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中国改革的前景

2010-04-07林志友

关键词:体制市场经济人类

林志友,沙 莎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中国改革的前景

林志友,沙 莎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精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选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启动中国传统文化,把中西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市场经济的弊端,完成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超越。届时,中国将以自己的发展模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种贡献,只有在漫长的历史中才能称出其真正的意义和重量。

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中华文化

中国改革对市场体制的选择大大改变了社会生产力面貌,使政治权力掌握了前所未有的调控生产关系的物质手段。中国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只能与市场体制的历史演进趋势相一致。中国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往往表现为对既有市场模式的模仿,并不能真正展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貌。现在,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问题,不仅是改革进程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也针对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显现的弊端,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开辟的一条新的道路。

一、市场经济的利与弊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给人们的印象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而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并且,由于市场经济一向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趋于成熟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往往表现为在对西方市场模式的追寻或仿照,似乎在向资本主义方向移动。因此,从现象上看,中国市场经济迄今为止所呈现的趋势是传统社会主义成分日益减少,资本主义特征日益扩大。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初创时期之所以无法真正展示自身与资本主义市场体制的区别,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尚未最终完成。初始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需要弃旧图新,表现出急于吸收市场经济现有模式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果的基本态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要完成从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必须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实现,这是无法避免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在成长的途中,当然也就不能全面显示自身的个性特征。

市场体制之所以为当今人类所普遍采用,取决于它所体现的效率。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市场体制的诱人之处在于它是人们所知道的用较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体制。正是依靠这一体制,许多民族迅速走出物质匮乏状态,进入了现代的繁荣。

问题在于,人类是否永远需要这样一种体制?或者更准确些说,市场体制是否永远停留在资本主义所达到的这种发展状态?

市场体制的奥秘是它运用利益分配方式鼓励强者的出现。它通过按能力分配生产条件的方式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呈现出不断流动的形态,并且始终使强者拥有主要资源的支配权。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一方面,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可以支配的财富越来越多。正是因为如此,市场体制在张扬强者利益的同时,也使人类整体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

然而应该看到,市场体制对强者的认定是以能力为考量标准的,它是一个无限的尺度,任何具体的强者标准都只能占据其发展过程的一个片断。但与此同时,每一个个体却必须经历自然生命从成长到衰老的阶段,谁也不可能永远居于强者的位置。就此而言,市场方式不仅是鼓动人类内部竞争的方式,而且是人类任何个体都必须承受失败的方式。

人类需要市场方式已经是一种事实,然而,这种事实出现的必然性是与人类面临某种意义的生存危机状态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生命物种,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维护自身生命所需要的物质消费品问题。这种与自然界的关系状态导致人类生存的压力。

人类要及时走出这种状态,市场体制无疑是最合理的选择。但是,当人们已经有望远离生存危机状态的时候,还需要如此去做吗?

可以在这种设问的基础上思考当下市场体制的弊端:它异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利益的竞争不能不让所有的人彼此处在要么现实要么潜在的对抗之中,当所有的人都设法尽可能多地利用资源去获得自身利益的时候,自然界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这种侵犯是指一部分人对自然界的先期利用妨碍了另一部分人同样性质的后续利用,其结果对人类的长期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在竞争中,所有的人都受同样的游戏规则的支配,都是身不由己的,个人往往在其中失去了自我。

虽然利用市场体制发展得最好的民族已经找到了一些办法遏制上述弊端,但他们往往在此之前已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后发展的市场体制,应该也需要减少其中的若干代价。

从宏观上看,市场体制不过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工具,是人类改善自身生命存在状态的方式。按照这一视角,以往的关于市场体制的判断通常是发现直接的价值,而没有更多考虑间接的价值;通常是肯定现实的利益,而没有更多考虑长远的利益;通常是承认局部的成本,而没有考虑全局的成本。这虽然能够推动人类的进步,但并不能体现人类生命存在的根本价值。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显而易见,在不偏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前提下,既能把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控制到最低程度,又能将其有效功能充分发挥,这就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庆幸的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破解了这一难题,其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重大的战略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1](P13)。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其实质就是继续坚持和发展市场经济不动摇。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这是30多年来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把发展的落脚点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依靠人民的原则,发展方向必须是让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从而达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求社会系统中各基本结构之间、各基本结构内部以及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处于相互适应、相互融洽、相互促进的状态;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作为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的统筹兼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善于把握发展全局,处理发展关系,兼顾各方利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发展协调;要用辩证的、发展的和实践的观点把握发展,保持各方面的协调运转,促进良性发展;要妥善处理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精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选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

正因为如此,当解读科学发展观内涵并肯定“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时候,已不同于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2](P377)也不同于江泽民的发展是“第一要务。”[3](P538)这里的“发展”内容仍然被看作是“第一”重要的,但却不是惟一重要的,是诸多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联系上述的思路,如果说“发展”本身仍然需要坚持市场经济来体现的话,那么当下的发展需要侧重的一系列内容,就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市场经济的某种改变。

三、中国改革的未来前景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启动中国传统文化,把中西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是中国改革的未来走向。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市场经济的弊端,才能完成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超越,才能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人类进入理想状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吸收了人类先进文化成果,构成了该理论的核心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在当代运行从逻辑上必须坚持这种精神,其实践目标需要体现人类文明进展的最新成果。正如胡锦涛所言:“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4](P428)在没有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前期,人们可以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和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并按照这一标准,从理论上承接社会主义原创理论,从实际上考察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走势。但中国改革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特别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呈现的发展趋势,当初所依据的这两个逻辑条件均遭到质疑。

中国改革选择市场体制表明:这一经济体制适应了人类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客观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吞噬资本主义,甚至也没有使之难以为继。当今发达国家没有出现向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转变的迹象,它们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已远离了暴力革命的威胁。借助于现代市场经济这一载体,它们已拥有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虽面临各种矛盾,却呈现出在现有制度模式下长期发展的态势。换句话说,在人们可以预见的范围内,发达国家不会走向原创意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便我们可以寄希望于更遥远一些的未来,但很难依据社会主义原创理论说明这一转变的必然发生。

与此相关的难题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选择了资本主义赖以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将如何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走向原创意义的社会主义?哪怕仅仅是从多种经济成分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变成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这差不多是重复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变成原创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困难。因为这样一来双方都面临着如何把市场体制变成计划体制的任务。

矛盾的焦点在于:如果说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行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基础上的市场体制,原创意义的社会主义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体制的话,那么,要使后者成为前者的历史归宿,就必须找到发生这种转变的逻辑依据,即需要从经济合理性方面去论证这种转变的必然发生。但是,学术界在这方面并没有拿出有说服力的成果。

人们一度想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来化解因固守制度标准所造成的困境。然而,中共“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提出了允许私营企业家入党的策略。这种调整不能被解读为中国共产党放弃了消灭剥削的目标,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还需要重新认识剥削现象。当剥削这一关键问题尚待决疑时,又怎么界定什么是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沿着既定路线前行的实践空间仍然很广阔,但其理论空间却已经感受到明显的压力。马克思主义是以探索人类一般发展规律为内容的,它的国别化成果只有与人类发展规律实现对接,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才能使自身的改革实践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也才能对其他民族的发展进程施加积极影响。

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主义思想资源和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重新审视。其中,社会主义对社会平等的追求以及中华文化对社会关系的重视,完全有可能形成一种合力:前者确定方向,后者寻找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化市场体制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含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环节。如果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主要由市场机制来体现的话,那么,和谐社会目标应主要由政府调控来体现。虽然从根本上说,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是,相对的区别还是存在的。社会主义政治权力可以依靠自身整合两种文化所形成的新理念施展作为。从逻辑上看,和谐社会的实现本质上应该发掘更大的生产潜力,应该调动更多的资源,体现为新的生产力发展手段。否则,很难脱离运用道德举措缓和社会矛盾的窠臼。这意味着,和谐社会将通过增加道德成本的方式达到节省管理成本进而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目的。

现在的问题是,必须首先认识到这个方向的合理性,必须把和谐社会目标从策略层次提升到战略层次,必须从社会主义文化资源、西方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上去解决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文化所指引的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西方文化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模式——市场体制、中华文化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原则——和谐社会理念有机整合在一起,营造了新型的人类文化。届时,中国将以自己的发展模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种贡献,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出其真正的意义和重量。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预言的那样:“我相信,假如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能够自由地吸收其优点,而扬弃其缺点的话,他们一定能从他们自己的传统中获得一线生机的成长,一定能产生一种糅合中西文明之长的辉煌之业绩。”[5](P161~162)到那时,中国的发展所呈现的趋势将是资本主义的特征日益减少,社会主义的成分日益扩大,不是市场经济在发展,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念,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将逐步形成。

如果说,中国发展模式在未来人类文明进程中将形成创新价值,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深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即随着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市场经济成果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目标整合的成功,中华传统文化将借此实现一次凤凰烈火中再生,中华民族将因此获得伟大复兴。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转引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Abstract: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the theory essence that summarized by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which is also the realistic choice to develop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to perfec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facing the historical task: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only by star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organically integrating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and exploring a way that different from western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an the drawbacks of the market economy be eliminated and this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 surpassed.By that time,with Chinese development pattern,China would make due contribution to human development.Only long history can weigh out the true meaning and weight of this contribution.

Key words: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Market economy;Chinese culture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spect of Chinese Reform

LIN Zhi-you,SHA Sha

(He 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D641

A

1008—4444(2010)01—0028—04

2009-12-28

林志友(1970—),男,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宋孝忠)

猜你喜欢

体制市场经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