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喻在新闻语篇的语义表征及语用功能

2010-04-05朱东华

当代外语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指代语篇关联

朱东华

(广东肇庆学院,肇庆,526061)

1. 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转喻同隐喻一样,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有力的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转喻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语言学家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转喻在一定程度上比隐喻更具本源性(Koch 1999:139)。基于此点认识,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转喻研究,以期进一步识解转喻机制。

目前,国内的转喻研究基本是从理论介绍、专题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这些研究涉及了转喻的类型、认知理据、生成机制、构词特点、语用功能等层面,但是却少有关于转喻在具体语篇中的应用研究。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视角来探讨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语义表征及其语用功能。

2. 认知理论和关联理论视域中的转喻阐释

2.1 认知理论中的转喻阐释

根据认知科学体验观,转喻是人类思维和推理的内在反应,根植于文化世界的体验之上,且随着生活经验和文化适应而调整。如Radden和Kovecses(1999:39)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即源域为另一个概念实体即目的域提供心理通道,而这两个域处于相同的认知域中”。这个观点实际上反映了转喻的两个本质:(1)转喻是人类个体认知反应的基本要素,根植于人类生活经验中;(2)转喻是个人心理同构映射的一种方式,它涉及到来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关系。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倾向于利用某个易理解或感知的方面来指代事物的整体,于是转喻成了人类概念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人类经验而产生认知倾向,并通过一个人或事物突显的特征得到人类的认识和联系,从而使转喻机制具有生成的可能。Croft和Alan(2004)对转喻的解释也提到这一点,他们认为转喻是对认知域矩阵(domain matrix)中某个认知域的突显(salience)。他们从体现在同一认知框架,即矩阵域的百科知识出发来考察转喻的邻近性,认为转喻的运作实际上是次域与主域之间相互邻近而产生的相互突显。根据转喻突显事物的功能,人们在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信息处理者会自动地或本能地选择一个认知参照点,也就是突显事物(或事件)的某一侧面(或某一片断)来达到对整个事物(或事件)的表达和识解。

此外,许多研究将转喻理解为目标域的认知激活介质(Langacker 1993;Radden和Kovecses 1999)。激活(activation)概念由此被引入解释转喻生成机制,通过转喻一个概念实体可以更好地激活另一个概念实体,或者说当事物的某一侧面被突显后,它就激活了听话人的意象图式,从而达到识解转喻的可能。因此,在同一框架内,A转喻B,A必须比B显著,A能附带激活,用显著的东西来转喻不显著的东西是一般规律,用部分来代替整体就成为语言和世界同构运行中的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沈家煊1999:7)。如:

(1) a. Paris is a beautiful city. (place for envionrment)

b. Paris closed the Boulevard St. Michel. (place for institution)

c. Paris elected the Green candidate as mayor. (place for inhabitant)

(Croft和Alan 2004: 48)

在(1)a中Paris的地理属性被突显出来,根据语境或高度可及百科知识激活了受话人相关意象图式,因此例(1)a中Paris被理解为指代城市的地理环境;同样,在(1)b中Paris的政治属性被突显,因此指代政府;例(1)c中的Paris的内容属性被突显,因此指代巴黎居民。由于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出于交际需要,语用者用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认知域的操作过程,两个认知域通过语用功能相互联系,目标域由源域激活。识解是一种想象力,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上述例子说明,转喻词汇具有多层面性的暗含意义,不同语境制约着不同含义,听话者需要根据语境来激活相关的意象图式来识解转喻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及语用功能。

2.2 关联理论视域中的转喻阐释

关联理论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指出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江晓红、何自然2006:16)。而交际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配合默契,因为存在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即关联性,它由语境效果(context effect)和认知努力(cognitive effort)两个因素决定。关联原则认为,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Sperber & Wilson 1995:270)。所谓“最佳”要同时满足以下两点:1)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值得听话人付出一定努力进行处理;2)明示刺激和说话人的能力和偏爱一致,因而它具有最佳关联性,即明示刺激是说话人所能够或愿意提供的最大关联的刺激。这种交际原则解释了相关的指代不相关的转喻模型(relevant over irrelevant)。转喻遵循关联理论的语境效果可以对情境关联做出较大的指认,如经典例子“ham sandwich”指代顾客,正是通过关联原则驱动的转喻。因为对餐厅服务员而言,相比陌生的顾客与他最大的关联当然是他所提供服务的食物,食物也因此成为他识别顾客的最佳关联点,这就体现了关联情境与转喻识解的正比关系。同时,转喻的运用还体现了关联理论的认知努力,因为人类认知处理自动地致力于扩大关联,通过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可能的认知效果,亦即“经济省力”效果,而转喻的实质就在于此。

3. 新闻语篇中转喻的语义表征

英语语言学家Lee(2001)认为,真正的语言创新与句法无关,而与认知紧密相关。从人类语言起源假说和人类思维发展进程来看,转喻代表了人类思维初级的、也是人类更基本的认知方式,转喻是先于隐喻阶段的语言起源,是新词创造的一种方式(蔡晖、徐凤云2009:132-139)。王寅(2007:273)用认知语义学观解释了转喻的构词理据,认为转喻机制将人对事体的认识内化为一种心智现象,从而形成概念和意义,然后才有可能用一个相应的词来命名事体的过程。这也就说明了转喻机制有助于解释人类语言产生及创新的形成过程。

新闻是现代人类获取周围信息的重要渠道,其语言具有大众性、节俭性、趣味性、时新性和客观性等特点。新闻语篇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其主旨首先是让读者了解真实事件。为了能有效传达层出不穷的新信息,新闻记者往往运用一些读者较熟悉的认知域来突显新的认知域,激发读者对新信息的关注、认知和理解。于是,在词汇使用上,转喻机制可以起到借助人们熟知的部分来替代另一熟知或不熟知的部分,进而帮助新闻报导者完成新闻语篇的作用。因此可以推论,转喻机制在新闻语篇中可以赋予旧词新意,甚至有创造新词的作用,这就体现了新闻语篇中转喻语义表征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将分析转喻在新闻语篇中是如何发挥赋予旧词新意和创造新词的作用的。

3.1 旧词新意

新闻受众的广泛及背景差异要求新闻语篇应该容易被理解。如上文所述,转喻具有用易理解的或易感知的方面指代整个概念的特点,它有激活听话者的相关意象图式并使其获得最佳关联的作用,因此在新闻语篇中,用一些人们熟悉的词汇、名字(包括人名、地名、建筑物名或书名)和概念来替代新词义和新概念的转喻就成为新闻报道者常用的写作技巧。例如,北京指代中国政府,华盛顿或白宫指代美国政府,唐宁街10号指代英国首相府,“鸽子”指代和平,“白领、蓝领、金领和粉领”分别指代工人、办公室职员、管理职员和在家工作的时尚女人等。此外,新闻语篇也常用旧概念指代新义,用代表某一种类型人的名字符号指代与其相似的人的转喻。请见例子(黑体为转喻词):

(2) Critics accuse David Cameron of making “empty gestures” over Co-ops.

(TheTimes. Nov. 12, 2009)

(3) If the Democrats win, it will have all the elements of a Forrest Gump victory. In other words, things swirling around them over which they were barely aware.

(TheWashingtonTimes, Oct. 19, 2006)(引自庄丽莹2008:42-48)

例(2)中,英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被指责其重建社会次序和经济复苏的计划只不过是“空招式”(empty gesture)。在此,受语境制约的“空招式”被赋予新意,指只有计划没有实际行动的无效行为。可见,“empty gesture”原来的字面意义被新的意义即“空招式”所取代了。例(3)中,熟悉美国文化或看过影片《阿甘正传》的人知道,“Forrest Gump”是个思维缓慢,甚至是个智商不高的人,他没有宏伟的理想,却因执着和运气取得非凡的成功。该例中说话者有意忽略“Forrest Gump”的积极属性,仅突显其“运气”的认知侧面,认为如果民主党派能胜获也只不过是“阿甘”似的凭借运气的胜利罢了。熟悉的人名被转喻为一种概念,延展它原来所附的涵义。此外,出版物或产品名字也可指代某种概念。

(4) They hope to establish a violent political Utopia across the Middle East, which they call a “caliphate”, where all would be ruled according to their hateful ideology.

(TheWashingtonTimes, Sep. 6, 2006)

《乌托邦》是一本描写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理想国的书,例子中表达了伊拉克意图在中东建立一个违反政治规则,用仇恨来统治的“乌托邦”政府。显然,新闻报道依据认知的邻近性原则借用了书名转喻来指责和讽刺伊拉克政府妄想建立的是违背“乌托邦”真实意义的政府。

3.2 新词创造

转喻的邻近性原则也是构成转喻新词的一种有效手段。新闻记者常常借用类似概念替换旧词的一部分来构成新的词语。比如“Watergate”本指美国的水门丑闻事件,后依据地点代事件转喻类型,词根“-gate”就成为描述整个复杂丑闻事件的代名词,进而结合不同的丑闻主角创造出新词“Billygate,Donnygate,Camillagate”等。

(5) In short, the Blairite years of plenty are to be followed by a much more austere regime.

(Reuters, Dec. 8, 2006)

英国前首相Tony Blair对美国采取“亲美政策”已名闻政界,因此Blair本人被冠以了这种亲美主义的典型个人特性。新闻报道者同样依据邻近原则借用名字“Blair”,按照类型代特性转喻规则创造出新词“Blairite”,并用其指代与布莱尔政府工作风格类似的其它政府及相似政策。由此可知,新闻语篇作为一种承载信息的媒介的同时,依赖转喻的邻近性、突显性和经济性,不断涌现出众多的新词新语,为人类语言宝库提供丰富的、时代化的语言资源。这也体现了新闻语篇中转喻的语义表征作用。

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1993)认为,转喻在语言中有替代关系,它在人类认知方面如同隐喻一样具有从表征反映出真正意图的作用。这种创造性的转喻思维模式扩展了原有的词语的语义范畴,形成了词汇的新义项。

4. 新闻语篇中转喻的语用功能

在人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中,事物的整体与其部分之间可以构成转喻关系,这种转喻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建立话语与语用之间的联系。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手段,转喻的语用功能同样是无穷尽的。结合转喻推理的基本关系,言者可有效表达语用充实后的隐性含义。

结合上述认知理论和关联原则对转喻的分析,我们在此对转喻的语用功能作一探究。由于本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我们将不考虑其他语境因素,仅考察新闻语篇中转喻的语用功能的表达形式。根据考察,我们认为转喻具有以下四种较突出的语用功能。

4.1 经济省力

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可以通过经济省力原则来实现。经济省力原则的语用功能旨在节省话语表达量,即用简洁的语言最大化表达出说话者的信息交际意图,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暗含语意提供表达的最佳途径,进而减少受话者的信息加工负担。一般来说,大脑在处理外部信息时,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细节,人们具有先天的以经济省力原则为基础的选择能力,这种能力在感知、加工、储存和激活信息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交际时人总是希望用最少的词、花最小能量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同时又要以听话人可接受的方式来传递。说话人常常选择突显的、易感知和最有价值的适宜方式进行交际。从语用角度看,转喻体现了语言交际信息最大化和经济省力最大化原则。请见下例:

(6) Remember the Stasi, but don’t forget the fridges.

(TheEconomist, Nov. 5, 2009)

例(6)摘自一篇纪念柏林墙倒塌20年的新闻报道,柏林墙的阻隔不仅反映两国不同的意识形态,还意味着两国间的贫富差距等。“the Stasi”指代德文的“Staatssicherheit”,指东德的安全局,它被公认为是采用高效监控方式运作的一个情报机构。而“the fridges”冰箱指代各种家用电器,这两个部分指代全部的转喻模型,既简洁又幽默地描述了20年前物资缺乏的东德人民不顾情报局的监视到经济发达的西德购买家用电器的历史背景,达到了经济省力和交际信息最大化效果。

除了经济省力原则外,从关联理论的另一层面来考虑,为了加强语境效果,新闻报道者还需要用转喻实现最佳关联,从而提高读者的识解度。

(7) Unlik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opposition during a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often takes the form of a well-timed smirk or a frown.

(Associated Press, Sep. 2, 2006)

例(8)中由因果关系转喻的“smirk or a frown”替代了反对意见的语言表达。在该新闻语篇中,转喻不仅节省字词,而且还能生动再现反对者的面部表情。

4.2 政治效果

政治新闻是政治传播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就新近发生的政治事实向公众报道和作出评价的活动,它是政治人物或参与者等的行为造就的一种信息形式,“政治性”是其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因此,新闻工作者同时也传达着某种政治意识形态。根据表达者的显性或隐性意识形态,通过不同类型的转喻选择来突显所需的一面,从而激活听话人的相关图式,以期获得一定的语用效果。

(8) The White house today threatened Saddam Hussein with military action over the UN inspector’s affair.

(Reuters, Jul. 23, 2006)

(9) “I’m pro-life. I believe in a traditional marriage and the Second Amendment ‘marriage’.” And, yes, Mr. Ellsworth is the Democrat in this race, challenging Republican Rep. John Hostettler.

(Times, Feb. 20,2005)

显然,The White house和Saddam Hussein分别属于地点和控制转喻,为什么该新闻报道者有区别地用地点指代布什总统和他的幕僚,而直接用人名指代伊拉克政府?Fairclough(1995)曾用存在与缺席理论研究媒介中政治考量问题,认为新闻语篇中所选择的词语(相关的人、事、物等)引起的联想会给新闻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提供重要线索和信号。显然,由于该新闻工作者对美国政府抱以积极态度,因此关于攻打伊拉克问题上主战者的名字只字未提(缺席),以免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新闻却突显统治者Saddam Hussein的名字,用它来指代实行独裁统治的国家,目的是为了强调攻打伊拉克只是针对Saddam Hussein一个人而非无辜百姓的行为(尽管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具体的人名的使用具有充分的主观意图性。例(9)中记者用投射句转达了美国民主党人支持传统婚姻的政治主张。美国宪法中的第二修改案(Second Amendment),由于提出禁止同性婚姻的规定而成为该修改案的突显面。原说话者之所以提到修改法案,一方面是因为转喻能够突显该条例修改后的内容,说话者希望依靠读者共知的背景知识,通过简洁的转喻寻求与读者共同识解的心理通道。另一方面,说话者通过转喻隐含地表达其政治主张,并为此提供有据可循的证据。

4.3 人际功能

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它必然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喻的语用功能比字面表达有更强的效果,甚至可以映射出说话者的态度,于是转喻便产生了人际元功能。人际元功能是对事物的可能性和出现频率加以个人判断和估测,或是反映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胡壮麟、朱永生2008:12)。新闻语篇借助转喻表达情感、态度和判断等评论,以此影响读者的态度和行为,达到成功交际的效果。

(10) In the affairs of man, wounded pride and xenophobia often trump economic reason.

(TheEconomist, Nov. 5 2009)

(11) “In the past, criminals and others who were the subject of lookouts needed only a new name to slip across our borders,” said Homeland Security Assistant Secretary Michael J. Garcia.

(TheWashingtonTimes, Dec. 20, 2005)

例(10)中,“wounded pride and xenophobia”属于通过人的特性指代人的转喻,说话者用“受伤的骄傲和仇外心理”来指称这些人群,或多或少反映了对这些人的消极态度。说话者认为,正是由于人们怀着那样的心态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例(11)中的“the subject of lookouts”遵循了转喻的因果关系原则,它指代一个如此危险的、以至成为众矢之的人物。该转喻表达了说话者对“the subject”的批评态度。

4.4 修辞效果

与其他修辞手段一样,转喻也可以被用来表达幽默、劝说、讽刺等修辞效果,这通常是源于对认知行为和交际原则违反的结果。例如:

(12) However, neither the People’s party nor the Social Democrats want to be seen as provoking a return to the ballot box.

(FinancialTimes, Oc. 24, 2006)

根据Radden and Kovecses(1999)的解释,他们提出的起始或结尾替代中间的转喻原则(initial or final over middle),认为事件的起始和结尾比中间部分更重要。因此,此例中“return to the ballot box”作为事件发生的开端,替代整个选举过程。与之相反,也有结尾替代事件中间过程的转喻,请见下例:

(13) “The Democrats want to bring the troops home, want to put their tails between their leg. What message does that send to terrorists all over the world?”

(FinancialTimes, Oct. 24, 2006)

该例中说话者用假设的派出部队后的不好结果“put their tails between their leg”替代战争事件的发生过程。上述两例中,报道者故意违反交际的经济省力原则,转喻的表达就是为了将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表现出来。

5. 结语

新闻报道者为了向读者传播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不同侧面,会选择显性或隐性表达方式。相比之下,后者的选用多于前者,并常常通过转喻方式表示。本文通过转喻在新闻语篇中的语义表征分析,得以管窥转喻机制在人类认知结构中的本源性,它是人类词语创造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通过对新闻语篇中转喻语用功能的分析可知,报道者借助转喻的运用,获得经济省力、政治效果、人际功能和修辞效果等语言功能。从认知语言角度也佐证了转喻是依靠邻近原则、突显原则和经济原则进行运作的观点。它是同一认知域中两个次域的映射,是把已经熟知的人的情感、行为特征等范畴概念投射到具体或抽象事物的范畴概念中去。

转喻是人们在对事件域中的各行为要素或事体要素的认识基础上形成并储存于大脑中的知识块,它们相互关联,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王寅2007:250)。于是人类思维中便会产生转喻现象,并将之用于语言的创造和交际。本文的研究表明,报道者的转喻思维方式揭示出其如何通过话语来指称所指事物或事件的整体内涵。在很多情况下,转喻不仅成为新闻语篇中概念系统的基本部分,而且对构建语篇的连贯性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转喻提供给语篇一种图式意象,并通过转喻关系来联结形式与概念,从而为语篇构建完好的连贯性。

Croft, D & Cruse, A. 2004.Cognitive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irclough. 1995.MediaDiscourse[M]. London & New York: Edward Arnold.

Koch, P. 1999. Frame and Contiguity: On the Cognitive Bases of Metonymy and Certain Types of Word Formation [A]. In K-U. Panther & G. Radden (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39-167.

Langacker, R. W. 1993.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 [J].CognitiveLinguistics(4): 1-38.

Lee, David. 2001.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dden, G & Kovecses, Z. 1999.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A]. In K-U. Panther & G. Radden (eds).MetonymyinLanguageandThought[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7-59.

Sperber, D & Wilson D. 1995. 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蔡晖、徐凤云.2009.转喻思维本源性的初步论证[J].国外社会科学(1):132-139.

胡壮麟、朱永生.2008.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江晓红、何自然.2006.语用推理:逻辑的经验转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15-18.

沈家煊.1999.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3-15.

王寅.2007.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庄丽莹.2007.英语政治新闻报道中的转喻[MA].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指代语篇关联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奥卡姆和柏力对简单指代划分的比较*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智趣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