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换位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尝试

2010-04-04王丹凤

当代医学 2010年34期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体温师生

王丹凤

1 师生换位教学的意义

所谓师生换位教学法,是指就课程的一部分内容,由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自学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学成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师生换位教学让学生在教师规定好的预习大纲的指导下备课,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翻阅书籍,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和学习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换位教学过程中,学生“老师”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综合运用所学护理知识,给自己同学们讲课,从而极大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实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为学生时,笔者有幸当了几次“老师”,成功的体会使我对教帅这一职业充满了向往。当教师后,每每想起学生时代当“老师”的体验都会激动不已,在角色转换中的受益使我成了换位教学法的践行者。

2 教学对象与过程

2.1 教学对象

授课对象选择我校2007级普通中专护理专业2班的学生,共49人,为中考统招生,均为女性。

2.2 教学过程

以“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节为例, 将教学过程阐述如下。本文主要是从备课、教学过程及课后考试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2.3 备课

教师提前一周将教学设想告诉学生,征求她们的意见。全班学生均同意后,当即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并将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每组学生分别选择[1]“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发热的分级及过程”、“发热病人的护理诊断和护理要点”和“体温过低的评估及护理”等四个内容中的一个进行教学,每组讲课时间把握在15分钟左右。要求各组学生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科书,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集思广益,最后归纳整理并编写本组教案。要求各组所编写的教案在授课前二天交给教师过目,以便教师给予指导,进行修改和补充,并组织被推选出的“教师”进行课前预讲,保证学生授课计划照常进行。告知学生,教师将针对每组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包括教案书写、课堂组织和讲课效果等)进行评分,并列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2.4 学生讲课

教师简短的开场白后,依次请出每个组的代表上台讲课,,讲台下的学生们给予了雷鸣般的掌声。每个学生都坐得端端正正,热情高涨,都想看看推荐的“教师”讲得怎么样?哪组表现得最好?

2.4.1 第一组

主讲“教师”用了一个巧妙的提问引出了课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那么这是个季节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台下的学生积极配合,纷纷举手回答问题。学生们的热情被点燃,课堂气氛浓厚。于是“教师”便将今天的讲课课题娓娓道来:“对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依据就是气温。大自然有自己的温度,同样,我们人体也有自己的温度,我们管人体的温度,叫做体温。”接着“教师”开始交代她负责的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说出成人体温正常范围及平均值;简述体温的生理性变化。学习目标交代完之后,便进入了学习新内容阶段: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体温的生理性变化。“教师”以自己假期期间在医院社会实践为线索,展开了临床上对体温的测量部位及正常范围的讲解,边讲边在黑板上列表归纳。接着,她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调动听课同学的积极性:“我们人体的正常体温是有一个范围的,那么请问大家,什么时候我们的体温会比平均值高一些?什么时候又会比平均值低一些呢?”由此进入了第二个学习内容的讲述过程。整个讲课用时16分钟。

2.4.2 第二组

“教师”健步走上讲台,镇定自若地开始了她这一部分的讲课:“老百姓平时说的“发烧”一词,医学上叫做“发热”[1]。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所控制,并通过体内的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其保持动态平衡,故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当机体在致热原(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作用下或体温调节中枢出毛病时,使产热相对于散热多,这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就叫发热。前面的同学已经讲过了,用口温测法测得的体温正常值为36.3~37.2℃。那么,什么样的体温才叫发烧呢?发烧的严重程度是怎样界定的呢?我们以口温为标准,把发热分为四个级别,接着边口述边板演:低热37.3~38℃,中度热……第一个内容学习完毕之后,紧接着进行第二个内容的讲述过程,“从小到大,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发过烧,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你发烧时的情景和发烧的过程。有哪位同学愿意说一下?”台下同学积极响应,踊跃举手,认真讲述自己发烧时的情景和过程。“教师”结合同学们的实际,详细讲解了发热的三个过程。整个讲课用时16分钟。

2.4.3 第三组

“教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患者,男,17岁, 近两日来流涕、打喷嚏、咽部不适、咽痛、轻度咳嗽、头痛乏力、食欲下降。T38.5℃,P 86次/min,BP 120/80mmHg,问:该病人是否为发热?你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作为护生,你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护理高热的病人?然后,“教师”就此病例引导台下学生逐个找出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整个讲课用时14分钟。

该传感器有三个通道,一个进油口,一个出油口,一个电源及串口通道.包含一个测量单元、激光源和一个光敏二极管,如图3所示.

2.4.4 第四组

“教师” 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前面三位老师讲的都是正常范围的体温以及超出正常范围的体温,而接下来我要讲的则是低于正常范围的体温,也就是体温过低。那么究竟多低才叫体温过低呢?”表情严肃,仪表端庄,俨然一位真正的老师。台下同学齐声回答“低于35℃。”“教师”接着讲,“既然体温过高有分级,同样,体温过低也有分级,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体温过低的分级……” 整个讲课用时15分钟。

3 结果

四位“教师”讲课完毕,教师对学生为此作出的准备和付出表示了肯定,并赞扬同学们的积极学习精神。接着组织学生按原座位坐好,合上书本,拿出一张白纸,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学生刚刚在授课中的重点讲到的内容,要求同学当场作答。8分钟后同桌交换试卷,对照课本进行批改,3分钟后教师统计得分:四道题都正确的人数为21人,答对三道题的人数为19人,答对两道题的为9人,只答对一道题的人数为0。这与以前老师单纯讲授时收到的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前一节课是血压的评估及护理,授课时间时70分钟,同样是出了四道题,全部答对的只有13人,答对三道题的人数为16人,答对两道题的为9人,只答对一道题的人数为10人,还有一名同学一道题也不会,而这节课是61分钟,收到的成效却远超过70分钟。

4 教学体会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源质量较低、基础相对薄弱,面对这样特定的学生群体,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先天不足”、培养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就成为教师培养好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个关键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几十年不变的课程与教材,使人们习惯于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一成不变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总会引起学生倦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的复合性教学方法,师生换位教学法的尝试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师生换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求新、求异,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把课讲好,他们会翻阅大量参考资料,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同时,本人从教学实践的情况看,师生换位教学法的实施也有一些要求,包括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要求:

实施换位教学法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2],能够把握好课堂节奏和秩序,同时也需要教师奉献出更多的精力和爱心。

实施换位教学法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遵守课堂纪律,并且要求这个班级要有一批表达和书写能力较好的优秀学生。

对教材内容的要求 实施换位教学法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必须相对简单,应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或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和查阅资料就能够正确解决的内容[3];再者所选教材内容应该比较整,恰巧可以分为3~4个专题组,每个专题组的内容的量和难易程度大致相当。

[1]邢晖,杨文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1(9):70

[2]邵阿末.护理学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3-187

[3]战启芳.换位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尝试[J].现代企业教育,2009,(4):50-55.

猜你喜欢

护理学基础体温师生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探究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节中职《护理学基础》优质课的生成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