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的“空调房”

2009-11-16

百家讲坛 2009年17期
关键词:叶轮纳凉水循环

马 佳

在动辄三四十摄氏度高温的夏季,坐在凉风习习的空调房里办公、学习或休息,实在很惬意。但古人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他们是如何度过烈日炎炎的夏日的呢?

其实,古人一直在研究降温设施。在汉代,已经研制出“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其取凉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中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由于这段文字过于简练,我们无法得知这种“叶轮拨风”的详情,但想象中它的拨风原理应该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当然,这种大型设备一般人是消费不起的。

到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唐诗人张仲素在《杂曲歌辞·宫中乐》中咏道:“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凉屋”,此“凉屋”既绿色又环保,但该诗名日“宫中乐”,可见与老百姓也是无缘的。

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的纳凉也有精彩的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的消暑又前进了一步,而且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也不乏科学道理。想必这古代的“凉屋”和“霍都别墅”,比起密不透风的现代“空调房”来,降温效果更好、空气更清新,也更符合环保理念。

编辑高丹

猜你喜欢

叶轮纳凉水循环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纳凉
黄昏纳凉
离心泵叶轮与电机连接结构的研究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用车刀精雕
配合间隙对涡轮增压器运动性能的影响
青铜峡灌区水循环主要因子及演变规律研究
纳凉之乡村田园美
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