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的矛盾及对策

2009-12-25冯世基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11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矛盾对策

冯世基 张 杰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课件教学在各地中小学渐成潮流,也成为教育技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从课件开发的现状来看,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面临着技术水平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等困境,课件教学在中小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现状的研究,从分析中小学教师在开发课件方面的矛盾入手,寻找优化课件开发的合作群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通过合作解决矛盾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 课件开发;中小学教师;矛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3.0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11-0047-0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件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效果,使学生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课件开发是课件教学的前提,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施与效果。当前,各类开发群体风起云涌,其中中小学教师是课件直接的使用者,他们应是课件开发的主体。然而,有些中小学教师由于相应的理论知识不足,开发的课件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仅仅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技术的手段,忽视了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的能动作用。甚至有些中小学教师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放弃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依然局限于传统课堂的“一书,一黑板”的教学,这显然不利于教学改革与发展。再者,有些课件由技术公司单方面开发,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课件常常无法正常投入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课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中小学教师或是某单一的群体较难完成,需要联合社会各个相关群体,共同克服课件开发设计中的矛盾问题,才能开发出相对科学合理的课件。

一、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的现状

1.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的不足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是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而设计的。然而,许多中小学教师由于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的缺乏或是由于技术水平有限,设计的课件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不但没有促进教学效果,反而成为教学的累赘。有的教师把课件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认为只要有几张图片或几张电子讲稿、指定的参考电子材料就是教学课件。有些教师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思路,过分强调认知,结果基于课件下的教学,使得教师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课件本位化,使课件成为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机械灌输的媒介,教学缺少对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考虑,致使学生对课件教学失去兴趣。课件应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形象化、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优秀的课件不仅必须充分体现教育者的教学思想,而且应承载其教育理念,否则不但普通教师和教学名师没有区别,教师和放映员之间也毫无差异。

2.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的研究现状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件教学在各地中小学开始盛行,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研究课件教学的浪潮。在探讨课件开发的优势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充分利用课件的形象、直观的信息表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快捷方便地呈现大容量内容,以及超越时空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等。在分析多媒体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或误区时,不少研究者指出一部分教师把课件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设计的课件内容为书本教材或板书的照搬,使课件成为简单的教学机器,课件学习沦为一个有规律的、“接受型”的学习过程。有些教师在课件的开发过程中,为了突出技术高、能力强,设计的课件过于花哨,缺少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考虑,结果课堂热闹但教学效果却一般。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少对策,诸如课件开发要有教学设计思想,课件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应当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等,一定程度上为课件开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对于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本身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就相对有限,加之这些对策的概括性和理论性又太强,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此中小学教师仍走不出课件开发的困境。

3.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的观念

通过与诸多中小学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对待课件开发的态度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极力倡导传统教学方式,不愿意接受现代教学手段,也不愿进行课件的开发研制工作。此范围内的教师比较少,一般年龄较老、有丰富的传统教学经验,但技术操作水平低,无法开发甚至不会使用课件进行教学。他们认为与冷冰冰的课件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效。第二种,能够意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愿意尝试进行课件开发与课件教学,但往往使用不当。这一般是中年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信息技术素养不足,设计的课件常为书本教材或板书的照搬,或者开发出喧宾夺主的花哨课件。此类课件不但没有提高教学效果,反倒成为干扰学生注意力的因素。第三种,现代教学观念下产生的一批新教师,他们接受过教育变革观念的洗礼,有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技术操作水平,能够较好地开发出多媒体教学课件。但实际的教学经验则比较缺乏,开发的课件常常缺乏实用性,无法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对待课件的态度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课件开发上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境,单纯靠教师自身的力量,很难开发出优秀好用的课件。

4.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对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的影响

在我国,因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必然造成教育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平衡,这客观上对部分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从而造成教育效果的“贫富分化”。一方面,由于农村硬件资源落后,教师接触计算机的机会相对较少,计算机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甚至在使用课件教学方面都存在困难。加上部分文科类教师认为自己的课程与课件教学关联性很弱,认为没有必要花过多精力去学习如何使用课件。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教师考虑到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与信息素材若为他人借用,会影响自己的评奖和职称评定,所以不愿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分享,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造成在资源开发上的浪费。另外,虽然各学者也试图建立诸如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等实现资源共享,但由于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一般属于公益事业性质,开发者从中获利较少,于是建成后投入维护的精力和时间就相对较少。许多平台内容陈旧,更新缓慢,有时甚至就是一个徒有外表、内容匮乏的空壳。

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在课件开发方面仍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如果不克服这些困难,课件就很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对与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相关群体的简要分析

面对课件教学的种种问题,作为课件开发与使用主体的中小学教师任重道远。然而,课件设计与开发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管理学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的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社会群体一起参与合作,才能开发出真正科学实用的课件。在此,笔者选择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或者是可以合作的社会群体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他们与中小学课件教学的关系及在课件设计开发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1.教育理论研究机构

这些机构长期从事教育理论、教育改革的研究,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现代课件教育的提倡者,其从业人员通常有较高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这些机构中,与教育技术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是各地区的电教馆及其工作人员。他们除了本职工作外,经常承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供了平台。当然,某些电教馆的技术部也从事部分教学课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建立中小学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贡献力量。

2.课件开发公司

此类公司专门从事教育软件的开发,有强大的技术团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开发出高技术含量的课件。这些课件,在页面设计、程序设计方面都比较出色,但通常在教育理论指导方面比较弱,他们需要教育专家的理论指导,更需要中小学教师对课件的可行性、实用性进行把关,在实践中检验课件的效果。

3.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

该专业承担教育技术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培养一批批具有教育技术素养的毕业生。高校的教育技术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研究者,能够从各种理论角度和技术角度对课件进行研究,并能够以课题或是项目为纽带,带领学生进行课件开发使用的实践,对课件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牵引作用。

4.邻近学校

这里提出邻近的中小学这个群体,意在希望教师能够通过校校合作,淡化竞争意识,组成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而节约教育教学开支;另一方面,促进校间合作,互相帮忙,互相补充,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中小学教师作为课件教学的实践者,是课件的最终使用者,是课件设计可行性、实用性的检验者。然而单纯靠个人或是单方面的力量,是很难从理论和技术进行全方位考虑的。只有通过联合各个相关群体的力量,相互合作,组成开发团队,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开发出科学实用的优秀课件。

三、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中的矛盾及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件开发存在的许多困境,只有集合各相关群体的力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课件开发的不足。在此,笔者针对以下几点中小学教师课件开发中的矛盾,提出相应的合作模式,以期能最大限度地解决课件开发投入与效率不成正比的矛盾,优化课件,提升教学。

1.产品研发模式——解决丰富教学经验与技术水平有限之间的矛盾

中小学教师长期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对教学有很深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部分教师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相对较少,在面对计算机时容易出现计算机焦虑。计算机焦虑是指用户预期计算机使用或者真正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恐惧与忧虑,它可能是用户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所获得消极情绪体验的集中反应。这种焦虑的心态在目前中小学教师当中还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与课件开发公司合作研发,用自己的经验和教学设计理念进行课件的前期规划和设计工作,而把技术部分交与公司处理。在开发的各个阶段,二者保持及时的沟通。中小学教师将教学需求及操作要求向公司阐明,公司技术部及时地向教师反馈设计思路,争取做到课件的设计无论是界面上还是功能交互上都更具实用性,更显人性化。当教师感到能够“控制”所使用的计算机课件时,就可有效地降低其计算机焦虑,也就能更好地发挥课件的作用。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教师不用再为学技术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公司也从开发出更具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课件中获利。

2.培训+项目研修模式——解决传统教学思路与现代教学理念之间的矛盾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仍习惯于“一书一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安排一切的学习活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思路,从教育存在以来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化社会,当面对教育信息化这一宏大教育主题时,多媒体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已不能忽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也应有所改变。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未来教师必须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拥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具备教学设计理念,而且能够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现代教师应有的能力。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因此,中小学教师要想在这个技术高速发展的竞争社会立足,就必须在接受并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然而,中小学教师如何适应信息化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如何提高使用课件教学的能力?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突出实用性、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简单易学性的不同类型的培训,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培训,让教师再学习,这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此时,教育科研机构或是各高校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通过短期的培训及专家讲座,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识。各中小学也可以根据自身学校师资的情况,与科研机构或是高校共建,以课题或是项目的形式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不仅能实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还可以参与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工作以及合作开发出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教学课件。

3.大学支持协作模式——解决课件开发与学习者学习特征之间的矛盾

前文提到,对于多媒体教学,大部分学者将多媒体对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作为其最大的优势,合理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认知是有特殊性的,注意也是有选择性的,而课件设计与教学常常忽略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一味从技术、从教学内容考虑,设计出的课件常常违背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特征。课件教学反而突出了教师对学生情感认知、个体差异等问题关注的减少。

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特征,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并及时反馈到制作课件的各个群体,让其对课件的表现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中小学教师精力有限,很难把学生的问题考虑全面,笔者认为,这个调查任务可以交给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让学生结合课业的学习,定期做些问卷调查,对中小学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特征进行分析,并将这些数据作为资料储备起来,以便随时辅助课件的设计开发工作。同时,大学专家、教授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相关角度指导课件的开发,为课件的开发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

4.校间学习共同体模式——解决课件资源共享与教师共享意识之间的矛盾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目前教育界所需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能给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师生互动提供便利。然而,部分教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无法正常使用网络平台;也有部分教师由于竞争的压力,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教学成果。

要解决平台操作的技术问题,网络平台开发者必须与直接使用网络平台的中小学教师交流协作,开发出更加“人性化”的网络平台。良好导航、友好的人机交互可以降低教师的计算机焦虑,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效能感。而对于共享意愿问题,一方面,高校学者可以通过论坛或是讲座的形式,向中小学教师阐明知识共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教师专业技能发展也需要教师相互合作。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建立校校合作模式,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共同目标,以知识分享为纽带构建教师同伴学习共同体,促进各学校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以某一教育主题或是课题项目为引导,通过“轮流领导”,各取所需,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群,以“有付出才有收获”的激励机制,让教师愿意共享知识,分享智慧,从而让所有参与的教师共同来补充网络资源,完善网络平台,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良性成长。

结束语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合作成为生存的法则,中小学教师只有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公司或是其它学校的教师合作,才能脱去课件的两张皮现象,即“有(教育)理论的没有技术和有技术没有(教育)理论”,才能使课件教学走出困境,从而提高课件教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高新人才。但合作的选择并不是盲目的,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就近原则、效益原则,争取能最大限度地解决投入与效率不成正比的矛盾,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从而优化课件教学。

参考文献

[1]荣曼生. 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立交自主模式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8(5),93-96.

[2]盛琳阳,王建华.课件制作中应主要考虑的几个问题[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17(3):80-84.

[3]Bozionelos,N.The relationship of instrumental and expressive traits with computer anxiety fJ1.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2001,31:955—974.

[4]项国雄,周勤.课件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8-73.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

(责任编辑 王永丽)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矛盾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