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百年探索中的张恨水研究

2020-12-26陈宗俊

关键词:因缘张恨水时期

陈宗俊

如果从1925年友彝的《张友彝不是张恨水》这篇评论算起,张恨水研究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史。这近百年的张恨水研究之路,是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总体而言,这种探索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1930—1970年代的争鸣与漠视期、1980年代的辩诬与正名期、1990年代至今的深化与拓展期。

在第一个时期,由于受到时代与历史的局限,张恨水研究呈现出褒贬不一、以贬为主的评价特点。典型的是1930年代钱杏邨等人对张恨水及其小说的围攻与诋毁,即便此前此后有严独鹤、茅盾、老舍等人对张恨水创作的肯定,也很难改变文坛对张恨水作品的负面评价。而从1940年代末至1970年代,张恨水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人们谈到张恨水,大都抱以漠视或者不屑的态度。因此,第一时期的张恨水研究,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学术研究,而是一种带有浓重阶级意识和时代情绪的研究。这一时期跨越时间近半个世纪,而研究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至今犹存。

第二个时期,即1980年代,是张恨水研究的回暖与热潮期。如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沈从文等人的命运相似,这一时期张恨水研究以辩诬和正名为主。其方式主要有二:一是张恨水旧作重刊、亲友的回忆等,如张恨水的《我的写作生涯》(1981),张明明的《回忆我的父亲张恨水》(1979)等。二是开始出现一些学术研究成果与学术活动,如范伯群的《论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兼论张恨水是否归属鸳鸯蝴蝶派问题》(1983)、召开首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1988)等。这些都表明张恨水研究逐渐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具有积极的破冰意义。但是,同样受制于时代和前一时期评价的历史惯性,第二个时期的研究仍未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不足也很明显,如对“作为‘文学家的张恨水’意义认识不够,对张恨水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的本体性审美探讨不足”(谢家顺语),等等。

1990年代以来至今是张恨水研究的第三个时期,也是张恨水研究的纵深期,水平高、成果多、方式广是其特色。代表性研究成果,如范伯群的《张恨水研究与中国通俗文学理论建设工程》(1994)、杨义的《张恨水:热闹中的寂寞》(1995)等。同时,以张恨水为研究对象的硕博论文开始大量出现,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代以来至今以张恨水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就有10余篇。另外,谢家顺教授主持申报的《张恨水年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010)、北岳文艺出版社《张恨水全集》的出版(1993)与修订(2019)等等,这些成果都标志着这一时期张恨水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毋庸置疑,新时期以来的张恨水研究,一方面有着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研究等不足。如何突破前人的研究成果,朝着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发,是摆在张恨水研究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期刊发的薛熹祯和王韵两位老师的论文,就是2019年11月在张恨水故里潜山市召开的“张恨水研究与新时代”学术研讨会的最新成果之一。

作为一名热爱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韩国籍教师薛熹祯女士,近年来对张恨水的研究值得赞赏,如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现代与传统视域中的雅俗之辨——鲁迅和张恨水》(北京大学,2014),就从多方面探讨了新文化运动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雅文学和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间的多维互动关系。本期刊发的《张恨水和朱耀燮作品中的儿童叙事视角》一文,作者则将张恨水和韩国作家朱耀燮作品加以比较,这为张恨水研究走向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王韵老师的《一曲长歌话因缘——电视剧〈啼笑因缘〉主题曲比较研究》也是一篇比较性文章。作者从张恨水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的电视剧改编主题曲出发,以专业的眼光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我们解读这部小说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我们期待有更多更高的研究成果出现,让百年张恨水研究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因缘张恨水时期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啼笑因缘》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止谤莫如自修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淡定哥”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