋人重刊,分析以足原数也”,以至“是书自明以来,绝无善本。”见《四库全书总目》卷69,史部,地理类二“《水经注》”条,中华书局,1965年,第610页。。

清代学者没有认识到《丹水篇》因错简所带来的混淆,对丹水中游古代山川城邑的相对位置也未作认真分析,将析水、均水分别作为丹水上的两条不同支流,如《读史方舆纪要》以当时淅川县东之均水(今淅水)为古之均水,又说淅水“在县西南三十里,东北流入内乡县境合于丹水”⑦见《读史方舆纪要》卷51,南阳府邓州淅川县“均水”、“淅水”条,第2427页。。《大清一统志》于南阳府“山川”内亦以均水、淅水分列两条加以叙述,将《水经注》的记载参杂其间而含混不清⑧见《大清一统志》卷211,南阳府山川“均水”、“淅水”条,第10346页。;杨守敬的《水经注疏》和《水经注图》皆以今淅水为古均水,而将淅川县西境之淇河比附为古淅水⑨《水经注疏》第1726-1734和2470-2473页;另参《水经注图》南六-西三,《杨守敬集》第5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1页。,并批评《太平寰宇记》的析水即均水之言曰:“郦《注》之析水,在《丹水》篇,出析县西北,又迳县北,又迳县东入丹,与今水道毫无参差,安得以析水当均水?且均水出淅县东北,原委皆不经析县西,乐氏此说殊谬。”⑩见《水经注疏》第2471页。,从而将汉、魏及北朝析县、唐宋内乡县以及北魏修阳县等一系列古代城邑定到今淇河以西地带,把汉晋及北朝丹水县定在淅川老城(即明清淅川县治)一带,考之于相关文献记载和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其说实难凭信。

以今淇河当古析水、今淅水作古均水,势必带来多方面的矛盾。其一,若《丹水篇》所载古析水流域的山川城邑沿今淇河分布,则今之淅水(古均水)流域就成了一片空白,与《均水篇》均水经析县东的记载相违。其二,若据《均水篇》所述,将析县定在今淅水西岸,又会同时出现两个析县,显与情理不合。其三,在其它古文献中,从未见淇河有淅水之称,反之,均水却又多称析(淅)水,至今依然。若非一水之二名,则对众多文献,特别是《太平寰宇记》关于古均水即古析水的明确记载难以理解。

从古析水流域相关城邑的位置,也可以看出杨守敬等说的误解。据《大清一统志》卷211,南阳府古迹“析县故城”条及嘉靖《邓州志》卷8,舆地志古迹“内乡县”条记载,汉魏析县、唐宋内乡县一直在今淅水(古均水)岸边的西峡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期,我们曾几次前往丹淅一带实地考察,承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见告,在西峡县城附近,除莲花寺岗古城外,在县城北关外,还有一座古城址。经初步踏勘,北关外古城处于淅水东岸的一级台地上,与莲花寺岗古城呈东西分布,上下相望,相距不足1公里,而北关外古城较岗上古城要大,部分城垣还依稀可辨。在城址范围内,除有部分先秦两汉遗物外,散布有大量六朝至唐宋时建筑遗物,如砖、瓦以及陶瓷残片。据有关人员介绍,历年来在城址内外曾出土多批先秦、两汉乃至唐宋时期的文物,同时还发现有大量古钱币,其中尤以唐宋货币居多。

结合历史文献记载,位于淅水东岸,西峡县城东北的莲花寺岗古城为汉晋析县故址,而北关外古城则是北朝析县及唐宋内乡县所在①参阅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市县文物图“西峡县文物图”幅,文物单位简介,西峡县“析县故城”条,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第226、546页。。这与《水经注》云析水(均水)流经析县,尤其是《丹水篇》载北魏时已存在“析县”和“析县故城”,而析县故城即汉晋析县、楚析邑的记载基本吻合。

北魏修阳县,据《读史方舆纪要》和《大清一统志》记载,在明清内乡县西北境②参阅《读史方舆纪要》卷51,河南南阳府内乡县“修阳城”条;《大清一统志》卷211,河南南阳府古迹“修阳故城”条。,《丹水篇》称之为“析县之北乡”,结合考古调查和文化遗存来看,当在今西峡县桑坪乡西北不远处③在西峡县桑坪乡西北原有一处古城残迹,前些年还出土了一批古代遗物,结合文献记载分析,当是北魏修阳县所在。另参《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文物单位简介,西峡县“修阳县故城”条,第546页。,位于淅水上游南岸,与《丹水篇》析水“经修阳县故城北”的记载相符。

分析可见,杨守敬等清代学者依今本《水经注》的分卷,将古析(淅)水与均水分为二水,以今淇河作古析水、今淅水当古均水,不但与《水经注》本身关于这一带山川城邑的记述相矛盾,也与其它文献记载和考古遗存不符,应予纠正。

按本文所考,再结合这一带的山川形势和城邑分布,将《丹水篇》的错简作适当调整,其原貌当大致如下:

丹水自商县东南流注,历少习,出武关。……丹水又东南流,入臼口,历其戍下。又东南【迳一故城南,名曰三户城。……丹水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丹水东南流,至其县南。黄水北出芬山黄谷,南迳丹水县,南注丹水。……丹水又南迳南乡县故城东北,……丹水又东迳南乡县北,……丹水迳流两县之间,历於中之北,所谓商於者也。……又南合均水,谓之析口。】④方括号内这段注文今本顺序误后,当因错简所致,根据上下文意和丹水中游地区的山川形势,特作调整以复原貌。析水出析县西北弘农卢氏县大蒿山,南流迳修阳县故城北,县即析之北乡也。又东入析县,流结成潭,……其水又东迳其县故城北,盖春秋之白羽也。……析水又历其县(东)[西],王莽更名县为君亭也。而南流入丹水县,注入丹水,故丹水会均有析口之称。

文句调整后,虽还有一些小的间隙,如“南合均水,谓之析口”与“析水出析县西北”之间,似缺“均水亦称析水”之类过渡语,但总的脉络较今本《丹水篇》要通顺得多,有关丹淅一带古代山川城邑的一系列矛盾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

猜你喜欢

水经注江油内乡县
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钢有限公司
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
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
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有限公司
让“扶贫月季”开出“致富花”——河南省内乡县人大常委会助推月季产业侧记
河南南阳内乡县拟投资80亿元建石材基地
〈水经注〉与魏晋南北朝地理文学文献研究》简介
内乡县
内乡县
郦道元所见早期园林——《水经注》园林史料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