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010-03-23李会增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李会增, 于 楠

(天津大学体育部, 天津 300072)

一、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原国家教委于1989年年初对全国范围内的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抽查,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病的竟占20.3%,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紧张等几个方面。原四川省教委曾对西南8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有31.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其中程度偏重的占12.42%,严重的占0.81%[1]。天津市对5万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16%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对北京16所大学联合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3]。种种迹象表明,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日趋严重的态势,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理应受到关注。如何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增加大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承担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担。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是学校体育的本体功能。在其本体功能实现的同时,学校体育教育还具备其他方面的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4]。学校体育教育虽然以育体为主,但是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使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人的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参与者对自己形成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征。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体育教育具有教学目标的动态性、身体活动的实践性、组织操作的复杂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心理体验的复合性等特点。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学生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展个性等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5]。

1. 学校体育有益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众所周知,现代的大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来自多方的压力,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易于出现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很显然,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十分渴望能从压力下得到解脱。学校体育较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首先,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情绪紧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1992)认为,在业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压力的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最为突出:即社会支持和身体锻炼。而参加学校体育,不仅能得到身体上的锻炼,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增加了社会交往,从而易于获得社会支持。有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可作为“缓冲器”,它可以降低个体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因此,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利于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心理紧张。而且,学校体育授课过程的独特性,可以缓解学生的情绪。一般来说,学校体育大多在室外进行,这种教学形式本身就可以使学生摆脱压抑的室内氛围,感受室外空气的清新,从而精神得到放松。另外,学校体育中的运动项目丰富多彩,即使是最不喜欢活动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学校体育活动还时常伴有一定的体育游戏,充满了活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身心双方面的愉悦情绪,从而缓解了学习压力,并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2. 学校体育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自主独立的精神。意志品质是在自省活动中,在完成各种动作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受到锻炼而发展起来的。体育锻炼是以克服一定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它能够培养人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校体育中,要想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就必须完成一定的运动,而运动的完成,必须靠克服自身和外界的阻力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运动项目从动作的难度、力度、幅度,都在不断地加深,学生在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中,肌肉、内脏器官、身体机能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他们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如肌肉酸痛、疲劳、缺氧等。另外,学校体育常常是在室外活动,学生总是要克服一定的外界阻力,最明显的就是气候条件的变化,无论天气寒冷还是炎热,都要坚持,所以经过体育课的锻炼,学生的承受力、忍耐力和持久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因锻炼而增强,有利于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

3. 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使运动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反应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首先,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其次,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提高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有关领域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保护性抑制,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在体育运动时,由于体育活动和脑力活动合理交替,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使得与学习有关的中枢得到休息,这样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 学校体育有益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两方面的表现:其一,从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教学多以班集体形式进行,教学内容多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这种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教与学的双方在丰富的交往与积极的互动中实现技术技能的提高、知识的转移、技术动作的创新。同时,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协调、理解、合作,从而促进学生为自身进行有效定位,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与人交流、理解他人,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其二,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课堂”,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勇敢与怯懦,欢乐与痛苦,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平等与差别,公正与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同时这些体验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得极其生动、具体和真实,其应答的效应又表现得那样的鲜明、及时。如果教师能够有深度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 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强调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注重体育实践,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这与其自身知识和健康教学经验、方法的不足有关。体育锻炼对促进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效应,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直接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6]。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让大学生明确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了解体育运动心理学常识和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使大学生反省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障碍,做到能够自我诊断,自我治疗,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7]。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不能脱离教学谈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不能忽视心理素质而孤立发展体质、体力和身体技能。身体活动对大脑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了身心发展的内在统一与不可分割性,体育是培养个体意志极为有效的手段,它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并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的统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与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技巧同样重要的主产品,而不是副产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固树立和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观念,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而不仅限于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在活动分组中,按学生的健康状况分组、按学生的兴趣分组,特别要关照那些身体单薄、运动能力弱的学生,及时对他们进行肯定,当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就给予赞赏,鼓励他们去尝试,去体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而言,老师的关注是他们的一种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满足,有了满足感,学生就会表现出较多的积极情绪。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示范之后,应尽量多安排学生的个体尝试。在此期间,教师应着重关心自我评价水平较低的学生,给他们多次尝试的机会,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使他们从惧怕失败的恐惧心理转变为敢于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既掌握了技术又增强了信心。赞赏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兴奋剂,经常得到老师赞赏的学生会做出更多的努力,力图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有更好的成绩。相反,老师的批评多了,学生就会产生消极自卑心理,形成对老师的不满和敌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对学生做过高的要求,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之上,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并进行相应的积极的评价。

(2) 体育教师应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不同的项目和内容,将体能目标、心理目标融合起来,适时适地地使学生参与到与其心理状态相适应的体育运动中,引导学生克服和改善心理缺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其目的不在于提高运动成绩,而是使他们养成反思与总结的习惯与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而这种习惯与状态会迁移到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他们健康成长[8]。通过团体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虽然田径运动多为个人项目,但也可以各种方法开发团体项目。接力跑是最具代表性的团体项目,以此为模本,教师还可以开发跳远接力、团队障碍接力等团队活动项目。相对于个人活动来说,团体项目更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性,通过集体的配合取得最终的成绩。设计团体项目不仅可以培养个体学生与他们交往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在团体中的自我评价能力。如接力跑,怎么安排接力程序,谁来跑第一棒、谁来跑最后一棒,如何看待团队中的劣势等具体环节都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交往性训练的好机会。同时,团队性项目也有益于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不失为一次集体主义教育活动。球类运动的比赛非常激烈,比分是即时呈现的,而且常常交替上升,气氛紧张激烈。这种充满竞争的比赛很容易给学生带来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发挥。同时,比赛也有可能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即一方的实力明显高出另一方,此时,无论对领先者还是落后者都是一种极强的心理挑战,领先者如何能不骄傲,继续保持优势;落后者如何能调整心态,不自暴自弃,这样的心理过程,是一次对学生抗焦虑能力的考验和锻炼的过程。而抗焦虑能力的增强可以使学生在面临重大事件时,保持平常的心态,稳定发挥水平。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队对抗活动,并安排相应的观众,营造真实的比赛情境,激发学生的竞技情绪,起到对抗焦虑情绪的作用。

四、 结 语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通过运动项目对大学生构成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促进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抓住教学活动中有益于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培养的因素,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同时充分挖掘体育项目与体育比赛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品质训练。

[1] 董 勇.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5):166.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18.

[3] 刘 杰.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2-44.

[4] 王华叶,林 岭.学校体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剖析:北师大附中学校体育案例的启示与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5(4):108-109.

[5] 兰自力.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102.

[6] 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4(1):87-89.

[7] 李 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9.

[8]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2-47.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