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恨水张晓水父子的作家梦

2010-01-16宋海东

人民周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长子张恨水

◎宋海东

作家张恨水晚年有两大遗憾,一是没有机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全面修订,二是长子张晓水未能走上他设计的文学道路……

让长子成为“小仲马”

法国小说家大仲马是张恨水十分欣赏并多有借鉴的作家,他尤其羡慕大仲马拥有小仲马这样一个光耀门庭的儿子。1928年1月3日,张恨水见到长子呱呱坠地,当下取名“小水”(后易名为“晓水”)。他很早就有意让张晓水子承父业。

而对外界,张恨水始终不肯透露真实想法。一位朋友问他:“小水长大了,你希望他干什么,”他闪烁其词道:“唯愿他能够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莫当寄生虫。我是个民主的老子,孩子的职业还是让他自己去选吧。”

在一篇文章中,张恨水这么谈论子女教育问题:“穷苦对于孩子,根本就是一种训练,只有对社会一切享受发生羡慕,借以引起他们的奋斗,更谈不上什么骄傲。若是我有几千万家产,我决不让我的儿女出则坐飞机,居则住洋楼。便是到外国去留学,也只许他们坐三等舱。至于周游罗马、巴黎、纽约,当大饭店的上宾,更是不许。”

很快,张恨水为长子制订了浩大的学习计划,其中《孟子》是头一部教材。他告诉长子:“咱们中国有三件宝,也就是国术、中医、经史子集,都是国粹。我们张家虽出过不少技击高手,我却是手无缚鸡之力;至于中医,我也只是略知皮毛;所能向你传授的,只有古书。”按照他的设想,接下来,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散文、诗词歌赋都将进入讲授范围。

张晓水当然不敢吭半个“不”字,一天到晚抱着线装书念。几天下来,几乎变成口吃,难以讲出一句完整话。他的祖母看在眼里,心疼得不得了,责问张恨水,张恨水赶紧宣布家教缓期10年执行,叹道:“若是小水10年后还消化不了,我也只能让他终身免役。”

八年抗战开始后,张恨水张晓水父子分离,直到1947年年底,张晓水才来到北平念高中,与父亲团聚。张恨水对张晓水略加测试,很快发现其古文功底太差,便向长子推荐了一批范文,隔三差五向其讲解。张恨水还允许长子出入他的书房博览群书。张晓水此时的领悟力早已非当初可比,文字表达能力突飞猛进。

按照张恨水的设想,张晓水应当首先进大学新闻专业学习,再当记者,积累阅历,为创作小说打好基础。1948年9月,20岁的张晓水如愿进入北平中国大学,在国文系就读。

帮父亲写作

20世纪40年代中期,张恨水撰写了一部长篇纪实性小说《虎贲万岁》,再现了1943年冬湖南战区有“虎贲之师”美称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七师浴血奋战的一幕。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读过这部小说,欣喜不已,曾派遣手下赠送张恨水一笔重金,被张恨水婉拒。带有戏剧性的是,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姑苏小姐看罢《虎贲万岁》,心仪余程万,托人介绍与刚遭受失偶打击的“虎贲将军”相识,并最终成为余太太。

1949年3月,考虑到张恨水与余程万的特殊关系,北平新华广播电台邀请张恨水对时任国民党昆明绥靖公署主任的余将军发表广播讲话,敦促其弃暗投明。张恨水琢磨了几日,迟迟动不了笔。忽然间,他想起长子对时事颇感兴趣,便向长子说明了情况,吩咐道:“不如由你帮我起草篇稿子,试一试。”张晓水特意开了个“夜车”,次日一大早,就把一份题为《走向人民方面去》的讲话稿送到父亲书案上。于是,张恨水发表了生平唯一一次广播讲话。不知余将军是否听见张恨水那传自北平的洪亮声音,他最终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台湾、内地两不去,而是隐居在香港郊外。1955年8月,余程万的姑苏太太遭歹人绑架。他单枪匹马前去相救,枪战中连饮数弹,一代抗日名将,居然如此悲凉地结束了人生。获悉噩耗,张家父子相对叹息了半晌。

距发表广播讲话不到三个月,张恨水突患脑溢血,尽管捡回一条命,却暂时丧失写作能力,张家也因此失去主要收入来源。张晓水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学校,重新考入免收学费的华北军政大学,先在国文系就读,1950年2月,他又转入计划经济系学习。

张晓水之所以放弃父亲设计的人生道路,一是计划经济方面的理论知识更让他着迷;二是他曾觉得:“我的才气,不及爸爸的1/50。”

“文革”后期,张晓水心有余悸地对长子说:“幸亏我没有从事文学写作,人家可以放过张恨水这个‘老朽’,但能放过张晓水吗?”话虽如此说,但文学梦想的破灭其实是他心中最大的痛。

到了1951年9月,张晓水成为华北军政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研究生,后留校任教,20世纪60年代又调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职。

从病榻上站起来不久,张恨水尝试恢复创作。然而,毕竟是大病初愈,且年届花甲,面对雪片般飞来的稿约,他实在无法一一满足。为此,在他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有少数稿件是由张晓水模仿他的笔调写出初稿,经他修改后发表的。

张晓水除去为张恨水代笔,在创作上也给了父亲不少建议:“爸,再次提笔写作正是全家人盼望的,可是您的小说不要按以前的路子写下去了,形势……”张恨水摇摇头,打断儿子的话说:“我最熟悉中国的风土人情,为什么不能写了?”张晓水耐心地劝道:“现在社会在变,爸的世界观得适应,现在要求写工农兵。”张恨水仍固执己见。张晓水又出了个主意:“爸,您不如写写历史题材,把传统民间故事和戏剧改编成小说。您对这些也很熟悉,又没有政治倾向。”类似的谈话,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双方始终未能统一意见。

时至1953年,张恨水才不仅可以应付零星的稿约,而且有大部头作品问世。他虽然口头上不肯妥协,但作品内容的确有重大改变。1954年,他的一部近10万字的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香港报刊上发表,很快又出了单行本。接下来,张恨水还创作有多篇中篇小说,全都改编自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戏剧。

张晓水未了的夙愿

张晓水在生前留下了一部日记(张晓水1990年去世),透过字里行间,不难发现直到生命的黄昏,父亲张恨水依然期待他这个长子在文学上有所建树。

日记记载,1961年11月,张恨水来信要求张晓水“无事时学学旧诗”,并在信中介绍了旧诗平仄方面的一些知识。这里要说明一下,张晓水家当时住在北京西郊的中国人民大学,张恨水本人则住在城里。相隔一二十里路,通常每个月只能见一次面,相互联系主要靠书信来往。

11月23日,张晓水拿起笔来,写下生平第一首七绝:“缓缓玉盘柳梢头,三山暮色影幽幽。淙淙溪径寻梦远,啾啾秋声添新愁。”当即送给父亲过目。几天后,张恨水将修改稿交给长子,诗如下:“缓挂玉盘柳角头,三山云暮影清幽。小桥溪滑难寻梦,别有秋声一段愁。”不过,张晓水也是个有主见的人,认为该诗改成下面这样更好:“暮色苍茫月似钩,三山环抱影清幽。小桥溪滑难寻梦,萧萧落木添新愁。”

另据张恨水的小女儿张正透露,张恨水暮年曾有意将自己书斋中那套多达2000余册的《四部备要》传给长子。当年为了购买这套书,花费了他20两黄金,可见其珍贵,但张晓水认为自己不是学文学的,请父亲把书转交弟弟妹妹们保存。

1967年2月15日清晨,张恨水撒手而去。张晓水接到噩耗,匆匆赶往西四砖塔胡同。他所见到的父亲遗容很安详,睡在自己那间北屋的沙发床上,身穿深色棉衣,头戴毡帽,嘴巴微微张开,似乎仍在呼吸。

种种迹象表明,张晓水有意在退休后对张恨水的作品进行一番系统研究,然而,天不假年。1990年7月14日,张晓水因患肺癌离开了人世。

猜你喜欢

长子张恨水
近百年探索中的张恨水研究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共和国农机“长子”成长记
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水环境污染源调查
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之品味及思考
张恨水后期小说创作简论
【活跃领域】:美食百年手艺撑起深夜食堂
中国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分析
基于变步长子空间追踪的DCT域非均匀采样图像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