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文豪蔡邕为何被推上断头台

2009-11-16

百家讲坛 2009年17期
关键词:蔡邕董卓

杨 威

谢承《后汉书》中载,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司徒王允平息了董卓之乱。蔡邕受牵连下狱,董卓被诛,王允疑蔡邕有“怀卓”之意,将其囚死狱中。

六七百年之后,温庭筠过蔡中郎坟时发出了如下感慨:“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那么,一代大家、学者楷模、人中至孝的蔡邕蔡中郎缘何被杀,他死后若干年为何还能得到后人同情和争议呢?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经史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画家、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是一位集文学与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

文学方面,他是东汉后期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是东汉时期最突出的辞赋作家。他的文章清丽典雅,开创了一代文风。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认为“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便和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碑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同意后,蔡邕亲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后汉书·蔡邕列传》)。这就是《熹平石经》,又名《鸿都石经》。石碑刻好后立在太学之门,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络绎不绝。每天仅车马就有千余辆,以至于大街小巷都被堵塞了。唐代张怀瓘评价他的书法:“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书断》)南朝梁武帝称其书法为:“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古今书人优劣评》)

蔡邕不仅是大书法家,而且是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传世的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和“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的书法创作要领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与《九势》中“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的八种口诀一起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于蔡邕的笔法还有许多故事,传说有一次,钟繇与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韦诞等讨论书法的用笔,钟繇向韦诞问蔡伯喈的用笔笔法,韦诞不肯告诉他,气得钟繇捶胸呕血,几乎死去。最后太祖曹操用“五灵散”才救活了他。韦诞死后,钟繇派人盗掘了韦诞的墓冢,才得到随葬的笔法,于是“繇笔更妙”!故事虽荒诞,但蔡邕书法理论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

蔡邕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更是非凡。在浙江绍兴的鉴湖景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东汉柯笛亭,就是缘于蔡邕在此避难以椽竹制笛的故事而得名。

据传说,蔡邕被流放后,桓帝嘉其才华出众,便赦免了他。蔡邕在回来的途中,得罪了五原太守王智,考虑到难以幸免。便不得已亡命江湖,避难江浙一带达12年之久。其间,蔡邕来到会稽(今绍兴)。一日夜宿柯亭,清风吹过,蔡邕听到亭子里响起一阵悠扬悦耳的声音,这声音分明是一种乐音。蔡邕便循声查看,发现声音来自亭东的椽竹,仔细数了数是第16根。第二天,他将这根椽竹取下制成一支竹笛,一吹奏果然音韵绝妙,于是蔡邕就将它取名为“柯笛亭”。以后蔡邕漂泊,就随身携带此笛到处吹奏,使得柯亭之名随着柯笛而名扬天下。

又传蔡邕浪迹吴越时,有一天住在一户农家,这家人在做饭时,将一段桐木填进炉膛。此时蔡邕正在客厅读书,忽然听到材木在烈焰中噼噼啪啪的响声,知道这是一块良木,便急忙请主妇取出。待用这段材木制成琴后,一弹奏,果然发出了美妙的乐音,因琴尾仍然留有被火烧焦的痕迹,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其为“焦尾琴”。

那么,这样一位学富五车、艺盖当世的大学者又怎么会被王允下狱而死呢?

罪名是阿附董卓!

谢承在《汉书》对此有记载,但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蔡邕虽为卓所亲任,情必不党。宁不知卓之奸凶,为天下所毒,闻其所亡。理无叹息。纵复合然,不应反言于王允之坐。”甚至认为这是谢承的妄记!

南朝宋的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邕列传》这样记载:“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于是忠正的王允勃然大怒,狠狠地呵斥了蔡邕一番:“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向伤痛,岂不共为逆哉?”除多了“有动于色”的神态细节刻画和“共为逆”的大帽子之外,其他大同小异。

然而,仅仅凭借蔡邕“反向伤痛”就判定为“共逆”,理由实在显得有些苍白。首先我们要看看蔡邕在事卓的三年里,都做了些什么!

蔡邕虽然官职不小,做过祭酒、侍御史、侍书御史,还当过一段短暂的尚书、郡太守和侍中,时间最长的要算左中郎将,因此世人皆称其为“蔡中郎”,他的爵位也不低,被封为高阳乡侯!但实际上,他也就是给董卓及其官僚捧捧场、弹弹琴、写写文章、说说话而已。史载:“每集宴,(董卓)辄令邕鼓琴赞事。”

《后汉书·蔡邕列传》中记载了这三年间蔡邕做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的部下要尊董卓和当年的姜太公一样为“尚父”。董卓就和蔡邕商量,蔡邕说:“姜太公辅佐周朝,主要是受命灭掉商朝,所以称其为尚父。现在您的威德尽管也很大,可是和姜太公比,我私下里认为还不行。应该等到关东平定了,回京以后,再做进一步商量!”结果是:“卓从其言”。

第二件事:初平二年,董卓问蔡邕:“怎么回事,为什么总是地震啊?”蔡邕回答说:“地震是因为阴气太盛侵犯了阳气,是臣子超越了礼制造成的。就像您前年春天去郊外乘坐了超规格的金华青盖一样。于是,此后董卓改乘帛盖车。

作为文艺大师的蔡邕估计也只能做这些了,然而对于蔡邕的建议,董卓大多弃之一边。蔡邕自己也“恨其言少从”,多次想东奔兖州或者遁逃山东,后来考虑到自己“状异恒人”,“名头太大”,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有很多人想一睹为快,藏不住,才作罢。

所以,对定罪蔡邕,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马日磾就不认可!他当众争辩道:“蔡伯喈是旷世逸才,知道的汉代史事最多,应当让他写完汉史,成就一代大典。况且蔡邕一向忠孝闻名,而仅仅因为一句叹息就连坐下狱,缺少说服力,杀了他定会让很多人失望的!”

当王允以“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复使吾党蒙其汕议”的严词拒绝后,马日碑绝望地说:“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事实不幸让马日磾全部言中。随后,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的辅军(参谋)贾诩鼓动校尉李催、郭汜、张济等率众而西,直取长安,王允最后落了个灭族的下场!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蔡邕之死渲染铺陈为蔡邕伏尸哭董卓,“哭卓”虽不曾有,但从诸多

史料来看,谢承的“妄记”也未必!“叹卓”倒有可能最为接近事实的真相!这种争议我们姑且放下,假设蔡邕不“叹卓”,他能不能逃此一劫,续成一代大典汉史,终成万世楷模呢?

我认为:也未必!蔡邕的人生际遇、政治眼光、文人性情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千古悲剧!

首先,蔡邕生不逢时。

蔡邕出生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至灵帝建宁三年(170年)出补河平长,长达38年,蔡邕均没有当官。要说,凭借父亲贞定公蔡棱的老关系和曾经师事太傅胡广的渊源,再加上其本人的绝世才华,38岁还不曾出仕就很不正常。当然也不是没有机会。桓帝(147—167在位)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专权的太监们听说蔡邕琴弹得不错,便建议皇帝调他到皇宫来当差。蔡邕走到偃师,便以身体不好为由回家了,在家中“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此时的蔡邕头脑清醒地认识到“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和“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的形势。

当时的政治环境极其险恶。

自顺帝建康元年(144年)30岁的顺帝刘保驾崩后,不足两年,小皇帝先后换了四个!随之而来的是大将军梁冀专权,诛杀太尉李固、杜乔,桓帝刘志于延熹二年(159年)在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瑷、左悺、唐衡及尚书令尹勋的内外相助下,一举杀掉了大将军梁冀及其党羽。然而,才送恶狼去,后脚疯狗来,接着又是“五邪肆虐”的宦官时代。

建宁元年(168年),桓帝刘志驾崩,又一个小皇帝,年仅12岁的刘宏即位,这就是灵帝。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为了改变“国政多失,内宦专宠”的局面,决定谋诛宦官,却又被中常侍曹节矫诏所杀。在这样的环境下,连诸葛孔明尚且“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蔡邕的“闲居”哲学,不失为明智之举。

也许是生存需要,也许是官本位思想,也许是才华必卖帝王家的心愿……最终,38岁的蔡邕还是出仕了!虽然官并不大,一个小小的河平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升到郎中、议郎,然而事却做得不小:一套《熹平石经》下来,蔡邕再也不是名不见经传了,而是赫然成为一代大儒!动不动连皇帝也会“特诏问曰”!

“唯识忠荩,出命忘躯,不顾后害”的蔡邕学问已做到极致,名头也足以撼岳,但他竟然相信了桓帝“宜披露得失,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的鬼话。夸夸纯厚老成的廷尉郭禧、聪达方直的光禄大夫桥玄、忠实守正的太尉宠也就罢了,千不该万不该直陈太尉张颢是霍玉推荐的、光禄勋姓璋是个大贪污犯、长水校尉赵珫、屯骑校尉盖升都是一时得志的小人!

说就说了,做好保密工作有时也未尝不可!殊不知又让阉竖小人曹节偷听并泄露,以至于“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

这就是不懂政治了!标准的一个刀尖上的拙劣舞者!生逢乱世,虽然学问做得极大,但不懂得政治。只管长袖乱舞,不落得个悲剧下场,那才奇怪!

其次。是他识人不明。“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是古代每一个士人都应该懂得的常识,不知是什么原因让蔡邕忘了这一点?

自熹平元年(172年),蔡邕担任司徒掾进入中央领导层,他共经历了三个重要长官。

第一个是汉灵帝刘宏,蔡邕不知其昏!

灵帝刘宏于建宁元年(168年)12岁时即位,至中平六年(189年)34岁驾崩,为帝22年。可以说,正是灵帝刘宏使大汉这栋大厦一步步走向了坍塌!

论及后汉之所以倾颓的原因。刘备“每与臣(诸葛亮)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帝)灵(帝)也”(《三国志·诸葛亮传·出师表》)。且不说灵帝一朝,让鲜卑连年侵犯幽州、并州,以至于达到无法遏制的地步,民不聊生,致使张角一呼百应,最终战火烧遍全国。且不说他将朝政大事全部交给太监去处理,司徒陈耽、谏议大夫刘陶因为说了几句不能不说的真话,就被下狱而死。只看两件小事:

灵帝宠信太监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张常侍(张让)是我公,赵常侍(赵忠)是我母。”宦官们一时得志,便纷纷无所顾忌地大兴土木,仿照皇宫的式样修建宅第。有一次,灵帝想登上永安侯台,饱览一下都城四周的风景。宦官们担心灵帝看到他们皇宫一般的府第,就对灵帝说:“天子不当登高,登高则百姓虚散。”可气又可笑的灵帝从此竟然真的“不敢复升台榭”。

更不可思议的事发生在灵帝光和四年(181年),此时的灵帝已26岁。他命人在后官修建了许多商业店铺,让宫女们打扮成商人“贩卖”物品,并且使她们互相争斗。甚至他本人也脱去龙袍亲自穿上商人的服装和扮作商人的宫女们一起饮酒作乐!并且还在西园玩狗,让狗头戴文官的帽子,身披彩色的绶带。还亲自驾驭四头驴拉的车子,手执缰绳在园内疯狂奔跑。最终“京师转相仿效”。

在如此昏聩的灵帝手下,忠正的文艺大师蔡邕先生亡命江海、未成为太监们的牺牲品,已属万幸,怎还谈得上壮志得酬?

幸好灵帝34岁便英年早逝,大汉王朝似乎要迎来一个新的机遇。蔡邕长达12年的流亡生涯也该结束了。

然而历史却总是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开玩笑。汉朝在刘辩那里拐了个小弯,何进绕进去了,袁绍也东逃了,王权似乎就要转到汉献帝刘协的手中。但是,汉献帝还是个年仅9岁的幼儿。只是王朝的一个傀儡,大汉政权被牢牢控制在董卓的手中!

第二个是董卓,蔡邕却不见其恶!

董卓其人,用尽世上所有恶毒的字眼来形容他都显得乏力!陈寿说他:“狼庆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以来,殆未之有也。”一点都不夸张。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卓尽徒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

好端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洛阳大都市,顷刻间,积尸遍野,方圆二百里内连一个活人都见不着了。真是灭绝人性,惨不忍睹!这就是董卓!

蔡邕在这个人的手下整整干了3年,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董卓的这些残暴恶行。

当然,蔡邕可以继续“亡命江海”。更何况,蔡邕曾经亡命天涯达12年之久。或许是58岁的蔡邕真的老迈到已经没有“亡命”的健硕的身体了,或许是以忠孝著称的蔡邕真的担心家人被董卓灭族,所以,董卓一叫,蔡邕就到。

这一到,就被很多人所不齿!顾炎武先生曾这样评价:“东京之末,节史表而文章矗,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故后人为立佳传。嗟乎!士君子处表季之朝,常以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日知录·两汉风俗》)

与这样的禽兽为伍作伴达3年之久,也怪不得王允磨刀霍霍,愤愤不平要拿蔡邕亮剑了!

第三个是王允,蔡邕却不识其愚!

王允的忠正,蔡邕是知道的。蔡邕还知道王允有捕杀小黄门赵津之勇、揭发中常侍张让之

敢、扶持皇帝之忠、辞邑五千户之廉、诛除巨恶董卓之智。此时的王允绝对是个聪明人,是个绝对的胜利者。

但是,有些人往往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转而变得愚不可及。王允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而蔡邕却未曾识出。他轻视吕布,不赦免董卓大将李罐、郭汜,重用董卓庸将胡轸、徐荣……最终导致大汉政权从此分崩离析,自己和三个儿子及宗族十多人尽被诛害!

最后,是他的书生意气。

在封建时期的冷兵器时代,书生是柔弱的代名词,在孔武有力的兵士和强权政治面前实在是不堪一击。自战国后期,丧失了绅士风度而大受其益的诸侯国主们再也不把书生当回事了。秦始皇赢政的“坑儒”,汉高祖刘邦的“溺冠”,无不昭示着“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更加可怕的是书生的意气用事!

屈子的投身泪罗,郦食其的被烹齐国,司马史公的受辱腐刑,高贵的灵魂只能在失去肉体的依托之后游荡在虚无的太空。意气,无疑成全了对方的六脉神剑。遗憾的是,所有这些蔡中郎无一不备。

书生之身不必赘述。意气用事却让蔡邕一步步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一次,是光和元年七月,灵帝因为妖异数见,灾变互生,下诏召集杨赐、马日磾、张华、单飏等人询问原因以及消除的方法,并专门密问蔡邕。蔡邕风华意气地指陈政要,说:“太尉张顾是奸臣霍玉引荐的,光禄勋姓璋是有名的大贪官,长水校尉赵珫、屯骑校尉盖升都是受到宠幸,才享尽荣华富贵。”尽管蔡邕一再强调要做好保密工作,仍然被中常侍曹节偷听并泄露出去。导致被蔡邕提出要制裁和裁黜的人都对他恨之入骨,并日夜图谋报复。

最终,蔡邕因为“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判“弃市”(斩首示众)。幸好清廉忠直的吕强为蔡邕求情,灵帝又联想到蔡邕的密封奏章,才使得蔡邕罪减一等,和全家人一起被剃光头发,戴上脚镣手铐,贬逐到朔方,即使遇到赦令也不得赦免!

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将作大匠阳球又是派刺客又是施毒药,必要置蔡邕于死地而后快。幸运的是这些人都被蔡邕为国为民的高义所感动,才让蔡邕捡了一条性命。

第二次,是第二年,灵帝觉得政府还是需要蔡邕这样才华横溢的文人的,又赶上大赦,就让蔡邕回到本郡,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9个月,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喝到高兴时,便邀请蔡邕共舞。蔡邕不理他的邀请。竟然拂袖而去。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平常骄纵惯了的人,怎受得了如此羞辱?王智不是人才,是标标准准的小人,做不到韩信胯下之辱的大度,干出点小人之事却正常,蔡邕不明白,最后落得亡命江海,远迹吴会长达12年。

第三次,就是“叹卓”之誉了。面对董卓这样的独夫民贼,千刀万剐尚且不足以平民愤。你的一声叹息,让自己何以自处?且不说王允已是被胜利冲昏了脑袋,即使王夫之、顾炎武这等硕儒生在当世,能容忍几何?一时意气让一代大儒名浇身毁!

蔡邕至真至孝的高风以及卓越的文学艺术成就让人们称道,然而,他的人生悲剧却让人不无感伤。

编辑:赵雪梅

猜你喜欢

蔡邕董卓
蔡邕《九势》节选
倒履相迎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蔡邕听琴
王允计除董卓
董卓的恶行
倒屣欣逢迎
蔡文姬辨琴
曹操曾“献刀”刺杀董卓吗?
挟天子以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