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远千里 我心宁静

2009-12-12王舒娅

新一代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大学

王舒娅 吴 弘

摘要:对于中国众多的综合型大学,学科齐全且完备,再加上教育改革让各高校积极推行学生自由选课的教育体制,这给当代大学学子们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不少学校还设立了一套关于鼓励“一专多能”人才的激励措施。我想,从知识结构武装团员青年的大脑,是加强大学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所在。

关键词:中国共青团;大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06-01

几年来,中国共青团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本着“求真务实,朝气蓬勃,崇尚事业,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在2006年颁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相关文件,让共青团的工作者们寻觅到了一个崭新的方向,注入了更加激昂的工作热情,拥有了一个更为鲜明的奋斗目标。在这巅峰之上,我们不再张扬与仰望,而是宁静我心,立足脚下,致远千里。

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耀眼的成绩彰显着共青团人的活力激情、有知有志,但这并不能排除我们当中有“理想真空”、“精神贫血”、“价值悬浮”的同志,主宰这些同学精神走向、支配其喜怒哀乐的基本是小事俗事,然而他们对大是大非却有着要么麻木要么狭隘的认知与态度。在《我们为什么“郁闷”》中,徐方写道:“有学生讲:社会上所有的负面的丑恶的东西,在大学里都能找到对应的表现,什么假冒伪劣,什么权钱交易,没公德,没操守甚至没有文化,没有诚信……”在大学校园里,绝大多数人都是共青团员,这样的事情就没有发生在我们共青团人中吗?在每一年期末考试时,各学校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学生会都在以种种方式倡导诚信考试,然而我们还是看到一些同学作弊而被处罚的案例,其中不乏平日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甚至有的还被评为省、市级的优秀学生干部。我们不禁要问:在共青团响亮的口号声中,这些川大共青团人的远大理想呢?在各高校附近的网络游戏厅中,我们看到了在网络游戏中“呼风唤雨”的学生,我们还要问:这些共青团人的精神品位就如此低下吗?当看到在各高校BBS上的灌水言论时,我们还要问:这些共青团人的价值观偏到了哪个角落了?……但我们相信,这永远不是主流。

巅峰之上的共青团人不要只把挑剔的眼光仅仅局限于网络游戏、考试不挂、追求名牌这样的俗事小事上,而要胸怀天下,志向高远;巅峰之上的共青团人不要斤斤计较、锱珠必较,缺乏风度、大度和气度,而要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巅峰之上的共青团人不要对真善美不知倾心歌颂,对假恶丑不敢痛恨鞭挞,对良知、情感、追求真理等高尚情怀表现漠视,而要坚定立场,明辨是非,惩恶扬善。

二、 “在人才的培养上,大学无不以培养通识博学,具有高度教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具有较为完满的人格为追求,以别于专门教育造就的狭窄单薄的技术人才。” ——蔡元培

在今年开学之初,笔者参加了学校团委举办的春季干部培训会,会上团委书记不仅鼓励共青团人要培养自身的科技文化素养,营造浓厚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全面提高我们共青团人的综合素质,而且要做“以研究性的工作习惯去工作,关注共青团理论,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共青团人,从而在工作中,践行共青团理论。当今,我们看到不少高校在教育上“专业教育实,而素质教育虚;技能教育实,而公民教育虚;物质层面实,而精神层面虚”(何光泸),即使进行了一些思想教育的必修课和人文类选修课,但效果却不甚明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通才方面,笔者认为当今大学要以培养“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年轻学子为目标,使青年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不仅要有 “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再加上“广阔的国际视野”,如此一来,才能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社会精英。

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殿堂,而非“职业训练所”,我们很多共青团员在这点上的认识是不够的。我们很多人在中小学的时候,就有不重视政史地等副科的倾向,在大学,逃掉思想教育、法律基础、马哲等课的更是大有人在。笔者学识尚浅,但还是想就个人的经验谈一点广泛学习的好处,望大家不吝指教。

对于中国众多的综合型大学,学科齐全且完备,再加上教育改革让各高校积极推行学生自由选课的教育体制,这给当代大学学子们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不少学校还设立了一套关于鼓励“一专多能”人才的激励措施。我们共青团人更应该把握这个良机,努力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去打开人类人文思想的宝库,让先贤名哲、思想巨子对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的深邃探讨和真知灼见滋养我们,使我们得以攀登人类精神文明的巨峰;让自然科学领域的先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深刻探索昭示我们,使我们得以洞察自然世界的奥妙。我想,从知识结构武装团员青年的大脑,是加强大学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所在。

三、 “要想成为一个大国,必须有众多大学……而如果要想成为一个伟大国家,有众多大学还不够,还必须有伟大的大学,至少要有一两所。” ——丁学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川大共青团人当“明明德”,当“通识博学”,如此,定有巅峰之上的大跨越,从而推动四川大学的发展,更为中国共产党输送卓越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