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术式治疗直肠脱垂84例

2010-02-09周乃波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消痔柱状粘膜

周乃波

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脫出肛门外,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我们于1981—2009年对84例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采用综合术式治疗,效果满意。

1 一般资料

84例中男50例,女34例;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6~35年,平均20.5年。Ⅱ度脱垂38例,Ⅲ度脱垂46例。脱垂6~8 cm者48例,脱垂10 cm以上者36例。均有不同程度肛门括约功能不良,稀便失控。

2 治疗方法

术前12 h禁食,术日晨清洁灌肠。左侧卧位(局麻、骶麻或硬膜外麻醉)。扩肛,探查直肠粘膜松弛度。显露直肠腔,在3、7、11点齿线上1 cm纵钳夹直肠粘膜,钳下以肠线贯穿缝扎,切勿深及肌层。在缝扎的基底部周围粘膜下注射1∶1消痔灵,每柱5~8 mL。根据脱出长度结扎4~8针,形成3个纵行柱状链条。再分别在左、右、后、正中距肛缘1.5 cm处,用5号封闭长针进针,以左手食指作引导,使针尖刺入沿直肠壁外进针约达6~7 cm处,以达骨盆直肠间隙(切禁刺入肠腔),边退针边均匀地注射1∶1消痔灵5~10 mL。

此时手指有明显包块隆起之感,到齿线水平为止。使三壁有3条柱状感。在肛缘6、12点处切开皮肤,显露外括约肌浅部,使切口呈-V形,以2-0肠线双线从6点切口穿入,使其穿越两侧括约肌外缘皮下部,环肛一圈。在6点切口处收紧打结,使其肛管缩小到一食指为度。再在6、12点V形切口处作括约肌折叠缝合。

术后酌情使用抗菌药,术后48小时可排大便。适量予以通便药,每日便后用三黄汤煎液50ml保留灌肠2周。口服补中益气丸。

3 治疗效果

本组84例中1次成功82例,2次加强注射者2例。经2年后随访56例,未见复发者。

4 讨论

直肠全层脱垂的治疗方法较多,对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国外多采用经腹手术治疗,但手术效果均较差。如法国Marohal等认为,在已描述200余种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手术中,似乎没有一种是令人满意的。术后复发率很高,有时并发感染、出血、麻痹性肠梗阻甚至死亡,后遗症有肠粘连、排便困难、严重便秘、肛门失禁和性功能障碍等。直肠脱垂的实质是直肠套叠,其脱垂平面较低且较为恒定,即在直肠壶腹部,即使脱垂肠管较长,也是低位肠管脱垂及高位肠管下降,不是乙状结肠与直肠套叠。直肠脱垂很少发生肠梗阻症状,开腹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

注射疗法最早国外使用稀盐酸、奎林、石炭酸、酒精等,均被淘汰。李雨农1979年采用与国外不同的药物于直肠粘膜间隙柱状注射,取得治疗直肠脱垂十分显著疗效。后史兆歧又用消痔灵作直肠周围间隙注射,亦获得满意疗效。我们综合国内外经验,采用了直肠粘膜下柱状注射,点状缝扎,增强直肠粘膜的紧张度,造成粘膜与肌层疤痕粘连,又加上缝扎基底部注射硬化剂,可使缝扎处粘膜下层形成胶原纤维化、强化疤痕,使粘连更加牢固,直肠腔形成三条纵形疤痕支柱,经扩大的直肠壶腹部有效缩窄,制止上方直肠滑入及自身滑脱,柱状结扎缝合达其上端,可使直肠盆底入口缩窄至正常,制止滑动性疝的形成。

消痔灵主要含有明矾、柔酸等成分,能使组织产生较强的无菌性炎症,在局部形成胶原纤维,从而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使直肠侧韧带因纤维化而得到加强,起到牵拉固定直肠作用。直肠后间隙注射,可使直肠与骶前筋膜粘连固定在一起,类似直肠骶骨缝合固定术。

用肠线环缩与括约肌折叠,对直肠脱垂尤为重要。对肛门不完全失禁的直肠脱垂更为适宜。用双肠线肛周环缩使肛门口径变小,同时肠线埋藏吸收,使肛周纤维化加固了肛门口径,肛门后方括约肌折叠缝合,缩短耻骨直肠肌,使肛直角前移,恢复肛直角。折叠缝合外括约肌,关闭minor三角,缩小了肛门口径,增强了盆底对直肠肛门的承托作用,恢复自主排便功能。术式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符合微创手术,效果满意,但操作要严格无菌观念。

猜你喜欢

消痔柱状粘膜
硅片上集成高介电调谐率的柱状纳米晶BaTiO3铁电薄膜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不同剂量消痔灵注射于大鼠肌肉组织中的实验研究*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程度与高危型HPV 清除率的相关性
Straining流对柱状晶体在三元过冷熔体中生长的影响*
消痔灵治疗腱鞘囊肿
一种柱状金属物质量检测器的研究
基于严重烧伤抗休克时胃肠粘膜内缺血的研究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矫正阴道松弛的护理
粘膜下阴道紧缩术手术治疗阴道松弛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