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血分论治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2010-01-22提桂香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2期
关键词:血分鼻甲变应性

提桂香,张 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主要症状为突然发作的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是鼻科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根据发病时间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西药治疗初发者短期疗效尚可,但易复发,病程长者效果差。而中药以其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不易复发而受到患者的欢迎。从 2006年 4月至 2008年 5月,我们用驱风通窍汤对门诊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共 65例均来自门诊,在本院或其他医院确诊为变应性鼻炎,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 30例,男性 22例,女性 8例;对照组 33例,男性 20例,女性 13例。治疗组病程 1年~5年 10例,6年 ~20年 18例,21年以上 2例;对照组 1年 ~5年 15例,6年 ~20年 18例,21年以上2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 2004年(兰州)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原则和推荐方案》[1],符合以下标准:(1)常年发病,具有打喷嚏(每次连续 3个以上)、流鼻涕和鼻黏膜肿胀 3个主要临床表现,1年内发病日数累计超过 6个月,1d内发病时间累计超过 30min,病程至少 1年;(2)有明确吸入物致敏原线索,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有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各记 1分,共 3分;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至少有 1种为 ++或 ++以上,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或变应原激发试验阳性,且与皮肤试验及病史符合,各得 2分,共 4分;鼻分泌物涂片检查嗜酸粒细胞阳性和/或鼻黏膜刮片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阳性得 1分。得分 6分 ~8分诊断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中鼻鼽的中医辨证标准[2]。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以入血分驱风为组方原则组成的驱风通窍汤(此方为第三批师承制学术指导老师王今觉教授的经验方)为核心方(药物组成:银花炭、当归炭、荆芥炭、防风炭、生黄芪、紫草等),临床时根据对病人的辨证,在核心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气虚明显者加炙黄芪、党参,阳虚者加肉桂、肉苁蓉,血虚者加龙眼肉、白芍,阴虚者加龟板、鳖甲等。煎汤口服,每次 200ml,每日 2次,连服 4周。对照组用氯雷它定口服,每日 1次,每次 10mg,连服 4周。

1.4 疗效评定

依据 2004年(兰州)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原则和推荐方案》,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记分评定疗效。记分方法:(治疗前总分 -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 ×100%,≥66%为显效,65%~26%为有效,≤25为无效。观察疗程结束时的症状、体征,并跟踪随访 1年,观察复发率。

症状记分标准:喷嚏每次连续 3~5个 1分,6~10个 2分,≥11个 3分;每日擤鼻次数≤4个 1分,6~10个 2分,≥10个 3分;有意识吸气时感觉鼻塞1分,间歇性或交互性鼻塞 2分,几乎全天用口呼吸3分;间断鼻痒 1分,蚁行感但可忍受 2分,蚁行感难忍 3分。

体征计分标准: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 1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紧靠,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 2分,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 3分。

1.5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1.5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

2 结果

2.1 疗程结束时疗效观察如下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1年复发率

跟踪随访疗程结束 1年后复发情况,治疗组共27例,复发 5例,复发率 18.5%;对照组 27例,复发25例,复发率 92.6%。经统计学处理,x2=54,P<0.01,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变应性鼻炎即变态反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属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特异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 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3],又分为季节性和常年性。尘螨、动物皮毛、真菌等则是造成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原因,我国的发病率在 10%~20%[4]。变应性鼻炎本身虽不是严重疾病,但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学习、工作、社交和文娱活动),并可诱发支气管哮喘、鼻窦炎、鼻息肉、中耳炎等,或与变应性结膜炎同时发生。西医治疗以抗组胺药为主,短期效果尚可,远期效果差,复发率高。氯雷它定为第二代抗组胺药,虽没有中枢镇静作用,但有心脏毒性[5],脱敏疗法效果不肯定,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适宜儿童,鼻局部用新型糖皮质激素类药须长期坚持用维持量,花费高。近年来,关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研究和防治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变应性鼻炎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变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内因多为由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多为感受风寒,异气之邪侵袭鼻窍而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肺脾肾之虚损为主,其病主要在肺,但与脾、肾有密切的关系,部分为肺经郁热。病机为肺气虚弱感受风寒、肺脾气虚水湿泛鼻、肾气亏虚肺失温煦或肺经伏热上犯鼻窍,出现鼻塞、鼻痒、喷嚏、流泪等。治疗以补益肺脾、温肾散寒为主,兼以清热宣肺通窍。临床报道有益气固表温阳散寒、补肾祛邪[6]、化痰散瘀[7]、治肺兼以调肝[8]等治法。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机是正气不足,外邪入侵,邪伏血分。初发时外邪侵袭,卫外不固,邪入而发病,在鼻为痒为嚏,在肺则为哮为喘,在肾则为紫癜血尿,在体表则为荨麻疹等。气虚驱邪无力,久则邪入血分,与血搏结,流动体内,反复发作。根据鼻鼽患者病情容易复发、鼻甲肿胀色暗、息肉形成等,鼻鼽的病机为肺脾肾气虚,甚则阳虚,风邪外袭,内伏血分,风血搏结,随时发病。据此,由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基本病机一致,我们认为它的治疗应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就是根据核心病制定核心方,辨证就是根据其他症状制定随症加减方。而鼻鼽的辨病就是邪伏血分,辨证又分肺脾气虚、肾阳虚、湿浊瘀血等,治以活血驱风辅以健中补肺、温阳利湿等。驱风通窍汤即是以此为治疗原则组成的经验方,方中以炭类药为核心方,取其直入血分驱风力强,再根据辨证,用生黄芪补益肺卫之气,炙黄芪、党参、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紫草、乌梅、玉竹、蝉蜕疏风止痒,少佐干姜温肾化湿。全方配合,共奏入血驱风、补气回阳、利湿止痒之效。

4 典型病例

王某,女性,70岁,2008年 4月初诊。患者患过敏性鼻炎 30余年,每日晨起喷嚏 5个以上,涕泪连连,反复服用抗组胺药及中药等,或可改善症状,停药则复发,5年来症状逐渐加重,伴眼耳鼻痒,畏寒明显,平素汗多如水洗,大便稀软,日 2~3行,面色暗淡无光泽,舌胖质淡暗,苔白水滑,脉细滑,辨证为气虚肾阳不足,风入血分风瘀互结。治以补气温肾,搜风活血。处方:生黄芪 30g,炙黄芪 30g,肉桂 6g,生薏仁 30g,银花炭 30g,紫草 30g,浮小麦 30g,肉苁蓉 10g,7剂水煎服。药后喷嚏减少,仍汗出畏寒,黄芪加至 60g,银花炭加至 45g,加入鳖甲、麦冬、枸杞子养阴以助阳,阴中求阳,加僵蚕疏散血中伏风。共用药 8周,畏寒无,喷嚏无,汗出亦明显减少。本例患者病久,气虚及阳,阳虚畏寒;年老肾亏,阴阳俱虚,气虚无力驱邪,风伏血分,风随血动;气虚无以敛汗,故汗液外泄如水洗。而炭类药入血分,与补气药合作,助气驱风是本方的独到之处。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2]王德鉴.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49.

[3]余少卿,章如新.变应性鼻炎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耳鼻喉科学分册,2003,27(2):71-75.

[4]ZHANG L,HAN D,HUAN G D,et al.Prevalence of self2reported allergic rhinitis in elevenmajor cities in China[J].Int A rch Allergy Immunol,2008,149:47-57.

[5]徐静华.第三代抗组胺药地氯雷它定[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12):1486-1488.

[6]许莉,杨丽,郭娜.补肾祛邪法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88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3):342-343.

[7]樊冉,姜建国.化痰散瘀法治疗变应性鼻炎[J].山东中医杂志,200,28(4):237-238.

[8]何慧嫦,张少聪,刘成彬,等.治肺兼以调肝[J].光明中医,2009,24(2):241-243.

猜你喜欢

血分鼻甲变应性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浅述少阳与血分病证陈申达
试从《内经》理论探讨《金匮要略》中气分、血分、水分等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探讨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脱敏汤治疗肺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血分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