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全方位育人,促进大学生就业

2009-11-20万文松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

万文松 陈 喆

[摘要]如何引导毕业生顺利就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学生从容面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探讨从全方位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入手,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全方位育人 大学生 就业

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关注素质教育已进行了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看,目前大学教学过程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其主要功能就是要全方位培养学生,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这种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鉴赏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今后就业和走向社会做好准备。而目前的大学教育,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还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精神。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已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的需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据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达500多万人。“十一五”时期全国将有2500万人高校学生毕业。2004年我国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中约75万处于待业状态, 2005年上升到95万,2006年~2008年处于待业状态的均为100多万,且呈年年递增趋势。与此同时,近年来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的矛盾现象,导致“有人无事干”和“有事无人干”的局面,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不知道如何推荐自己。学生在面试时,首先不能从容应对考官的提问,回答问题时重点不突出,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完善,甚至因心情紧张而语无伦次。这些情况说明学生在校时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机会少,面试时表现为心理素质差,不知道如何推荐自己。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自我推销能力以及简历写作能力的缺陷,因而造成了求职择业中的障碍。简历写作不仅仅是一些写作技巧的问题,实际上它也是求职者自我推销,自我展示素质和能力体现的过程。一份好的求职简历在于它有效内容的多少,要使用专业和规范语言,应该尽可能地向招聘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有的求职者把简历写得如同抒情散文,试图以此形式或语言打动招聘者,其实这样做往往得不到预期的目标,很多时候反而弄巧成拙。因为正规的招聘、专业的招聘人员注重的是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不能有太多的时间与招聘者交谈时,一份好的简历往往会给用人单位带来很好的印象,成为你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2.自我定位能力有缺陷。每个大学生对自身都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摆正自己的位子。首先,大学生入学前最好对所学专业、自身潜力、将来职业发展等做个适当的评估和规划。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能力的缺陷表现为自我定位不准,过于理想化,很大程度上是定位过高。他们往往自恃过高、眼高手低。同时,反映在求职过程中就是不能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重新定位。求职过程是一个自我能力展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自我能力缺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应该逐渐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清醒的认识,并积极地进行定位调整。除了自我定位能力有缺陷外,定位不准同时也反映了某些大学毕业生缺乏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能力。很多求职者对投简历的对象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根本没有分析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分析自己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有的甚至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招聘要求一无所知。缺乏自我定位能力,在就业时有一定的盲目性,用人单位不欣赏这样的学生,学生对用人单位缺乏兴趣,最终造成就业失败。

3.高校教育的缺陷。首先高校在处理“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上有失偏颇。由于以往高校一直强调“成才”教育,因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如何为人处事的“成人”教育,致使毕业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方面有所欠缺。其次是高校在学生能力和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方面未能与时代的发展合拍。大学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团结奋斗的精神。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表现出明显的不满。

4.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机会有限。大学生应该利用一切实践的机会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找机会兼职、实习、参加学生社团及各种组织、充当志愿者等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实践形式。参加实践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为以后正式工作预热;另一方面,寻找实践机会的过程也是毕业以后找工作过程的预演。可以说,实践机会的寻找和实践活动的进行就是一个为找工作做能力准备的过程。现实中正是由于实践的缺乏,造成了大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的不足。而这些能力的欠缺正是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5.社会生存能力差。社会生存就是首先要让自己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而适应的前提就是要拥有比较强的专业技术和全面的综合素质。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和表现都很好,可是真正对实际工作实践起来,就眼高手低,无所适从,不能胜任工作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些体现一名大学生实干能力的素质,是今天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特别看重的。其次,大学生的“敬業精神”和“团队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素质,这种精神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投入和执著,是形成单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源泉,也是一个单位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全方位育人,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1.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学校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要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运用推理、辩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科学、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探究科学的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某一门课就能做到的,它是学校所有学科、全部教育工作综合的结果。比如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的学习态度,要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等等。

2.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各行各业的工作越来越趋向于开放性,与国际的交往越来越密切,现代化的管理更是成为必然。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只死读书,做书呆子,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发现,创新型人才普遍受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创新型人才既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又要具有丰富的科学素养,尤其还应该具备创造性的品质,即整合知识的能力,独特的思维方式,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富于怀疑和批判精神,较强的创新动机,坚韧不拔的毅力等。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贯穿在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贯穿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因此,高校要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努力改进“成才“和“成人”教育观念,培养社会上用得上的真正人才。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安排要有计划进行,要体现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拓展知识面,又要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组织地开展辩论会、时论会,培养学生较好的口才和演说能力。现今在各种招聘会及招聘广告上,往往都要求学生具备从业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而这些也恰恰是现在的大学生所缺乏的。因此,学校也应加强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的培养力度,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全面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4.育人为本是成功教育的关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要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做人方面的要求也是不断地发展的,应增加新的内容,让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很快适应这个社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社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他们要诚实守信、有职业道德、对他人要有爱心;要有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要学会与人交往,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等。

5.培养就业意识,加强就业指导。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告诉学生就业是自己的事,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是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帮助大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让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告诉大学生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大学生应该具备何种能力与素质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告诉大学生培养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途径与方法。高校开展就业指导之作用,除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规划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高校应将工作的着力点由招生向就业转移,重新审视和正确看待就业对办学的价值,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就业后充分发展,应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和办学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工作,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摒弃那种把就业指导看成是权宜之计、附带性工作的认识,使就业指导工作变成贯穿于学生就读全过程的专业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君涛.应用现代技术之浅见.教育与职业,2006,23(48).

[2]姜林康.大学生生与职业规划.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0).

[3]夏再兴.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行为的选择.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9(178).

[4]赵淑霞.论高校创业教育.教育科学,2006,4(75).

[5]李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建设的思考,科教文汇,2008,1(26).

猜你喜欢

就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