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2010-02-09赵鹏飞李慧英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髓内股骨头螺钉

赵鹏飞,王 韬,李慧英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多发病,且有并发症多,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尤其高龄、骨质疏松、严重粉碎等不稳定类型的骨折,治疗仍然是一个难题。我院在2003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99例,分别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ystem,DHS)、股骨近端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股骨近端防旋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股骨重建钉及人工关节置换等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99例,男44例,女55例;年龄63~92岁,平均71岁。左侧45例,右侧54例。交通事故伤21例,跌伤69例,其他伤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合并颅脑损伤8例,肋骨骨折并血胸4例,腰椎骨折6例,尺桡骨骨折3例。根据改良Evans分类法,Ⅲa型34例,Ⅲb型35例,Ⅳ型22例,逆转子间骨折8例。受伤到手术时间为1~12 d,平均4 d。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呼吸病42例,其中合并有2种以上慢性病18例。

2 治疗方法

DHS固定22 例(Ⅲa型16 例、Ⅲb型6例),PFN固定31例(Ⅲa型18例,Ⅲb型8例,Ⅳ型2例,逆转子骨折3例),PFNA固定9例(Ⅲb型4例,Ⅳ型3例,逆转子间骨折2例),股骨重建钉32例(Ⅲb型15例,Ⅳ型14例,逆转子间骨折3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Ⅲb型2例,Ⅳ型3例)。合并有骨质疏松者常规给维生素D和钙剂。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肝素治疗5~7 d。术后次日即行股四头肌等收缩功能锻炼,1周后行髋关节活动锻炼。视骨折类型及固定情况1~6周不负重功能锻炼。

3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4年,平均19个月。4例2年内死于其他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DHS固定组出现轻度髋内翻3例,断钉1例。PFN内固定组螺钉松动2例,给予内固定取除。无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无近期并发症,效果满意。按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平均95分。

4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运动量减少及综合反应能力降低,外伤概率明显增加,易造成髋部骨折,且以Ⅲ、Ⅳ型多见。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骨质疏松和骨折区域骨缺损。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低能量伤,跌坐即可造成骨折,故多见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患者多有并存的内科疾患,因非手术治疗有较高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内固定手术和早期活动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法[1]。老年人骨质疏松,且合并有多种疾病,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对内固定失败需二次手术的患者,由于各种合并症、并发症的存在而失去手术机会。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因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残率及病死率高。手术前积极控制并存症,争取时间对于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意义重大。伤后3 d以上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2],只要患者能耐受手术,应尽早手术内固定,以防髋部骨折后长期卧床而导致的各种严重甚至致命的并发症。老年人Ⅲ、Ⅳ型粉碎骨折中,仍有个别高龄病例经术前综合评估后,认为行人工关节置换更为合适。

稳定和不稳定的分类目的,在于将骨折特点的描述和实际固定可能性的预后评价结合起来。AO分型便于进行统计学分析及预后判断,而Evans分型简单实用。根据改良的Evans分类法,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指Ⅲ~Ⅳ型骨折及逆转子间骨折,其主要表现为股骨转子部骨折块较多,转子区后侧骨缺损较大,所以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复位较困难,而且复位后不稳定,易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固定物松动断裂、髋内翻等并发症。同时,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及各种并发症存在,要求在选择内固定方式上简单实用、手术创伤小。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后内侧骨皮质缺损范围越大,对于骨折稳定性的破坏也就越明显,而对后内侧骨质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则大大有助于稳定性的维护。术前应常规拍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加轴位片。仔细研究骨折形态及骨的质量,正确分型,选择最佳手术方式,变“不稳定为稳定”。

DHS具有结构坚固及动静加压的优点,对不稳定型骨折亦可坚强内固定。其局部动力加压作用使骨折端紧密嵌插,特别是老年患者,骨折块碎小、骨质疏松明显的情况下维持骨折轴向嵌压,通过负重能产生轴向滑动,增强骨折端的抗折弯力、抗剪力。加压螺纹钉拧入位置,角度及钉尖距股骨头关节面距离的选择可保持骨折端密切接触,同时对于小转子及股骨距骨折片可用螺丝钉或钢丝可靠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及防止髋内翻和股骨头磨漏、穿破的发生。本组1例为骨折后4个月DHS治疗,术中虽行植骨,但术后2个月仍发生股骨头磨漏。在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缺损的情况下,骨折的愈合时间延长,此时无论固定置于股骨侧方还是髓内,都将承担起原始股骨的负重,使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率增高[3]。因此,对于老年、骨质疏松及粉碎严重的患者,要延迟负重行走时间,定期复查X线片,至骨性愈合。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对于耐受性差的高龄患者不适用,较PFN有其局限性。DHS内固定螺钉松动、骨折不愈合率均高于PFN。本组治疗23例,由于过早活动及负重,出现轻度髋内翻3例,断钉1例致骨折不愈合1例,4例均为骨质疏松患者。

PFN为髓内固定,是对传统Gamma钉的改进。具有髓内钉与股骨头颈相连、力臂短、弯矩小、滑动加压及抗旋转功能强、局部加压作用更为直接的优点,股骨颈内双钉承载负荷,牢固的加压、复位,更大程度地提供了术后骨折端稳定性。PFN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符合生物负重力线,可负担大部分经过股骨近端特别是内侧的负荷,股骨距区压应力减少至几乎为零,并且力臂内移,明显降低钉棒结合处的张应力和压应力,应力遮挡小,有助于骨折愈合。且切口长度小、组织损伤轻,加之老年人骨质疏松,髓腔较宽,多数不需扩髓和出血量少,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了髋内翻的发生。PFN钉还具有闭合插钉复位、有限暴露、不扩髓、减小手术时间和失血及创伤小等优点。其远端的可屈性设计,最大程度减小了钉尾处的应力集中,减小了股骨干合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其远端钉更易置入。允许患者早期负重,功能锻炼。本组31例PFN固定组有2例螺钉松动,因患者骨质疏松,术中头钉钻孔改道所致,给予内固定物取除。

PFNA是新改进的PFN系统,继承了原PFN的优点,生物力学特点相同。依靠螺旋刀片部件实现抗旋转和稳定支撑,其抗切出稳定性比传统的螺钉系统高,抗旋转稳定性和抗内翻畸形能力强。PFNA的螺旋刀片技术使其对骨质的锚合力得到提高,能够确保最大程度的骨质填压以及理想的锚合力,打入刀片时可明显感觉到填压的过程,在骨质疏松严重的患者也是如此。失去内侧支持不易发生髋内翻,故小转子移位多不主张另行复位固定[4],因复位固定要明显增加创伤。更适用于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对于股骨外侧螺旋刀片打入处的骨折也适用,更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负重。本组PFNA固定10例,均顺利愈合,无远近期并发症。

股骨重建钉是对PFN的进一步改进,特点是闭合复位,髓腔内固定,靠近负重力线,力距短,更接近生物力学,能有效传递负荷。近端拉力螺钉、防旋钉双钉设计,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其钉尾较细更适合国人。二者手术操作过程相似,较适合于治疗股骨干合并转子各部位骨折。与PFN不同的是两枚拉力螺钉直径均为6.5 mm,具有抗拉力、抗滑动和防旋三重功能,目前应用日渐增多。除了具有PFN优点外,重建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内固定物所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我们体会髓内钉临床指征为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Ⅲ、Ⅳ型)、股骨转子间反向骨折以及高位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股骨后内侧骨折块不必强行复位,近端螺钉最好一次置入,远端应行静力交锁。股骨重建钉的出现,解决了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难题,如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干等股骨粗隆周围骨折。更突出的优点在于,它很适用于股骨粗隆周围粉碎性骨折(股骨颈至股骨中段范围内),较其他内固定方法更加牢靠,扩大了股骨交锁钉的适应证。

重建钉有效地解决了EvansⅢ~Ⅳ型及不稳定性骨折的固定问题,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者及大粗隆部有较大骨折块者短重建钉不适宜,其导致头颈螺钉把持力下降,内固定失效。且因其主钉较短,未能达到股骨干峡部,远端锁钉处应力相对较大,致使远端锁钉处可出现应力性骨折,故术前应仔细阅读X线片除外股骨近端隐性骨折。对于骨质疏松较严重者,必要时可考虑长重建钉固定[5]。

随着人口老龄化,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及内科疾病。为使患者早期活动,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现多对有条件患者早期手术内固定治疗。目前手术内固定方式主要有两种[6]:一为髓外固定(如DHS/DCS等),另一为髓内固定(如PFN/短重建钉等)。DHS较适用于稳定性骨折,而PFN适用于严重粉碎的不稳定性骨折。由于PFN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符合生物负重力线,可负担大部分经过股骨近端特别是内侧的负荷,明显降低钉棒结合处的张应力和压应力,应力遮挡小,有助于骨折愈合。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选择髓内固定器械的效果优于选择标准的滑槽钉系统。

目前对初期假体植入方法争议较大。有学者认为,转子周围骨折后血供良好,只要内固定方法适当,内科疾病并发症处理及时,骨折愈合快,初次不宜假体植入。陈述伟等[7]对55例平均年龄75.8岁的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采用标准股骨假体进行骨水泥固定的初期假体植入,术后可立即负重,并发症和死亡率与其他方法无明显差异。笔者认为,只要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其疗效是肯定的。手术选择标准:高龄患者(75岁以上);不稳定转子间粉碎骨折;严重骨质疏松,Singh指数Ⅲ级以下者;全身情况差,需早期活动,术后活动量小;转子间病理性骨折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因其创伤小,手术相对简单模式化,术后即负重活动,减少了并发症,易于为患者接受。本组5例均按上述标准选择病例,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满意。

[1]卢世璧,王继芳,王岩,等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第9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34-2135.

[2]阎洪印,陈杨.股骨粗隆间骨折早期内固定手术治疗的选择[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2):148.

[3]刘欣伟,苏佳灿,管华鹏,等.应用动力髋螺钉与钉治疗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前瞻性观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3):2433.

[4]王亚梓,王雷,张海生,等.股骨转子间粉碎骨折:小转子必须固定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9):70.

[5]骆辉,周君琳,刘清和,等.短重建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6,12(4):276.

[6]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8-918.

[7]陈述伟,杨述华,杨超.老年人股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方法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4):291.

猜你喜欢

髓内股骨头螺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
中药熏熥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