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120例疗效分析

2010-03-08缪志海杨树全

当代医学 2010年10期
关键词:稳定型抗凝肝素

缪志海 杨树全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情重,预后差。早期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治疗可以降低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而造成的急性心肌梗塞和心源性猝死等危及生命的风险[1]。因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采取及时有效的抗凝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低分子肝素的开发利用,使得低分子肝素的药效作用不断得到增强,且副作用越来越小,在临床的抗凝领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对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对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20例,诊断符合WHO制订的诊断标准[2],除外有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及其他使用抗凝剂有禁忌证的患者。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为63.2岁;其中男性65例,女性55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6~80岁,平均年龄为61.3岁。两组性别、年龄、伴发疾病及心绞痛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常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药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天津红日药业股份公司生产)0.6ml,皮下注射,12h一次,连续7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每日心绞痛发作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治疗前后12导联心电图变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 心绞痛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减少50%以上;无效:心绞痛减少不到50%。心电图显效:休息时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压低的S-T段治疗后回升≥0.05mV,但未达到正常,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低平变直立;无效: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所有数据均在SPSS13.0软件包上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比较 两组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结果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经过治疗后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8.3%、58.3%、3.3%、96.7%,对照组治疗后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0.0%、46.7%、23.3%、76.7%,统计分析显示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稳定心绞痛的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的比较 两组不稳定心绞痛的心电图的改善情况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经过治疗后心电图改善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3.3%、50%、6.7%、93.3%,对照组治疗后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3.3%、38.3%、18.4%、71.6%,统计分析显示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治疗组有2例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注射部位出现少量瘀斑,停药后好转。对照组有3例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这些症状没有影响治疗药物的应用。

表1 两组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不稳定心绞痛的心电图的改善情况的比较[例(%)]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临床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病理基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粥样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破裂、斑块内出血,继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血小板Ⅲ因子,造成冠状动脉血管不完全阻塞或血管痉挛,引起管腔明显狭窄甚至闭塞,使心肌血供减少[3]。同时富含于脂质核心内的组织因子就会暴露并和Xa因子构成组织因子复合物,从而激活因子Xa,产生大量的凝血酶,引起纤维蛋白的沉积和血小板的活化、黏附、聚集,从而使新的血栓形成,进一步导致管腔狭窄。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成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通过酶学或化学降解产生,低分子肝素与血浆蛋白特异性结合力较低,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还能促进心肌缺血患者侧支的循环,增加心肌血氧供应,改善心肌缺血,高凝状态和脂类代谢[3]。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有如下优点:稳定的高强度抗凝作用;抗因子Xa作用是普通肝素的2~3倍;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血酶的生成更有效;出血并发症少,低分子肝素能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抗栓作用,而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其他功能;促进纤溶作用,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不需要实验室监测抗凝活性;无反跳。同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治疗可使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危险性降低15%[4]。不稳定型心绞痛提倡抗栓而不溶栓,低分子肝素诸多功效及优势正与“抗栓而不溶栓”相吻合,本文的结果亦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无论是在心绞痛缓解方面还是心电图改善方面,效果均优于常规治疗,表明该药治疗能显著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故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有广阔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Jonathan A.Medical therpyofunstable angina and non-Q-wave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Heart J,2000,86(Suppl):2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

[3]胡大一.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抗凝中的作用[J].临床荟萃,2004,19(7):404.

[4]陈国伟.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最新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8):457.

猜你喜欢

稳定型抗凝肝素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低分子肝素改良注射法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1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