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阶层公民意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9-12-25冯留建

理论月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公民教育

冯留建

摘要: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意识在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各个阶层的公民意识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农民阶层的公民意识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提出未来公民意识发展的对策,对于提升农民阶层的整体素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农民阶层;公民意识;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9-0171-04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公民意识以特定价值为导引。以理性认知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归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的公民意识在得到整体提升的同时,各个阶层的公民意识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农民阶层的公民意识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阶层公民意识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单纯的公有制经济逐步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原来支撑和维系干部、工人和农民三大职业身份体系的户籍、人事、单位制度受到根本性的冲击,逐渐导致传统职业身份体系的分化和消解。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组研究,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由十个社会阶层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见下表)。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陆学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28~05页。

中国形成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现代社会应有的各个阶层中国都有了,并且各阶层的位序已经确立,各阶层的人员在阶层之间也是可以自由流动的。第二,现代社会的社会流动机制正在形成,正在逐渐替代传统社会的社会流动机制。第三。中国的“橄榄形”社会结构正在形成中。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核心结构,也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整体反应。从历史经验看,一个现代化国家一定要有一个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也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一般都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根据陆学艺的社会十大阶层划分理论,中国农民阶层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29%。分析研究农民阶层公民意识的状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意识的培育有重要现实意义。

农民阶层公民意识发展存在的问题,由于视角的不同。结论也不同。在此从经济、政治、道德三个方面分析农民阶层公民意识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上农民阶层缺乏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最终决定于农民的现代化。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农村普遍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小农经济为主,市场化程度不高,属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分散、封闭、保守和效率低下是小农经济的特征。在这种小农经济的社会里,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单位,自产自销、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抑制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马克思对小生产的封闭和保守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说: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初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我们不应该忘记那种不开化的人的利己性,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整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像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它们使人屈服于环境,而不是把人提升为环境的主宰;它们把自动发展的社会状况变成了一成不变的由自然预定的命运,因而造成了野蛮的崇拜自然的迷信。在这种小生产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的意识自然也是封闭、保守的,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害怕改革,缺乏自主性,缺乏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绝对平均主义等等。

2政治上农民阶层缺乏权利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

漠视权利的心态在我国非常普遍,既有权力对权利的漠视,也有权利对权利的漠视。主要体现在少数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普通公民合法权利的非法干预甚至无情践踏,普通公民相互之间有意或无意的侵权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发生之后人们的处理方式,往往首先选择“私了”,其次考虑进行报复,再次习惯于向上级领导反映,最后实在没有其他办法时,才不得不走上法庭。公民一方面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应当如何来行使权利,当自身权利被侵害之后则无可奈何,或者对权利持无所谓态度。更难产生进一步扩大自己权利范围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不知道他人享有什么权利。自己应当如何去尊重他人的权利。最终使得法律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毫无意义。而相应的。人们往往觉得法律加之于其身上的义务是额外的。当然不愿意主动地去承担和履行,这又必然加大国家、社会事务正常运转的成本,阻碍国家、社会的发展,反过来限制了公民权利范围的扩大和影响公民权利的正常行使。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往往放弃自己的权利,尽管这些权利是有法律保障的,未被任何外力剥夺的;相反的,他们往往试图寻求“权力”的庇护,等待他人的救济和帮助。自古以来农民阶层无论是从权利认知、主张或要求等方面。都与现代公民意识的要求相距甚远。

民主法治意识不强,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人治,作为一种治国方式。是指以人格化权威为国家的支点,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于人格化权威的圣明与贤能上,它无限夸大圣人明君的作用,把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寄托在执掌最高权力的人身上。人治并不完全排斥法律的作用。而是认为法律必须服从最高统治者的权威。人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权威神化,法律权威弱化,约束机制软化,权力竞争恶化。核心是政治权威神化。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与人治的比较论述很值得思考。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是不用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律是没有感情的,但人类的本性使得谁都难免有感情。而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具体分析,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治有三大弊端:一是人治是偏私的,因为没有人能摆脱感情的影响,而法律却是

最为理性、最不受感情影响的。二是人治是由少数人决定的,少数人的认识毕竟是有局限的。而法律是由多数人制定,法治是多数人的统治,而多数人的智慧总是胜过一个人的智慧。三是人治中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日理万机,而依靠多数人的法治能够克服这一弊端。亚里士多德对人治、法治的这些比较,对于认识人治的弊端,仍然是有重要意义的。

3道德上农民阶层缺乏公德意识

公德意识是人在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中。能够自觉遵守公共规范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的意识,是衡量人的道德修养的基本尺度,它是对公民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在开放的条件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各种社会不良行为和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没有成为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因此,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准。并使之转化为道德自律刻不容缓。而加强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始终不渝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艰苦创业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义与利、竞争与协作、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农民阶层公民意识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根据前面对农民阶层公民意识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农民阶层公民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作进一步剖析。这些原因对社会所有阶层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

1传统家一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传统中国社会在结构上有两个基本单位,即国与家。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缩小。在国与家之间,没有独立的中介组织,没有类似西方自由城市和独立社团的组织结构。传统中国社会,在“国”的范围内强调一个“忠”字,在“家”的层面上侧重一个“孝”字。无论是“忠”还是“孝”,所突出的都是让人们尽义务,是臣民对君主的义务,卑幼对尊长的义务。显然,传统中国社会的家一国制结构不利于公民意识的发展。

2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浸淫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小生产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自然经济与家族宗法制紧密结合的社会,是典型的血缘—伦理一政治三位一体的社会。是高度集中的封建行政权力支配的社会。这种社会形式,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了两千多年,达到了高度发达的形态,从而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封建专制传统。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信奉的是“君权神授”。帝王或“天子”是“受命于天”的,是天下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君临于下”、“替天行道”。是在“为民做主”。这种最高主权既不可以分割,又不可以与人分享,更不可以转让。国家的最高权力——包括立法、司法、行政、财政、军事等各种权力,全都集中在封建帝王一个人的手里。封建专制传统在中国,不仅是源远流长的。而且是根深蒂固、异常顽固的。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政治文化的两极价值取向:一极是当权者的专制性价值取向。“朕即国家”;另一极则是民众臣服性价值取向。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几乎没有任何大众参与的传统,一极的高度专制集权。造成另一极形成了臣服性取向特征极为显著的政治文化。这样一种政治文化的顽强遗存,与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

3传统文化对公民意识发展的不利影响

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深远。这种经济造就了中国长期以来官贵民轻、重谋轻规,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文化传统。尽管当代中华文化的内涵已经包含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以民主与科学为主题的文化改造,但“东西”、“中外”、“体用”仍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核心范畴。对于今天的公民意识教育来说,既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的优点,也应看到其不足。

第一,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对农民公民意识的影响。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先秦时期。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经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此后的两千多年。儒学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中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如“仁”的学说、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充满了人文意蕴。但就其对个体主体性之形成的影响来说,就是以消极占多数了。为了巩固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儒学确立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关系。鼓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甚至“存天理,灭人欲”,极力排斥个人的需要、欲望和权利。在这样的思想钳制下。个人已完全没有了独立性自由。粱漱溟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曾经把儒家文化概括为“尚情而无我”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则是“尚我而无情”的文化。他说:“尊卑是个名分而以权利不平等为其内容,而所谓平等的也不外权利的平等。所以所争实在权利。权利的有无,若白大家彼此间比对着看,便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若白一个人本身看。便有自由不自由的问题。”这种分析颇为深刻。在一个压抑个性、奉行“无我”价值取向的文化中,很难想象个人会有较强的权利意识。

第二,儒学重私德、轻公德。重视私德而公德不彰直接影响了一个公正的社会氛围的形成,使私德失去了践行的动力。也影响了人们之间进一步的交往。因为私德说到底就是熟人道德,只在熟人的小圈子里适用,对于圈子外的人则是保守和排斥的。费孝通就曾用“血缘”与“地缘”来描述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模式。血缘是联系人们之间的纽带,决定了彼此间的亲疏,“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几千年来,农民大多信息闭塞,往往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深。爱以传统主义的价值观看待问题。自卑、迷茫、孤独、机会主义、封建迷信、利己主义等,这是影响农民公民意识发展的“内因”。

第三,官本位意识浓厚。何谓官本位?江泽民指出: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东西都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官本位就是以官为本,官处于中心位置,一切话只有当官的说了才是真理,一切事只有当官的干了才是符合政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做官。在官本位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时。追求当官、当

大官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官与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官本位实质上就是权本位,有权就有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管理国家靠各级官员,广大人民既无政治地位,又无经济地位,无权参与国家的管理。因此,只有“官”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官位成了衡量一个人地位高低和价值大小的尺度和标准。这种官本位的观念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政风、民风都有深刻影响,特别是对农民阶层公民意识的培育弊窖极大。

4公民教育不发达

公民教育一般指国家或社会根据有关的法律和要求,培养其所属成员具有忠诚的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品格与能力等的教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这个国家的公民。不管其政治、宗教信仰如何,都要从“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和奋斗性”四个方面陶冶其性格,培养其精神,使他们为国家服务。中国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此项教育。这里所指的公民教育主要是指以良好公民为目标的教育。公民教育不发达主要是指中国近代以来,由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导致公民教育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健全、内容不科学、效果不明显这些问题。

三、农民阶层公民意识发展的对策

公民意识发展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运行机制中,社会和公民双向互动的过程。公民意识发展的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公民意识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民主政治为保障、以公民文化为根基、以公民教育为依托。市场经济激发公民的主体意识,强化公民的权责意识;民主政治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制度保障和实践机制;公民文化是公民意识发展的内在根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既要普及基础教育,又要持之以恒地实施公民教育;既要从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又要从世界大局和全球化趋势的角度看我国公民教育的紧迫性与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只有这样,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才会源源不断地培育出来,才能为现代民主社会提供强大而坚实的基础。

1发展市场经济——奠定公民意识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一切社会发展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整个社会生活和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决定力量和最终源泉。社会生活的基础,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方式决定着公民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因素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联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支配社会。”这说明,自由平等原则及其观念。只有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市场经济是促进人的独立意识与参与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所遵循的自由平等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导致了人的依赖关系的解体,使人变成了具有自主的独立人格的主体。使人产生了人的价值感和尊严感;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人从狭隘的地域中走出来,开阔了人的视野。使人把自己同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了参与意识。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应朝着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发展。

2完善民主政治——提供公民意识发展的制度供给

民主制度与公民意识同属社会上层建筑范畴,其生成、发展和完善都受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一方面,民主制度一旦在某个社会确立并有效运作,就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该社会中具有相应权利义务的主体,使其感受到民主制度与自身利益的关系,从而对民主制度的合法性做出回应。培育和催生出相应的公民意识。另一方面,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取向等形式存在的公民意识,实际上是通过认知、判断和评价等形式主观化了的民主制度,是民主制度的意识结构和心理表现,为民主制度的运作和巩固提供有效的合法性支撑。在推动社会和政治变化的各种因素中,政治制度的作用要超过公民意识的作用。公民意识的提高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在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应该从以下几点人手建立面向未来的公民意识:第一,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必须合理划分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职能和权限,着重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引导和促进公民意识健康发展。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制度保证及实践机制。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相对滞后,其总体状况表现为:制度优越但体制不够合理;内容真实但法制不够健全;形式多样但机制不够完善;保障可靠但发展不够平衡;主体广泛但参与不够充分。无法提供满足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尚未形成吸纳公民广泛参与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公民并没有参与到政治过程之中,这大大阻碍了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中生成公民意识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改革,探索新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使公民的政治参与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从而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制度保障和政治实践机制。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法治保障。

3弘扬公民文化——培育公民意识发展的精神根基

公民文化包括公民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是指公民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种模式。这种文化发生在公共领域,以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为支撑,其核心在于公民与国家的互动。公民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呈现出一致性与差异性、协调性与冲突性、先进性与滞后性等特点。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支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是指既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历史发展实际相适应,又与中国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一致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公民文化。

4开展公民教育——构筑公民意识发展的教育体系

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的、具有公民美德的、明达的公民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公民教育的目标一是公民意识的生成与公民品德的培养:二是为形成公民社会创造条件。公民教育普及的前提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因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缺乏教育使公民无法胜任以合法的方式在各种场所和组织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公民意识的培育更是无从谈起。中国目前首先要普及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在基础教育相对普及的前提下。只有持之以恒地实施公民教育。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才会源源不断地被培育出来,才能为一个现代民主社会提供强大而坚实的基础。公民教育的开展的途径主要有家庭公民教育是前提与基础。学校公民教育是主渠道。社会公民教育是学校公民教育的补充与发展。

责任编辑梅瑞祥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公民教育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对话·素材·练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