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探究

2009-11-11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引趣一节课文本

蔡 琴

一、回归原点——课堂价值

1.明确目标前提牢固树立三维目标意识。

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针对不同的课堂特点,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析教学疑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知识感悟和方法体验。如过去的《故乡》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两点:①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苦难及其根源。②背诵课文的最后两段,理解议论在文章中的作用。现在在制定具体课时目标时,尽量避免使用“理解”、“领会”这样一些不可测的词汇,而把它们分解为几个小目标。本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①读通读懂课文,说出课文的主要人物,熟读最后四段。②记住作者、作品及一些字词。第二课时:①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他们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找出文中议论性的文字,说说其含义和作用。

2.充分发挥教师“导游”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让学生体验探索之乐。①预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步。教师通过预习题的设置可以使学生正确的有效入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从而为课堂中探讨做铺垫,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习文本的激情。②课堂中精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在仔细品味课文的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对此予以点拨,再引导学生自学,面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语段,启发学生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

二、回归原点——课堂价值

在新课程实施之始,语文教学曾出现过一些误区。在课堂上,一味地求新求变,结果使语文偏离了“语言”这一本色,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杂烩,反而忽视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曾经有位老师这样设计了一节古诗诵读课: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说一说,大约占近三十分钟时间,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学生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既不会背诵,也不会写,对诗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对于内涵并不深刻了解。所以在课堂上,不能为调动学生兴趣而冲淡语言学习的氛围,不能光为了活动而活动,一定不能失去语文训练这条主线。

在这里,我把每一篇课文的语文学习理解为三个层面:1.完成语言积累,即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和应用生字新词,熟悉和应用有关句式语法,积累优美的段落和篇章。2.利用课文建立语言形象,培养语感,训练思维。能在大脑中还原文本语言描绘的事物面貌;能利用文本惊醒合情合理的想象、推理、判断、归纳;能处理好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联想,完成能力的迁移。3.通过对课文的反复品读、同学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对话,解读出文本的思想意义,陶冶情操,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回归落点——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应该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体现课堂的开放性。

1.开场白精彩激发。开端引起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的趣味性。

2.引入竞争机制和相互质疑的方法。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分层,比一比谁读书读得又流畅又有感情,谁回答问题准确又全面,谁的想象最有创意,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质疑。

3.以情激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展。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充满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自身有感情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与认同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还可以通过挂图、实物、多媒体等创设学习文本的情境。

4.教师应学会倾听学生的个性的“声音”。如《甜甜的泥土》文章结尾说:“不想一夜之间的温回开,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这一结尾重在表现“人间的至亲至爱”的宽广厚实的大地无处不在,但有的学生认为与小说开头“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还有文中之小亮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衣棉袄口袋里也没有融化前后矛盾,这样的回答也是可以理解的。小说的结尾确实有些夸张,教师并不能否定学生这样的观点。

总之,打造一个有效的课堂,必须使“教”、“学”这两条线平衡发展,融会贯通,教学中贯穿“以生为本、以文为本”的理念,做到学情清楚,目标明确,方法适宜,顺学而导。最终实现课堂价值,落实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三个终极回归点。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引趣一节课文本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数学课堂引趣策略初探
试析激情“引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引趣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