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热爱广州的理由
——《韵味广州》评介

2010-03-22江冰

探求 2010年3期
关键词:韵味广州广东

江冰

(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我们热爱广州的理由
——《韵味广州》评介

江冰

(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2010年春节前我读到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葛彬教授主编的《韵味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10年出版)之后,就去了河南封登少林寺,先看到明太子所撰的《初元三教合流图》,再看到金庸先生所捐的功德碑,一连串的联想立刻出现:金庸小说中借武功对儒道佛的阐述,以及对岭南的描写——那是一个没有冬天,永远鸟语花香的地方,思绪很快像一只小鸟落在了“韵味广州”。我虽然在广州只生活了六年,但此前深圳五年、福州十六年的南方生活经历,都为我理解广州提供了一个参照,当然,还有心理经历,我的两个舅舅都就读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山大学,他们在我年幼时就经常描述这座被称为羊城的城市,于是三十年前她就是我心目中的一个“想象之城”。改革开放之后,广州更成了一个符号,一个与北方构成对峙反差的符号——

南方/北方都市/乡村财富/贫穷

欲望/精神自由/束缚新生活/老生活

其实真正生活在广州,日常感受中的体验要比媒体和书面理论上的内容要丰富、要复杂得多,而且,广州是一个不那么容易说的清楚的城市,广州乃至广东本地人似乎对“说清楚”也并不那么有兴趣,有兴趣的又常常是外来客,外来客说了又说,本地人却不动声色无动于衷,于是媒体上常见一句评语:“广东人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无论说者听者均心态各异,很有文化阐释空间,也很有文化意味蕴涵。

以此感受来读葛彬教授主编的《韵味广州》,顿生阳光灿然之感,一幅美好的文化版图跃然纸上,作者一一展示了阔大图景:千年商都、西关风情、珠水萦绕、现代天河、生态白云、黄埔港湾、古邑番禺、花之都市、滨海南沙、新城萝岗、荔乡增城、宜居从化——涵盖羊城大地,穿越历史古今,自然人文景观、古代现代英才、老祖宗的功德、改革者的胆识、现代人的时尚,应有尽有,堪为大观。细细读来,除了开眼界长知识,更被一种自豪之情所感染,我们热爱广州的理由从此倍翻!

我近年来有一个日愈强烈的感受:广州、广东的本土文化急切需要“本土言说”!无论在媒体还是地域文化传播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与广东广州的经济大省经济大城有很大落差,真有点“经济大省文化小省”架势,仅仅是广东人本性使然吗?其中缘由复杂,一言难尽。但大道理也不难说清楚,小道理暂且不说——一是文化多元时代的要求;二是广东广州本土利益的要求。两者相互纠结,但各有侧重。

先说文化多元。

在我的经历和阅历中,中华文化向来最重黄河“摇篮说”,中原是正宗,“黄河大合唱”是经典,也是这一学说的直接号召;上世纪80年代以后,长江流域逐渐得到重视,唱响“长江之歌”,于是有“两河流域说”,长江黄河都是摇篮;随着考古业的兴盛,中华大地各处文明起源纷纷呈现,又有了从“月亮太阳”到“满天星斗”的说法,这一趋势延续至今,多元代替一元,其中也蕴含了对一元之外多元的尊重,当然,这里还有整个世界多元文化观愈来愈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的推动。中国大陆“寻根文学”的出现就是一种呼应,地域文化逐步得到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进入视野,乃至原生态文化的价值上升。

话题回到《韵味广州》,书中尽管涉及面广,但最能代表“广州韵味”的却常常是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而在这一门类的叙述中又最可以体现作者的一种立场,即对民俗的文化认同,此种认同就是承认各民族各地域人类生活的合理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平等性。古人云:“橘生淮南而为橘,生淮北而为枳”。其实今天看来无论橘枳,各有自我,它们虽然品质不同,本质上却是平等的。广州的主流生活态度迥然不同于北京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广州作家中就有说法:按北方的标准写作,按南方的标准生活——这是极其生动的心态写照。由此来看,差别是谁都无法抹煞的,至于优劣利弊,各有所长,同样是无法用一根尺子衡量。何谓尺子?有没有共同的尺子?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理论问题,就像经典,谁完成了经典化?谁拥有了经典化的权力?法国学者福柯对此有深入骨髓的论述,当今中国人应该引以为鉴。

再说本土利益。

当今天下虽然“世界是平的”,经济一体化,但表面之下依然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激烈的竞争,经济社会商品竞争的后面就是文化的竞争,卖商品不如卖品牌,品牌是什么?文化一定要出场,更何况还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一大块在那里放着,你想忽视都不行,“阿凡达”进来了,你挡都挡不住!

世界各国在竞争,国内各省各地区同样在竞争,经济在竞争,产品在竞争,市场在竞争,人才在竞争,媒体在竞争,其实都是文化在竞争。北京是政治文化的中心,竞争有文化优势,但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就拿最强势的电视来说,央视固然一家为大,但湖南卫视显然构成挑战,湖南新文化传统在毛泽东时代之后居然再度发力,推出一种有别于央视的青春做派搞笑套路,其年轻化程度,其大众化倾向,其娱乐化风格,以及服务化态度,深得百姓喜爱,广受民众赞誉。来自东北铁岭的本土艺人赵本山居然以“二人转”乡土形式打遍全国,我在2008年观摩数场长沙大众化的演出中,就明显看到湖南本地“大兵式”的搞笑与东北“二人转”是两大节目类型,也是这种极其通俗的娱乐演出的两大支柱。历年“春晚”,赵本山一统江湖,独占鳌头,又成为广大网民批评矛头所向,这里面除了央视偏爱支持外,各地观众对一家独大的不满也是原因之一,网络所带来的民主化进程在此也形成一种观念的推动。文化的良好状态恰如生态平衡,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就在于多元互补博采众长。

最近,我注意到有两个男人在改变我对上海文化的印象。一个是早已出名的韩寒,左手赛车,右手博文;一个是声誉日隆的“上海清口”创始人周立波,居然以嬉笑揶揄的方式指点江山针砭世事。周立波自誉是喝咖啡的,不掩饰地表达一种文化优越感,从而构成与北京郭德纲、东北赵本山的一种抗衡,其中“海派文化”的气质,大上海的视野,我个人是十分欣赏的,尤其在赵本山小品如日中天之时,周立波恰恰成为一种平衡,几句话难说两人高下,但赵氏风格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文革时代的某些粗鄙化情景,倒是值得警惕。我的一个遗憾就是广州的“讲古”没有产生更大的影响,广州文化如何在今天这个“注意力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真正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中的一元,已经到了可以摆到文化发展战略上去考虑的历史时刻了。

我在1995年参与地域文化讨论时,曾提出“文化描述论”,我所表述的“描述”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描述,它既需要在轮廓形象上的勾勒,更需要在内在精神上的摄取。因为我坚信:任何地域文化的积淀以至主流特征的形成,都与它的不断被描述有关。就好比面对一个相貌极其平淡的人,假如他被众人多次认真描述,那么,平淡之人也可能变得不再平淡,平淡无奇之处也可能凸显出来进而无处不奇了。循着这一思路,我们似乎又可以将这种假设推向一个极端,即使没有岭南文化特征,我们也可以将它“描述”出来。因为,特征可以在描述中凸显,内涵可以在描述中确立,文化可以在再描述中显示其特有的风貌。何况,广州所代表的岭南文化一向与北方中原文化迥然不同,她真的是“离中原很远,离大海很近”,不但鸟语花香,而且独立南粤。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广东有公认的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各有方言,各有民俗,各有历史渊源,另外粤西一片,似乎又是三系难以完全兼容,那里来的人们似乎又有自己的持守。四面八方,平安共处,看似包容,其实都有执着坚守的一面。方言上的隔膜,地理上的遥远,加之意识形态上自古就有平视正统,对峙中原的传统,与湖湘赣文化自古忠实中原,维护正统的文化姿态,完全两样。广州更是一座独具地域特色之城:既有千年传统历练,又有百年洋风熏陶,文化底色复杂,文化内涵丰富。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将葛彬教授视为文化传播的同志,将《韵味广州》视为本土言说,而我所说的“本土言说”恰恰是广东文化从“地方”抵达“中国”乃至“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此高度上要求《韵味广州》,此书在总纲上表现较弱,假如有一个可以统帅全书的导论,提炼精神,强化韵味,相信会对全书有一个纲举目张的作用,好在目前有一个文笔优美,抓取中心的代序。期望看到葛彬等文化同志们的继续努力!我们坚信,在“世界是平的”之网络时代,属于地方本土的“原生态”将更显珍贵,人类在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业已意识到我们需要一种平衡,一种抵抗,一种未来学家所说的高技术下的高情感。而在广州乃至广东的“原生态”韵味里面,我认为恰恰有我们中华文化传统继承中被忽略被轻视的元素,什么元素呢?一言难尽,让我们再去细细品品《韵味广州》吧!

责任编辑:温朝霞

2010—3—10

江冰(1957—),男,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80后”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韵味广州广东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广东舆情
秋之韵味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