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库血复温的疗效观察和临床应用

2010-03-28蒙保山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溶血性滤网针头

李 馨 ,陆 松 ,蒙保山

(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输血科,广西梧州 543000)

我们知道,临床输血一般不需要加温,但当遇到大量输血时,由于库血大多保存在2~6℃,极易导致患者体温过低,末梢循环不良,尤其是低温体外循环术后的患者,直接输注库血可使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加,组织灌注降低,影响心功能和体温恢复。本文通过将库血复温后输注,并与库血未复温输注组进行比较,了解不同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最终达到减少输血反应,提高输血疗效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入住本院输血患者447例,男326例,女121例;年龄6天~78岁;其中普通组共356例,休克患者91例,普通组包括一般贫血、外科手术后贫血、创伤性失血性贫血等;休克组均为中度以上失血性休克,输注血液种类为悬浮红细胞。

1.2 仪器 电热恒温水浴箱(北京西城区医疗器械厂产品)。

1.3 方法

1.3 .1分组和复温方法 把普通组和休克组都分别随机分成未复温库血组(A组)和复温库血输注组(B组),电热恒温水浴箱严格控制在37℃。复温库血组将血袋置于37℃水浴(不要将连续接于血袋上的输血管浸入水中,以免污染),并且轻轻摇动使血液受热均匀,复温10分钟取出备用。对从输血科取回的血液按输血常规操作进行。

1.3 .2观察指标 ①冷刺激反应:输血时出现寒颤、手臂发冷、肢端僵硬、体温下降、发抖及血管收缩等;②循环状态改善:输血4h内出现面色转红、体表温度回升、组织灌注良好(肢体转温,末梢循环改善)、心跳、血压恢复正常;③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h内体温升高1℃(>38℃)或伴有寒战;④输血器滤网或针头堵塞。

1.4 统计学方法 输血不良反应以临床返回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统计,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输血过程中,库血未复温组(A组)和复温输注组(B组)患者冷刺激反应、滤网或针头堵塞、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和输血时滤网或针头堵塞方面,库血复温组优于未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休克患者组增加一项“循环状态改善”为观察指标,结果见表2。冷刺激反应输血时滤网或针头堵塞方面,库血复温组优于未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及改善循环状态方面,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1 356例贫血患者分组输血情况[n(%)]

表2 91例休克患者分组输血情况(%)

3 讨论

输血在临床上作为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手段已得到肯定,因血型不合引起溶血反应已很少见,目前,临床输血中比较常见的是非溶血性发热和低温反应。 临床上在大剂量输血和手术病人、年老体弱病人输血时,由于输入冷存库血而导致低体温反应,从而出现包括诱发应激反应及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弱、药物清除障碍、乳酸积累、心率失常等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1]。大量快速输入冷存库血不仅可抑制心肌收缩出现,血管痉挛,血压下降,而且当中心温度低于33℃时,5%的病人出现心率失常,对休克、低血容量病人及小儿更严重[2];严重创伤病人是一些需快速输血的特殊病人,这些病人在伤后24h内有21%~66%的体温下降[3],大量输入冷血将进一步使体温下降,增加死亡率。有文献报道,1袋库血 (400m l)从4℃升到37℃需要5394 J的热量,当输入大量库血时,食道温度可以降到27.5℃~29℃,体温可下降3℃(或更多),低体温是一种特殊的代谢性并发症,可使血红蛋白增加对氧的亲和力,妨碍枸橼酸盐和乳酸的代谢,并刺激红细胞释放钾,在严重休克或大手术时快速输入大量冷血可以引起心脏博停和死亡[4],而大量输注复温血就可避免(或减少)这种严重并发症[5]。杨江存等[6]的研究表明复温对库血有形成分和生化指标检测无影响,并可消除由于输注冷存库血而引发的低体温并发症。我们通过将库血复温后输注,取得较好的效果,复温输注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未复温输注,说明此方法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

未经复温的库血黏度大,有的因冷凝集素的作用使红细胞发生冷凝集,从而血液混合不均,不易通过输血器和堵塞针头,导致输血不顺畅。复温后能解除冷凝集素的产生,减少由此带来的输血反应,能使血液在长时间库存时自然凝集的小团块自动散解,输注过程顺畅,降低血液黏度,血液温度与体温相近,患者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复温库血不仅能增强红细胞的变形性,增加血液流动性,有利于血液灌注,还可避免因输注大量冷库血而引起的低体温诱发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输血质量。

[1]杨存江,张献清,穆士杰.库血白细胞过滤后紫外线照射氧合加温处理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1):1362~1363.

[2]Bigelow WC,Methods for inducing hypothermia and rewarming[J].Ann NY Acad Sci,1959,80:522.

[3]Jurkovich G J,GreiserWB,Luterman A,et al.Hypothermia in trauma victims,An ominous predictor of survival[J].J Trauma,1987,27:1019.

[4]俞书英,康可上.库血输注前适当预温的作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1,3(2)38~39.

[5]肖星浦主编.输血技术手册[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02.

[6]杨江存,陈谊辉,宋耀军.库血复温对血液有形成分及生化的影响[J].西部医学,2004,16(3)214~215.

猜你喜欢

溶血性滤网针头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滤网结构与性能对比分析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主给水泵滤网压差高问题分析及设计改进
EraClean TOWER空气净化器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